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园林学发布时间:2020-02-18浏览:次
摘要:文章分析了北京都市农林业发展现状和对植物保护人才的需求,根据北京都市农林业发展的特点,探索了北京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了具有都市型农林业特色的植物保护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植物保护专业服务北京都市型农林业输送合格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都市农林业;植物保护;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北京都市农林业对植物保护人才的需求
1.北京都市农林业发展现状。北京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的城市定位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客观需要,决定了北京的城市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市场供应,也需要大量的林木种类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更需要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因此北京不仅不能没有农业,而且要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早在2004年,北京政府就把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北京农业发展的定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已逐步形成了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农业产业体系[1]。新的城市发展规划将北京分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区等不同的功能定位区域,北京的农业生产结构也在进行不断的调整,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拓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已成为北京的特色农业产业[2]。
2.都市农林业发展对植物保护人才的需求。北京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部,北面和西面有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东南两面为华北平原,其中山地占62%,平原占38%,包括100万亩平原林地和300余万亩农用耕地。休闲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是北京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和形式[3],其中园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植物保护的工作重点[4]。植物病虫害损失在传统种植业中常年为20%—30%,在休闲观光农业中高达80%以上。社会发展对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民生需求需要大量立足景观生态、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
二、都市农林业特色植物保护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聚焦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对农林领域的新需求,北京农学院确定了立足首都、面向京津冀、辐射全国的办学方向,坚持“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明确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类别和都市型现代农林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5]。
植物保护专业立足北京,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要求,坚持北京农学院“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和“立足首都、服务‘三农’、面向京津冀、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复合应用型现代植物保护人才的市场需求,培养具备植物保护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植物有害生物的识别与诊断、监测与防控,具备都市农林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植物医学理念,能从事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检疫学、农药学及相关领域的生产推广、经营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适合都市型现代农林业植物保护发展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都市农林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
1.形成了都市型现代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北京及京津冀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制订了以植物有害生物的识别与诊断、监测与防控以及农药安全使用知识体系为主体,“生物基础+专业理论与技术+专业技能训练”主要课程模块为平台,以“3+1”为培养模式,通专业、懂管理、善创新、能创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针对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效果显著。在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形成了害虫发生机理与绿色防控、植物病害发生机理与综合防控、农药开发利用与环境安全三大方向,着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学习收获和实践能力、综合各项专业技术的能力。
2.形成了都市型现代植物保护专业特色。针对环首都京津冀地区植物保护行业发展前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人才和科技需求,立足于首都农林业生产的空间布局调整及产业关键技术,形成了绿色植物保护人才培养的理念。借鉴国内外植物保护学科和专业建设经验,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安全相结合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框架,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
植物保护专业建立了以培养学生的植物保护业务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实践素质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3+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完成3年的课程实习之后,在第七和第八学期开展为期1年的实践实习,1年的实践实习包括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由学院和系组织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單位,安排学生实习,主要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后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就业实践能力。“3+1”培养模式实施以来达到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双提高的培养效果。
开展“校校合作”,选拔优秀的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到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交换生”学习。开展“校所合作”,借助国家级科研院所资源,依托北京市大学生“实培计划”,在学校和科研院所双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开展毕业论文项目,接受科研创新训练。开展“校企合作”,依托企业资源,在校企双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开展实践教学[6]。
(三)人才培养机制
1.专业建设创新。(1)引入模块化的教学课程体系。建立了植物保护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设定了专业选修课及模块化的公选课,即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系列选修课外,还要选修创新创业模块、工商管理模块、经济管理模块、心理健康模块、理工类模块和文法类模块的课程,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能力等。(2)实施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改革。结合北京都市化农业条件下绿色植物保护人才的需求,在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加大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专业主干课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等5门课程中率先实施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改革,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实时录播和网上互动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推荐阅读:《竹子学报》(原:竹子研究汇刊)(季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唯一的竹子专业综合性学术刊物,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之一。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都市农林业特色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uanlinxue/50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