国际期刊论文 SCI/SSCI选题匹配!

天文学报

天文学报杂志征稿模式 期刊名称: 天文学报
期刊级别: 核心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 32-1113/P
国际标准刊号: 0001-5245
期刊周期: 双月刊
主管单位: 中国天文学会
主办单位: 中国天文学会
学术服务咨询 服务项目咨询

   期刊VIP是从事专业学术论文发表支持服务平台、发表期刊推荐等业务为主的网络服务平台。旗下汇聚专、兼职教授、博士、硕士及实力本科各层级的各专业、各行业优秀服务团队,将为您提供专业、快速、全面的论文期刊推荐服务。包括政法类、经济类、教育类、医学类、科技类、文学类、IT类和农业类,国家级、省级期刊、部分核心期刊在内的论文。在本站了解发表支持服务客户将获得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天文学报》期刊简介

  • 期刊信息:《天文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天文学报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天文学报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天文学报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天文学报》主办单位:中国天文学会出刊周期:双月刊出版地:江苏省南京市语言种类:中文开本尺寸:16开邮发代号:2-818创刊时间:1953国际标准刊号:0001-5245国内统一刊号:32-1113/P复合影响因子:0.594综合影响因子:0.438

  • 期刊栏目:地震科技论文、综述、学术论文、短文、科技简讯等

  • 数据库收录情况:SA 科学文摘(英)(2011)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 办刊宗旨:《天文学报》创刊于1953年,由中国天文学会主办,紫金山天文台承办,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创办最早的天文学术期刊。自1979年起从半年刊改为季刊。本刊专门发表天体物理、天体力学、天体测量等天文各大分支学科以及天文仪器、天文学史和天文观测新发现等方面的科学成果,进行国际交流,密切反映中国天文学的迅速发展面貌。目前已和52个国家的220个天文单位建立了正规的期刊交换关系。从2001年开始,《天文学报》所发表论文的英文摘要可通过哈佛史密斯中心的ADS供全球同行查找。

  本刊曾获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三等奖,中科院优秀期刊三等奖,曾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期刊”,被英国科学文摘(SA)和苏联文摘杂志系统收录。

  《天文学报》编委会由30位目前天文学各领域的资深教授、研究员等组成,其中外籍编委3人,形成了包括天体力学、天体测量及天文学史、人造卫星、太阳、行星物理、恒星及星际介质、星系与宇宙学、高能天体物理、天文仪器等学科编委审稿负责制的体系。主编由从事天文学前沿领域研究的专家担任,负责办刊政策,保证刊物学术质量,实现刊物的科学定位。编委会同时聘请了6位熟悉天文学科内容及出版业务的专家,以协助并指导本刊的发展。

  

  • 《天文学报》杂志2014年第 6期论文投稿格式

  面向类旋涡星系盘有效厚度的获取及图像处理方法…………………………………………胡涛 彭秋和

  EGS场中高红移极亮红外星系的形态与结构……………………………………方官文 马仲阳 陈洋 孔旭

  脉冲星射电辐射束半径与周期关系的研究……………………………………魏丁丁 游霄鹏

  一种载人小行星探测轨道优化设计方法……………………………………甘庆波 张扬 朱正帆 韩威华 董鑫

  多星混合资料的定轨王歆

  利用GRACE数据监测中亚地区陆地水储量动态变化的研究……………………………………孙倩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丁建丽 张飞 买买提·沙吾提

  电离层延时对低轨卫星频率传递的影响分析……………………………………田世伟 徐荣 于永 常江 李广侠

  暗物质粒子探测器触发逻辑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张磊 郭建华 张永强

  类地行星的形成、内部结构与大气逃逸……………………………………晋升

  《天文学报》第55卷(2014)总目次……………………………………

  栏目征稿启事……………………………………

  论文下载:脉冲星射电辐射束半径与周期关系的研究

  1引言脉冲星具有很强的磁场,是高速自转的磁中子星,其自转周期P很稳定.脉冲星的辐射一般用灯塔模型来解释.当脉冲星每自转1周,其辐射束若扫过观测者视线,就能观测到脉冲信号.单个脉冲信号的轮廓变化很大,但多个脉冲信号的累积轮廓非常稳定.一般呈现出单峰、双峰、三峰以及多峰等形态[1],可用经验的核锥模型[2]或补丁模型[3]来解释.最近,还提出了辐射束的风扇模型[4].前人研究了核锥模型中核成分与锥成分的宽度关系[5-7].脉冲星的辐射束模型最早由Radhakrishnan等[8]提出,其几何形状如图1所示.图中3条轴线分别代表脉冲星的自转轴、磁轴和观测者的视线方向.自转轴与磁轴之间的夹角是磁倾角α.当辐射束绕自转轴旋转时,磁轴与视线距离最近时所张的角度为撞击角β.图中ψ是偏振位置角,而?为辐射轮廓的相位.根据此模型,ψ随?的变化应该呈“S”曲线.辐射束半径大小为ρ,图中ST曲线在赤道圈上的投影对球心的张角值为辐射轮廓的宽度W.脉冲星辐射束半径ρ可以通过脉冲宽度W以及磁倾角α、撞击角β计算得到.前人研究了辐射束半径与脉冲星自转周期P的关系.Lyne等[3]取α为90?

郑重声明

①本页面非期刊官网,不以期刊名义对外征稿,仅展示期刊信息做参考.投稿、查稿,请移步至期刊官网.

②如果您是期刊负责人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期刊信息,可联系在线人员予以删除.

③期刊VIP网优先推荐您选择 咨询率高的SCI期刊。学术顾问可以为您提供发表支持服务,助您论文发表速度更快、通过率更高。

了解平台的服务明白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