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开发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园林学发布时间:2012-02-18浏览:

前言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根据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等。
中国是一个湿地大国,湿地面积约65.94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湿地总面积的10%.,位居亚洲第1位,世界第4位我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其中天然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约为25.94万平方公里,人工湿地约40万平方公里,包括水库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稻田约38万平方公里1971年《国际湿地公约》在伊朗小城拉姆萨尔签订,我国于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规模的飞速扩展,湿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湿地大面积减少,东北大片的湿地变成了耕地;长三角、珠三角的湿地一直在减少;整个黄河源头、长江源头都在荒漠化;很多湖泊湿地都在消失,湿地的减少和破坏触目惊心,其功能和效益衰退,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因此,如何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湿地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
其中,城市湿地是城市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之一,是一种自然景观,一个自然综合体。它对人类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在城市发展中,不合理的湿地开发行为,会直接导致城市湿地功能退化。如城建的扩张对湿地的影响,出现了在城区中面积变小、分布不均匀、湿地生境破碎化的现象。
 
一、哈尔滨松江城市湿地资源及存在的问题
(一)哈尔滨城市湿地资源
哈尔滨,号称“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松花江穿城而过,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都市。
松花江是黑龙江最大的支流。全长1900公里,流域面积54.56万平方公里,超过珠江流域面积,占东北三省总面积69.32%。
哈尔滨市松江湿地为松花江的河漫滩地,地势平缓,海拔高程在105~121m之间,有河漫滩、沼泽地、低平地、平缓坡地、岗丘及丘间洼池等地貌类型。上游西起哈尔滨市道里区与双城市交界、下游东至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坝址,南北以松花江两岸堤防向外延伸2~5公里为界,包括松花江滩涂湿地和支流河口湿地以及沿岸景区,全长约123km,规划总面积1000平方公里。
2008年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建成蓄水,使规划范围松花江水位可以常年保持在海拔高程116m,区域内湿地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水丰江美,苇荡浩瀚,沼洼湿地遍布的自然景观重新展现。
松花江哈尔滨段湿地包含7种湿地类型分别为河流湿地、泛洪平原湿地、藓类沼泽湿地、沼泽化草甸湿地、草本沼泽湿地、灌丛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在植物区划上属长白植物区系,共有高等植物112科481种。动物区系属古北界、东北区、长白山亚区。松花江哈尔滨段湿地内脊椎动物有58科190种。
(二)存在的问题
松花江哈尔滨段下游湿地保护较好,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但是上游湿地保护工作不到位,大量湿地丧失,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并且哈尔滨段湿地生态系统受人为干扰严重,湿地片段化、斑块化现象严重,现有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发生退化,生态服务提供不足或难以提供。
松江湿地资源现状生态旅游已有所发展,但其开发较为粗犷,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压力较大,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指导。
二、规划目标与构思
(一)规划构思
整个松江湿地将以辽阔原始、秀美多姿的松江湿地和开阔壮丽的松花江水域风光为自然景观特色,以历史文化遗存和冰雪艺术活动为人文景观特征,四季景观多姿多彩,以开展生态保护、湿地恢复、湿地游览、休闲度假、文化游赏、郊野游憩和科学普及为主要功能的景区。
(二)规划目标
全面提升以松江湿地为核心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以冰雪文化为核心的人文景观资源品质,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整合沿江两岸及相邻区域旅游资源,以城为依托,以松江湿地和冰雪文化为核心品牌,加快推进“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保护建设工作。到2020年,把区域建设成为湿地群落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优良、四季景观魅力独特、活动内容丰富、旅游设施完备、综合效益显著,节能低碳环保,具有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市民休闲游憩基地和国际一流的风景旅游胜地。
三、湿地保护与培育规划
湿地资源是区域的核心资源,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特有的复杂性、敏感性和脆弱性,决定了保护好湿地资源是区域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在湿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景区性质及目标定位,依据区域的湿地资源类型、分布、价值及敏感程度,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采取分区保护和专项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式,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要求,确保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通过规划将严格保护242km²的优异湿地,恢复83km²湿地资源,风景游览区中也将以湿地资源的保护为利用前提,实际利用区约10km²,占湿地总面积的2.4%。
