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品种生长量差异及不同种植密度对泡桐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园林学发布时间:2020-01-09浏览:

  摘 要: 為研究不同泡桐品种在湖北低山丘陵区的生长适应性及不同造林密度对泡桐幼林生长量的影响,在京山市虎爪山林场对6个不同泡桐品种1 a生苗期生长量及3种不同造林密度的泡桐幼林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中桐1号表现最为优良,与9501相比,胸径生长量提高51.38%,树高生长量提高37.56%;造林密度对泡桐胸径和树高生长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均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

  关键词: 泡桐;品种;种植密度;生长量

河北林业科技

  《河北林业科技》(双月刊)是河北省唯一的国内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林业科技刊物,自1973年创刊以来,深受省内外林业科研部门、生产单位及林业院校的欢迎。

  泡桐Paulownia是中国特有的重要的优质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在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有自然分布和人工栽培[1]。因其具有分布广泛、种质资源丰富、优质、速生、繁殖容易、适应性强、用途广泛并适于农林复合经营等优良特性,而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2]。湖北是泡桐原生产地之一,野生泡桐资源丰富,分布有毛泡桐P.tomentosa、白花泡桐P. fortunei等6种1变种[3];鄂西是中国泡桐的分布中心、多度中心、多样化中心和次生起源中心[4]。湖北省作为泡桐最佳适生分布区,泡桐栽培历史悠久,至2009年湖北省泡桐人工林栽培面积近1.33万hm2,咸宁、荆门、黄冈、黄石、荆州、鄂州等地区为主要栽培区,其中咸宁地区种植面积最大,占全省种植面积的58%以上[5]。然而,泡桐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适宜南方地山丘陵区栽培的泡桐优良品种缺乏系统研究,湖北省在泡桐良种选育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基本上处于林农自发种植或者企业从外地引种后直接栽培[6]。目前,湖北省内广泛栽培的泡桐品种多为9501,品种单一,且由于管理经营不善,盲目引种,造成品系混杂,部分人工林生长不良,产量低,效益差,严重阻碍了泡桐产业在南方的发展。本研究从国家泡桐中心引进中桐1号,中桐3号,中桐5号,01-23,9502等5个品种作为试验材料,以9501作为对照,对其苗期生长情况进行研究,拟筛选出最适宜在湖北省低山丘陵区生长的

  泡桐品种,同时也对不同造林密度泡桐生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选出最优种植密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湖北省京山市虎爪山林场石板山,东经112°55′35″,北纬31°01′07″;海拔350~400 m,坡度20°,东北坡,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土壤为黄壤,结构疏松,呈弱酸性,土层厚度大于60 cm,石砾含量约35%。该区处于鄂中丘陵至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匀,常有旱涝发生;气候年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6.3 ℃,极端最高气温40.3 ℃,极端最低气温-6.2 ℃。日照总时数1 970.5 h,年平均降水量1 179 mm,年降水日数104~130 d。原为杉木林地,2016年春天采伐,秋季开辟成苗圃地。

  1.2 试验材料與方法

  参试品种有中桐1号,中桐3号,中桐5号,01-23,9502及对照9501等6个泡桐无性系品种,均为1 a生根繁苗,由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提供。品种比较试验栽培密度为株行距为1 m×5 m。

  密度对比试验设置品种(A)和密度(B)两因素,其中品种设置中桐1号(A1)和01-23(A2)两个品种,密度设置B1 1 m×5 m(2000株/hm2)、B2 5 m×5 m(400株/hm2)和B3 4 m×8 m(313株/hm2)3个处理,采用双因素列区设计,3次重复;其中1 m×5 m密度的数据采用品种比较试验中的数据。

  2018年3月下旬造林。定植后平茬,4月下旬抹芽,只留1株,不施肥,不浇水,任其自然生长。2019年1月下旬对泡桐苗木的胸径及树高进行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胸径生长量差异分析

  对6个品种泡桐胸径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表1)。可以看出,中桐1号胸径生长量最大,平均胸径达3.83 cm,其次是中桐3号,平均胸径为2.90 cm,9501的生长量最小,平均胸径仅为2.53 cm。最大胸径出现在中桐1号,胸径达5.5 cm,最小胸径出现在中桐3号,仅为1.5 cm,最大胸径与最小胸径的差值达4 cm。中桐1号胸径生长量显著大于(P<0.05)其他5个品种的胸径生长量,而中桐3号等5个品种间胸径生长量无显著差异。

