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与对策初探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艺术教育发布时间:2022-02-24浏览:

  摘要:艺术设计教育水平与未来国家设计发展方向息息相关,如何教育优秀的设计专业人才是一项重要的议题。纵观全球艺术设计发展,西方设计及设计教育相关的发展,比国内早数百年。加强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和实践两个部分展开分析,以期为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提供完善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

  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始于经济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其发展带来更多交流和合作,见识不同地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管理模式。在设计艺术教育实践中,需要体现融合信息科技与社会人文的教育特点。以培养工业艺术设计产品为题举例,工业艺术设计产品是以人为设计出发点进行设计出的产品,其设计价值基于服务于实用性上,且符合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如何将功能和美观较为完美的进行结合,让广大消费者感到满意,对专业设计师来说是一项重大技术考验。这与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性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必然是相辅相成的。

  一、教学及评价方式

  在艺术教育基础阶段,教师对学生作品的判断经常建立在其视觉经验之上,其个体观点主导着整个课堂的审美意识。而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对艺术创作的学生来说很重要,其对作品质量并不提供线索,而是从规范意义上,明确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站位。在课堂中引入外部专家有关艺术评论的相关知识,接受观念的差异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视角来观察艺术。同时鼓励培养批判意识,学生能认识到社会群体和文化问题在视觉上得到再现的不同判断方式。

  視觉设计的一个重要教育视角,是其对身份认同的影响。教育的过程,是身份认同不断形成的过程,随着学习的引导,学生都会发生变化。换而言之,学习改变来学生的主观个体。当下视觉文化现状表明,学生倾向于关注多种视觉艺术新式中的信息自由,而教师和学生的话语关系在课堂上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中获得合法发言权,是权力的象征。教授艺术设计既要协调创作者和观众(即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师生之间对于视觉文化信息审美的文化协调,同时积极进行良性互动。

  随着信息传播时代的进步和飞速发展,我们要建立一种优化课程内容和采用多元化评估形式的授课模型,从以人为本的艺术审美教学理念角度出发,将有利于使用价值的艺术审美融入到艺术教育中,有助于对下一代视觉文化素质的培养。将有使用价值的艺术审美融入艺术教育中,有助于下一代视觉文化素质的培养。设计课程教育要与市场相适应,学生利用从这些学校获取的知识很快就能够了解和接受到这个市场上的桃战才会使我们的设计课程真正成功。

  二、实践应用和设计管理

  艺术设计的实践和教育同样重要,艺术设计的教育具有其系统性的训练,而实践则提高艺术设计的水平。加强对理论课、选修班、理工科等相关课程的培养,注意对于交叉类专业和电脑技术课程的培养,有利于承载起市场上对于设计人才的技能需要。在各个方面对于学生进行有效地培养锻炼,使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与设计技术。同时跟着经济发展迈进的脚步,才能真正地踏入一个良性轨道,稳步前行。

  设计流程需要处理来自客户及项目者等各方面的信息,面对这些大大小小的信息时,设计管理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国内设计教育着重于学习设计的基本能力,缺乏以设计管理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规划,学生在学校所学与企业所需的专业能力时有所出入。尤其在设计专业的管理能力上,对于社会新人而言,通常需要透过多次的社会经验才能对设计项目做有效的管理。设计管理主要着重于项目管理与设计决策或控制设计项目进度与成本的技巧方法为主;设计专业的管理业务方面则包含:企划管理、附带业务管理及经营顾问管理等三方面。在设计的过程中,包含许多的管理与决策行为,透过各项资源的整合,减少成本,创造更高的利润。

  艺术高校的教育目标大多在培养专业设计人才,提升学生之美成及人文素养为主。提出设计管理相关知识及能力需求,有利于毕业学生步入社会工作时,对设计管理的快速衔接,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融入设计岗位。

  团队沟通协作能力是职业设计师的一项必备工作能力。随着科学时代的脚步向前不断发展,科学知识门类将来也会越分越细,一个人根本无法完全掌握过多不同门类的科学知识,通过依靠不同学科专业的技术人员互相沟通协作学习,才能更好地顺利完成设计。良好的合作沟通能力,对优质设计产品有更多前提性的保障。

  结论

  未来的设计课程教育发展目标,应朝着创造丰富多样、综合性的发展方向前进。为了达到此目标,高校和企业之间将走向融合,从而把学术和市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借鉴国内外艺术教育的多样化成果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将是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正视的一项挑战。不断扩设计教育的视野,作为社会纽带,培养出具有艺术文化境界、迎合市场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凯丽·弗里德曼(2016)。教授视觉文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赵惠玲(2005)。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M]。台北市师大书苑。

  [3] 任柏安,方晓风(2012)。信息时代设计教育的变与不变—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J]。设计艺术。

  [4] 王受之(2001)。当今的设计教育。

  [5] 张福昌(1995)。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

  推荐阅读:环境艺术专业能引用的论文文献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与对策初探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ishujiaoyu/61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