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传统园林建筑精华全面提升园林建筑融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园林学发布时间:2012-02-20浏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好的园林设计与施工不仅能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因此要建设富有特点和构思新颖的园林景观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上搞创作,不拘泥于教条,以创新的理念规划现代城市,实实在在为城市居民着想,尽可能地给人们提供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居住环境,就会出现独具特色的、与周围环境协调的、适合人们居住的理想现代生态景观。在城市建设及城市改造过程中,人们对建筑作品外观和室内设计非常重视,而往往忽略了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协调关系,不少的历史环境遭到破坏,城市特色在消失,城市景观变得杂乱无序。本文就准确把握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思想精髓,强化统筹城市园林景观定位,坚持和谐的以人为本关系,努力实现城市园林景观融合设计理念。
一、汲取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精华与特色
(一)传统园林建筑思想特点
建筑学历来被美学家们喻为一种可以体现时代审美观念的伟大艺术,各个朝代建筑艺术风格都有所区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源远流长,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
1、传统园林建筑注重情景交融,突出意境美。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为一,从而在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含蓄的意境美是我国传统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2、传统园林建筑平面布局简明,突出规律性。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3、传统园林建筑造景多以水为主题,突出水意趣。以圆明园圆明园后湖景区为例,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
(二)传统园林建筑形式探析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主要有廊、亭、堂、厅堂、榭、阁和舫等形式,各类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与周围景物和谐统一,造型参差错落,突出变化。
1、廊:有覆盖的通道称廊。廊的特点狭长而通畅,弯曲而空透,用来连结景区和景点,它是一种既“引”且“观”的建筑。狭长而通畅能促人生发某种期待与寻求的情绪,可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弯曲而空透可观赏到千变万化的景色,因为由此可以步移景异。此外,廊柱还具有框景的作用。
2、亭子是园林中最常见的建筑物。主要供人休息观景,兼做景点。无论山岭际,路边桥头都可建亭。亭子的形式千变万化,若按平面的形状分,常见的有三角亭、方亭、圆亭、矩形亭和八角亭;按屋顶的形式有掂尖亭、歇山亭;按所处位置有桥亭、路亭、井亭、廊亭。总之它可以任凭造园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丰富它的造型,同时为园林增添美景。
3、堂往往成封闭院落布局,只是正面开设门窗,它是园主人起居之所。一般来说,不同的堂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用作会客之用,有用作宴请、观戏之用,有的则是书房。因此各堂的功能按具体情况而定,相互间不尽相同。
4、厅堂是私家园林中最主要的建筑物。常为全园的布局中心,是全园精华之地,众景汇聚之所。厅堂依惯例总是坐南朝北。从堂向北望,是全园最主要的景观面,通常是水池和池北叠山所组成的山水景观。观赏面朝南,使主景处在阳光之下,光影多变,景色明朗。厅堂与叠山分居水池之南北,摇摇相对,一边人工,一边天然,既是绝妙的对比。赏荷的花厅和观鱼的厅堂多临水而建,一般前有平台,供观赏者在平台上自由选择目标,尽情游赏。
5、榭常在水面和花畔建造,藉以成景。榭都是小巧玲珑、精致开敞的建筑,室内装饰简洁雅致,近可观鱼或品评花木,远可极目眺望,是游览线中最佳的景点,也是构成景点最动人的建筑形式之一。
6、阁是私家园林中最高的建筑物,供游人休息品茗,登高观景。阁一般有两层以上的屋顶,形体比楼更空透,可以四面观景。
7、舫为水边或水中的船形建筑,前后分作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后舱建二层楼房,供登高远眺。舫在水中,使人更接近于水,身临其中,使人有荡漾于水中之感,是园林中供人休息、游赏、饮宴的场所。
二、统筹城市园林景观定位,体现园林景观科学艺术的结合与和谐
在经济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俨然已成为城市目前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了。
我认为,做好城市的环境景观设计,首先要去深入了解两个背景:其一,时代经济发展背景特征;其二,地域文化背景特征。理解了景观的设计背景,再去掌握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即景观设计的地域性原则,景观设计的使用为本原则,景观设计的物美价廉原则。设计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其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如小游园应设计在居民相对集中且经常经过或自然到达的地方;在园林小品的设置中,应考虑到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具体要求,在达到放松身心的作用的同时,确保其人身安全。具体表现在:重视人的全息性,人的全息性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不同的年龄段。城市区域环境要为儿童提供一个认知自然的环境和景观;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娱乐和健身的场所;为老人提供一个身心放松和精神回归的家园。同时,城市区域环境要为不同兴趣的人群提供丰富的景观、生态环境和生活、娱乐方式。二、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环境和景观。由于城市居民普遍生活在工业时代,有一种内在的向往自然的需求。当城市区域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返朴”的生态、景观、娱乐方式与人体内的贮存信息相吻合的时候,人就会得到满足。
生态园林的景观性应该体现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和谐。对景观的合理设计应渊源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顺应于自然规律,包括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土壤、地形、气候等影响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只有这种认识同园林美学的融合,我们才能从整体上更好地体现出植物群落的美,并在维护这种整体美的前提下,适当利用造景的建筑要素,来展现园林景观的丰富内涵,从而使它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来体现。但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注重植物配置,植物是园林的主体,植物配置是园林设计、景观营建的主旋律。在进行园林绿化总体设计前,应在统筹考虑城市的总体定位与规划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设计,避免大面积的调整,尽量减少动土方量。例如,利用土堆或土丘营造起伏的园林地形,利用低洼地开挖水池营造水景,保留原有大规格花木等。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层次,还可提高城市园林资源的利用率。
总之,城市区域绿化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这门学问,创造风景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三、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关系,努力实现城市园林景观的融合与统一
只有将景观设计融入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才是最有效最完美的设计方案。为了使建筑与景观相统一,相呼应,景观建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广泛应用于景观规划与设计。它将景观规划与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学及风景园林相融合,从而达到使建筑与景观相统一,相呼应的目的,同时提高了建筑使用的舒适性及整体的艺术性。
建筑和景观的统一设计理念。以人为本当今世界所有的建筑和景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都有遵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它体现了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它关系到我们生存环境的真正归属问题。随着景观事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以人为本地设计理念不容忽视,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设计当中去而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口号。在今后的设计历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发展。景观建筑学关注的对象是整体人类生态系统,既强调人类的发展又关注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景观建筑师的最终目标与服务对象是人与自然,规划设计应理解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尊重自然与人文的过程、保护自然与人文系统、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利益,使二者达到最佳的平衡。所谓在建筑和景观设计时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就是要求我们保护好大自然环境,给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而不是强调人类对自然生态、自然资源的过分开发与占有;强调城市规划建筑学与生态学的结合,以自然、人文的可持续发展来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具体设计中能更深层次地体现对人多方面的、多方位的关怀,这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观。
建筑和景观的统一是当前城市规划的最终目标,无论是从建筑设计还是到景观设计,不能只片面地考虑单一因素,应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景观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建筑设计因素,才能真正达到建筑和景观的统一。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准确把握传统园林建筑精华全面提升园林建筑融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uanlinxue/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