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论文五里湖水环境治理经验对“十二五”治理的启示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园林学发布时间:2016-12-12浏览:

  这篇环境保护论文发表了五里湖水环境治理经验对“十二五”治理的启示,五里湖是我国重点防治对象之一,治理五里湖总体思路要靠制度上的创新,论文介绍了五里湖的概况,并分析了五里湖水环境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环境保护论文

  摘要:五里湖是是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点之一,以五里湖21 a 水质变化特征,分析了水环境治理的3 个主要阶段,探明了五里湖水污染的成因,回顾了采取的重点措施,评价了实施效果,总结了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五里湖“十二五”治理应正确处理好的4 种关系,提出了“流域控制与湖泊治理相结合,控源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治理与管理相结合”,政府主导是关键,控源减污是基础(重点面源污染控制),制度创新是保障的五里湖治理总体思路。

  关键词:环境保护论文,五里湖,水污染的成因,实施效果

  引言:五里湖地处无锡市滨湖区境内,外傍太湖,是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点之一,自2007 年太湖水危机发生以来,围绕“治太保源”的重点工作,结合落实国家“十五”以来“863”、 “水专项”等一批科技项目,在防控应急、截污控源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已经取得明显效果,上游主要入湖河道及湖内水质呈现明显好转趋势或持续稳定的态势,但是湖泊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水体富营养化与水环境污染的形势仍然严重,湖体富营养化和水体污染仍然是目前的主要环境问题,湖体富营养化和水环境污染时空分布不均衡,湖体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是个长期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五里湖的治理成果,“十二五”期间,将调整治理思路,明确阶段性目标,突出治理重点,基于前期治理的工程经验,整合现有环境资源,集成综合应用技术,实现区域联防联治,及时总结分析治理过程中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为“十二五”水环境治理提供借鉴,为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改善提供重要支撑,也为我国滨水城市水环境保护探索经验。

  1. 五里湖概况

  五里湖位于东经119°13′12″至17′11″、北纬31°29′54″至32′50″之间,地处无锡市滨湖区境内,属浅水型湖泊。东西长约6.0 km,南北宽0.3 ~1.8 km,正常水位水面积约7.8 km2,湖底高程0.5 ~1.5 m。五里湖是无锡市区及武澄锡低片调蓄水面的组成部分和主要行洪排涝通道(主行水通道)之一,东部以宝界桥为界与东五里湖水体相连,西部由五里湖节制闸与梅梁湖相沟通并建有犊山工程与外太湖隔开,南通长广溪,北有环湖河,分别连接梁溪河、小渲港和陆典桥浜等。沿线支流众多,主要有骂蠡港、曹王泾、板桥港、长广溪等河道,并与湖泊外部的水系相互沟通。

  五里湖曾是太湖水质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总氮均为劣V类,透明度仅40 cm左右,藻类频繁暴发。主要原因如下:(1)存在多种污染途径,湖泊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内源污染:五里湖是太湖底泥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平均水深2 m左右,淤泥厚度达0.6 ~ 0.8 m,淤泥量约为360 m3。外源污染:五里湖是太湖水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梁溪河、曹王泾、骂蠡港和蠡溪河等河流均为劣V类。(2)湖泊生态系统衰退,湖区面积日益萎缩。湖区曾经生长茂盛的沉水植物几乎灭绝,湖面从9.5 km2缩小到6.4 km2,水环境容量较小,自净能力下降。(3)湖滨带生境恶化。90%以上湖岸为浆砌石,绝大部分为直立陡岸,水流较急,水生植物和微生物难以生存。

  2. 五里湖水环境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从 20 世纪80 年代至今,五里湖水环境治理历经3 个阶段:初始阶段。20 世纪80 代末至90年代中期,五里湖水环境治理主要是种植水生植物,进行局部区域水生态修复;第二阶段:逐步推广阶段。2000 年后,以太湖流域 “零点”行动为起点,五里湖水环境治理主要是控制直接入湖的生活和工业污染;综合治理阶段,2002 年国务院批准《五里湖综合整治工程》后,按照“清淤、截污、调水、绿化、修复”的思路,实施生态清淤、污水截流、退渔还湖、动力换水、生态修复、湖岸整治和环湖林带建设等工程,五里湖综合治理取得较好效果,水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

