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职业教育发布时间:2021-03-13浏览:次
摘要: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石是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省市通过加强合作,实现了地区和内部制造业集群优势结构的较大变迁。集群优势的获得来源于产业集群升级,是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同时作用的结果。区域成功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经验表明,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升级可遵循四种可行路径:嵌入全球价值链升级、推动区域创新网络升级、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升级、依托钻石体系整体升级。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集群;产业升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1]。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承载着构筑新的经济增长极,培育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联东启西、承南接北,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大使命。京津冀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需要优化制造业区域空间布局,实现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提升竞争优势[2]。
一、京津冀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京津冀制造业总体规模
从总量来看,京津冀制造业总量大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区域工业生产总值从2011年的20546.88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24895.82亿元 ,但在全国范围内所占的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1年至2013年,区域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从10.53%上升至10.74%;自2013年之后,比重逐年降低,2017年降至8.94%(如图1所示)。在协同发展背景下,面向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京津冀地区工业发展不再仅仅关注产值总量的大小,而是更加侧重考虑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3],实现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推动微观企业尽快提质增效,在符合区域资源环境约束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刚性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产业集群升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升京津冀制造业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二)京津冀制造业区域空间分布
京津冀地区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是由河北贡献的,河北工业总产值在区域的比重长期以来一直超过50%。自2011年以来,河北工业产值呈现先降后增的态势。从2011年至2015年,比重从57.79%下降至53.73%,在之后的两年又上升近2个百分点,达到55.26%(如图2所示)。北京在京津冀区域工业中的比重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2017年的比重达到17.17%,比2011年提升了2个百分点。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北京一方面在不断疏解非首都功能,另一方面工业产值在区域内所占比重有所提高,说明北京借助区域协同发展,通过主动进行产业转移,实现了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天津工业在京津冀内部比重从2011年的27.05%逐步上升至2015年的30.1%,之后逐步降低至2017年的27.57%。
二、京津冀制造业集群优势变迁
优势产业集群的强大竞争力是支撑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基石,具有强大的向心力[4]。本文通过测算哈盖特提出的区位熵,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区域总体和内部制造业集群优势的变迁情况,梳理出京津冀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区位熵通过计算一个地区细分产业在本地的比重与该地区所属较大区域内同一产业的比重之比,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地域范围中的专业化和相对集中程度[5],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Lij代表地区i行业j的区位熵,xij为地区i行业j的产出,i=1,2,…,n; j=1,2,…,m。为了体现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xij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来衡量。通过计算2013年和2018年的制造业二分位行业,即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划分标准,C13至C43的区位熵,比较各细分产业集群优势的变化。如果区位熵大于1,认为该产业具有集群优势,比值越大表示集群优势越强。为了衡量三省市各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集群优势,分别测算了各行业的全国区位熵和区域区位熵。
(一)京津冀区域集群优势变迁
如表1所示,京津冀地区有四个产业集群持续保持集群優势,分别为:食品制造业(C14),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C1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C31),汽车制造业(C36)。其中,食品制造业(C14)的区位熵呈现下降趋势,但在全国范围内仍然具有集群优势,集聚的主要地区为北京和天津。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C19)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C31)的区位熵呈现较大的上升趋势,主要集群地区为河北。汽车制造业(C36)的集群优势也有所上升,主要集聚在北京和天津。
京津冀地区新增具有集群优势的产业包括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C25),医药制造业(C27),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C43),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C37)。区域具有潜在集群优势产业为专用设备制造业(C35),区位熵一直保持在0.95左右,未来有望通过进一步发展获得集群优势。京津冀失去集群优势的产业为金属制品业(C33)和其他制造业(C41)。这些产业属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不符合京津冀资源要素禀赋条件和未来发展方向,因此逐渐失去了集群优势。
从京津冀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来看,传统的资源、劳动力密集型且具有集群优势的产业都布局在河北,如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C1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C31),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C25)等,并且集群优势仍在不断增强。
天津在北京和河北之间起到关键的产业发展桥梁纽带作用。京津冀具有集群优势的产业从空间布局上来看,除了医药制造业(C27)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C37)三省市全部具备集群优势,其他产业集群优势所在地或是北京、天津,或是天津、河北。这说明,河北优势产业与北京优势产业之间的匹配度较低。因此,在加快建设雄安新区的同时,天津需要充分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更好地起到承接北京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带动河北产业协同升级的中坚作用。
推荐阅读: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期刊征稿栏目有哪些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京津冀制造业集群优势变迁与升级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zhiyejiaoyu/56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