水是城市湿地的灵魂,水体的质量对湿地景观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湿地环境整治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在于提高水体的质量与活力。首先,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其次,应促进水体的流动,避免水体的富营养化;第三,努力实现水体的自然循环,从而提高水体的自然活力。例如作为湿地重要水源的河流湿地,可采取挖深河槽以降低河床高度,使河水接近地下水;或开挖网状河槽形成河网地,并逐渐演变成富有活力的水网地;或调整河流的走向,形成蜿蜒曲折的河段,经过不断的自我调整形成稳定的河床及自然河流的风貌等。鉴于湿地水体治理的复杂性,还应加强规划与水利部门的密切合作。
湿地环境整理的另一个最重要环节,是要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通过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还有助于湿地周边土壤结构的改善,使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这对于整个湿地区域的自然复兴、周边的林木生长和农业生产,以及提高整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等,都是至关重要的措施。为此,应尽量减少湿地水体以及周围地区的防渗透或硬质化处理。
湿地土壤在城市湿地中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忽视。土壤是由不同材质的土层逐层叠加而成的,又由不同的土壤类型和结构产生了不同的植物景观类型。我们每年所认识到的地理景观和历史文脉等,就是由于自然力和人力的综合作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形成的。
松江湿地规划应紧紧围绕水、土、植被这三大湿地典型要素来展开,其他的规划要素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对这三大要素造成过度的干扰及破坏。同时,鉴于湿地环境中自然与生物要素的重要意义,松江湿地应遵循自然修复为主、人工重建为辅的恢复方针,通过实施退耕还湿、疏浚河道、生态护岸、净化水质、植被恢复、建立湿地监管体系六大工程,逐步恢复近自然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松江湿地将由150平方公里扩大到410平方公里。
同时松江湿地按照保护培育对象的种类和属性特点,将规划区域分为生态景观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
四、湿地的开发利用
在保护区域湿地资源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发展旅游产业,制定景观系统规划。依据景观资源属性、特征和景观资源地域分布、空间关系,在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域单元和人文景观单元的完整性,并为景区未来的发展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的原则下,遵从景区的性质,突出景区的特征,协调风景资源保护与风景游览的关系,实现景区的发展目标,确定风景区规划布局结构。
景区布局呈现“项链式”布局模式——以松花江为纽带,串联120公里沿线不同特色景区。可以概括为:“一江、四段、十二景区”,打造二十个主景、五十个中景、一百个小景,推介“松江湿地十景”、“松花江十景”、“太阳岛十景”等系列十景。
研究范围内结合生态示范农业,有组织地种植农作物形成大地景观。营造十里荷花塘、百顷鱼塘、万亩稻田等大地景观。月亮湖十里翠堤图案化种植的湿地植物,形成空中观赏的巨幅图案。调整区域内的农业产业结构,服务于旅游业,打造湿地友好型农业基地。形成若干个稻田蟹养殖区、水禽养殖区、冷水鱼养殖区、菱角荷花养殖区等,并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充分挖掘松花江母亲河及万顷湿地的文化资源,策划以运粮河、水师营、金源遗迹、四方台及老山头遗址为题材的系列文化景观,充分挖掘整合松花江流域寒地水文化、湿地文化、民俗文化、异域文化、历史文化,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国松江湿地文化品牌。将沿江两岸120公里沿线划分为欧陆风情景观风貌区、现代北国水城景观风貌区、都市绿色休闲景观风貌区(长岭湖、民主)、流域文化与寒地民俗景观风貌区、松江湿地景观风貌区、金源文化景观风貌区、森林水岸景观风貌区(大顶山、黄土山)九大景观风貌区。
五、结语
保护松江城市湿地,珍惜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让生态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保护和开发利用城市湿地,使湿地这一日益减少的人类绿洲和天堂,能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同时得到保护、利用和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相互促进。同时,让湿地保护意识渗透到全社会,让市民充分享受湿地的多重效益。
因此,实现全面贯彻保护、开发和建设“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的生态战略目标,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以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培育为前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统筹协调规划、合理布局。体现生态优先、文化优先、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理念;构筑生态保护系统和旅游游览系统。最终打造松花江沿江战略产业带,拉动区域经济,促进城乡统筹,推动哈尔滨一江两岸繁荣发展。
 
 
 
 
 
参考书目:
1.《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试行)》 建城[2005]97号
2.《城市湿地公园规划》  作者:王浩,出版社:东南大学 2008年
3.《湿地与景观》 作者:克雷洛﹒S﹒坎贝尔 译者:吴晓芙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年
4.《湿地公约》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5.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
作者:俞孔坚,李迪华,潮洛蒙   规划师,2001,(6):9-13.
6.《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  主编:吕宪国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
7. 《湿地生态学》作者:陆健健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浅论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开发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uanlinxue/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