  2.1 五里湖水环境治理的主要措施

  2002年开始生态清淤,遵循既要削减污染源、又要减少对湖底生态扰动的原则,清除富含营养物质表层淤泥,清淤面积达5.4 km2,平均清淤厚度0.5 m,完成清淤量248万 m3。污水截流工程是切断进入五里湖污染物的来源是改善五里湖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五里湖周围和梁溪河、骂蠡港等主要入湖河道两侧铺设截污主干管,使五里湖周边产生的污水接入城市污水管网,经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排入运河,不再进入五里湖。2002年开始退渔还湖工程,该工程共清理渔塘214.5 hm2,消除了渔塘肥水及污泥,结合塘底清淤、生态修复等措施,增加了五里湖水体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每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COD)399 t,总磷(TP)3.5 t,总氮(TN)47.5 t。实施动力换水工程,是改善五里湖水环境的快速有效途径,结合“引江济太”工程,改善湖体水动力条件,补充水源入湖,进行湖水转换,换水周期仅为9 d,改变了五里湖水体无法自然交换的现状,改善了水环境质量。COD, TP和TN水质指标明显改善,分别下降38.5%,27.7%和49.4%[7]。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水体、底质和湖滨浅水带进行了生态修复和重建,建立水生植物净化带,促进了具有自然循环功能的水生态群落的形成[8],示范区域水质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整治湖岸工程,建设直立或斜坡式的低石驳护岸及沿湖绿化带,体现了亲水意识,成为沿湖休用旅游风光带。湖岸整治与蠡湖新城的建设紧密结合,既改善了湖区环境,又为新城建设增加了绿地和景观。

  2.2 五里湖水环境治理的成效

  (1)改善了水质

  水环境综合治理使湖体水域面积扩大了 1 倍,湖区及周边污染源大幅度减少,湖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高锰酸盐指数(CODMn),TP和TN呈逐年好转趋势。主要水质指标CODMn和TP呈下降趋势,下降较小,TN从2002 年到2004 年呈总体上升趋势,这主要与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增加,污染刚开始控制,治理效果不明显有关,从2004 年后,CODMn,TN和TP的质量浓度呈急剧下降趋势分别从7.0,7.1,0.15mg/L下降到2009 年的4.5,1.34,0.06m /L,特别是TN下降明显,这主要是动力换水、生态清淤、污水截流实施后,对TN的削减明显,水环境治理效果显著。2009 年总体已达到Ⅳ类水质标准,湖体溶解氧和氨氮指标均处于Ⅰ类水平,CODgMn达到Ⅲ类水质标准,TN和TP处于Ⅲ类至Ⅳ类水平,富营养化指数呈总体下降趋势,轻度富营养,提前达到国家2010 年考核目标的要求。

  (2)局部实现生态恢复

  从2004起,五里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以由局部改善到整体改善[9-10],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工程治理与非工程治理相结合。经过生态重建实践,示范区内建立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群丛23个,水生植物种类从生态重建前的少量上升至l5 科、22 属、32 种,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达到2.33,指数分级属于良,植物覆盖度达到40% ~ 55%,水生植物多样性水平,生态系统净化能力和稳定性均提高。

  (3)综合效益显著

  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景观功能的恢复,湖体能见度从20 cm升至80 cm,初步实现了湖泊水体从藻类占优势的浊水态向大型水生植物占优势的清水态转变,满足了湖体作为景观娱乐的功能要求。水质改善提升了周边环境质量,优化了生态和人居环境,土地价值大幅度增值,环境经济效益初步体现,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3. 五里湖治理对“十二五”治理的启示

  3.1 五里湖“十二五”治理启示

  五里湖曾经是太湖污染最严重的湖湾之一,按照“清淤、截污、调水、绿化、修复”的思路,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区域经济发展高消耗、高污染特点,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远远超出了该地区环境承载能力,仍存在湖体N,P偏高、污染源控制不足、生态修复不全面、缺少资金持续投入和长效管理等问题,也对五里湖水环境“十二五”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湖泊是一复杂的生态系统,污染成因复杂,来源广泛,既有共性也有流域和水体自身特点决定的典型性,其污染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湖体的典型特性决定水体富营养化与水环境的发展,应正确处理好“4个关系”,才是湖泊治理的长久之策。