  2.2 不同品种树高生长量差异分析

  由表2可知,不同泡桐品种间树高生长量差异较大,中桐1号树高生长量最大,平均树高为2.93 m,其次为9502,平均树高为2.78 m,9501树高生长量最小,仅为2.13 m。树高最大值出现在中桐1号,树高达4 m,最小值出现在9501,树高仅为1.5 m。中桐1号树高生长量显著高于(P<0.05)中桐3号、中桐5号、01-23和9501,9502树高生长量显著高于(P<0.05)中桐5号、01-23和9501,中桐1号与9502,中桐3号与9502之间无显著差异。

  2.3 不同栽培密度胸径生长量差异分析

  由表3可知,不同处理间胸径生长量差异较大。其中A1B3处理平均胸径生长量最大,达6.28 cm,显著大于(P<0.05)其他处理组;A2B3处理组也显著大于(P<0.05)A1B1、A1B2、A2B1、A2B2等4个处理组;A2B1处理组平均胸径最小,显著小于(P<0.05)其他所有处理组。中桐1号和01-23在3种不同栽培密度下,胸径生长量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胸径明显随栽培密度降低而增大,中桐1号和01-23栽培密度为4 m×8 m时胸径生长量均为最大,显著大于(P<0.05)密度为1 m×5 m和5 m×5 m时的胸径生长量。

  2.4 不同栽培密度树高生长量差异分析

  由表4可知,不同处理间树高生长量差异较大。其中A1B3处理平均树高生长量最大,达4.17 cm,显著大于(P<0.05)其他处理组;A2B3处理组也显著大于(P<0.05)A1B1、A1B2、A2B1、A2B2等4个处理组;A2B1处理组平均树高最小,显著小于(P<0.05)其他所有处理组,这与不同处理对胸径生长量变化相一致。中桐1号和01-23在3种不同栽培密度下,树高生长量明显随栽培密度降低而增大,01-23在3种密度间,树高生长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桐1号栽培密度为4 m×8 m时树高生长量极显著(P<0.01)大于栽培密度为1 m×5 m和5 m×5 m时的树高生长量,但栽培密度1 m×5 m和5 m×5 m之间树高生长量无显著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1)9501品种为毛泡桐与白花泡桐杂交的F1代,由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选育而成,具有树干通直圆满,速生,自然接干能力强等特点[7]。本试验引进中桐1号、中桐3号、中桐5号、01-23、9502等5个泡桐品种,栽培1年后,其胸径、树高生长量均明显优于9501。其中以中桐1号表现最为优良,与9501相比,胸径生长量提高51.38%,树高生长量提高37.56%。冯延芝等人[8]的研究也表明01-23品种在南方丘陵区其胸径、主干高、材积等指标均显著高于9501。

  (2)泡桐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均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种植密度为4 m×8 m时中桐1号和01-23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均明显最大。研究发现,不同造林密度对泡桐胸径、冠幅、单株材积、蓄积量有极显著影响,其中,胸径、冠幅、单株材积与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泡桐林分平均胸径随造林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这与本研究结果较为相似[9]。

  (3)本试验目前只测定了1年的数据,不同品种间及不同栽培密度间后期生长是否存在差异还不能做出最后的结论,这有待于以后长期观测完善数据。

  参 考 文 献

  [1]赵阳,乔杰,王保平,等.南方低山丘陵区泡桐无性系生长和干形综合选择[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39(9):32-40.

  [2]泡桐修枝促接干技术及其效应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3]傅書遐.湖北植物志[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1.

  [4]陈志远,姚崇怀,胡惠蓉.泡桐属的起源、演化与地理分布[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0,18(4):325-328.

  [5]李振芳,许业洲,唐万鹏,等.湖北省泡桐人工林胸径地位级表的编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6,44(9):14-19,23.

  [6]周忠诚,毛燕,鲁从平,等.鄂中低丘岗地泡桐优良无性系BH14与ZH65的筛选[J].西部林业科学,2016,45(5):38-43.

  [7]刘俊龙.泡桐种质资源收集及丘陵岗地引种栽培技术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5.

  [8]冯延芝,乔杰,王保平,等.南方低山丘陵区泡桐无性系主要性状的综合选择[J].林业科学研究,2017,30(6):969-976.

  [9]毛碧辉,吕成群,黄宝灵,等.不同造林密度对泡桐幼林生长和林分蓄积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0):102-105.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泡桐品种生长量差异及不同种植密度对泡桐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uanlinxue/50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