  (1) 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水污染治理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正确处理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关系,既要抓好应急工作,又要狠抓治本之策。近期要努力削减N,P污染源,抓好入湖河流整治,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

  (2) 流域整治和湖内行动的关系:污染治理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全流域污染控制的角度通盘考虑。既要调整流域产业结构、推进重点行业废水提标处理、大力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又要大规模地开展湖区清淤、捞藻行动,解决湖体内源污染问题。

  (3) 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关系:让湖泊休养生息,必须恢复流域生态平衡,必须走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双管齐下的路子。通过污染治理大幅度削减外源污染物,改善入湖河道水质,建设入湖河流“清水廊道”;通过生态恢复和重建,构建湖滨带、缓冲带、湖荡水网生态区和水源涵养生态区,增强湖体生境自我调节和修复的能力[11]。

  (4)政策法规与工程措施的关系:治理湖泊水污染,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工程等各种手段。一方面要坚持依法治太,注重制度创新,制定适应五里湖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要采取工程措施,将规划、方案落实到具体工程上,才能推动五里湖治理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3.2 五里湖“十二五”治理的总体思路

  正确处理好“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流域整治和湖内行动的关系”,“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关系”和“政策法规与工程措施的关系”的4种关系是五里湖治理之本,也是长久之策。“十二五”期间,五里湖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的总体思路是“流域控制与湖泊治理相结合,控源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治理与管理相结合”,政府主导是关键,控源减污是基础(重点面源污染控制),制度创新是保障。

  政府主导是关键,水污染治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列入我省《实施方案》的项目资金总额已经达到1 200亿元,只有政府主导,才能高效组织实施,支持调水引流、疏浚清淤、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监测预警等重点工程建设。

  控源减污是基础,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修复和重建,改善河湖水质,建设稳态健康的水生态系统,继续控制点源,重点突破“控源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水质改善”关键技术以及面源污染控制系统技术,控源与湖泊生态修复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管理手段相结合,技术集成与创新相结合,针对治理中的关键问题、技术难点与工程核心技术开展研究和工程示范,形成湖泊富营养化及其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全面提升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水污染防治的水平。

  制度创新是保障,湖泊治理应加强区域合作,建立流域管理体制,实施强有力的行政管理,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和全流域治理计划,分期、分段实施综合整治,依法治水,《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条例》提出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要“实行严格的环保标准、采取严厉的整治手段、建立严密的监控体系”,太湖局组织编制《太湖管理条例》,着重解决流域内体制、机制等问题,为五里湖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推进河长制,坚持“治湖先治河”,实行 “双河长制”,由省领导和相关厅局长担任“河长”,负责治污规划的实施,协调联动,共同承担限期改善水质的责任,这项工作已经覆盖了太湖西部上游地区、望虞河、漕桥河等15条主要入湖,为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制度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无锡市水利局。无锡市河网区的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规划[R].无锡:无锡市水利局,2006.

  [2]黄漪平, 范成新, 濮培民, 等。太湖水环境及其污染控制[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207- 231.

  [3]孟 伟。 中国流域水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战略[J ].中国环境科学,[论文网LunWenData.Com].

  [4] 许卓, 刘剑, 朱光灿。 国外典型水环境综合整治案例分析与启示[J ].环境科技,2008,21(S2):71 – 74.

  [5]金相灿,胡小贞。 湖泊流域清水产流机制修复方法及其修复策略[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30(3):374 - 37

  [6]张利民,刘伟京,尤本胜,等。太湖入湖河流治理规划研究[ 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15 - 30.

  [7]无锡市环境保护局。 2001-2009.无锡市环境质量报告书[R].无锡: 无锡市环境局,2010.

  [8]董哲仁。 生态水工学探索[ 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10 - 225.

  推荐期刊:《林业与生态》(原:湖南林业)(月刊)创刊于1953年,由湖南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主办。《林业与生态》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湖南省农村优秀出版物、多次获得全国“梁希林业图书期刊奖”、湖南“双十佳”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环境保护论文五里湖水环境治理经验对“十二五”治理的启示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uanlinxue/40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