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大后方西南地区舞蹈教育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艺术教育发布时间:2021-04-06浏览:

  摘要:抗战时期大后方西南地区的舞蹈教育在民族艺术尊严的觉醒和新教育观的确立中快速成长发展,对我国当代舞蹈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意义。本文结合艺术学、美学、教育学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抗战时期大后方西南地区舞蹈教育的艺术价值和社会贡献,以期在当下舞蹈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得出新的启示。

  关键词:抗战舞蹈 西南大后方 教育貢献与启示

艺术论文发表

  抗战时期,伴随着传统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内部的忧患与外来的侵略和文化重心的西移,舞蹈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大后方西南地区,舞蹈教育急速发展,留下一笔宝贵的舞蹈教育遗产,对当代舞蹈教育发展的格局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回望这段教育的岁月,深入探析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舞蹈教育的历史贡献,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带给我们诸多启示。以舞育人,让舞蹈教育承担新时代教育的新使命,开拓全面教育中的新思路,扮演未来教育中的新角色。

  一、抗战大后方西南地区舞蹈教育的历史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以西南大后方为中心的舞蹈教育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催化剂与重要保证。通过舞蹈教育传递出来的勇于战斗,愿意为国家牺牲小我,坚持信念不动摇的革命精神汇聚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激发人们的斗志,将人们紧紧的团结在一起,一致对外。以动员为目标,宣传动员发挥政治作用,以人民为立场,鼓励生产支援抗战,以爱国为主旨,宣传军风,提高作战能力。

  在政治上,通过宣传动员,团结抗战力量,动员群众基础,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影响。1941年戴爱莲在经历了重庆大轰炸后,根据亲眼看到的战火下百姓生活的凄惨状况创作作品《空袭》。通过逃亡的路上思女心切的母亲看到了轰炸中死去的女儿幻像表现大后方被日军轰炸后的惨状,调动群众的情绪,坚定反战信念,使人民牢记这段家仇国恨,自觉团结在一起,众志成城,为实现抗战胜利而不断努力。

  在军事上,促进作战能力提升,宣传优良军风。在周恩来、郭沫若直接领导下成立的抗敌演剧队、抗敌宣传队和孩子剧团等曾在吴晓邦、戴爱莲、盛捷、隆征丘的教育指导下赴往抗日前线巡回舞蹈宣传演出。为了激发人民战斗热情,舞蹈中由大量创作围绕英勇杀敌的战士们展开,甚至通过“飞行表演”鼓舞士气。如一二九师先锋剧社曾将舞蹈演出服穿在日常着装里,化妆变装后深如敌占区,拉开一个小场子表演舞蹈,宣传抗战精神,演出结束后再迅速撤离敌占区。这种教育宣传的舞蹈表演对于凝聚作战力量、激发杀敌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在经济上,物资支持,鼓励生产,支援抗战。抗战时期物资匮乏经济紧张,西南大后方的师生们多次通过舞蹈义演,募集抗战资金。1938年,话舞剧《为自由和平而战》在重庆上演,创下中国剧场演出史上最高票价的记录,将筹集到的5万元资金全部制成了军衣送往前线,缓解了抗战区经济困难之急。此外,舞蹈多以表现人民热情劳动的内容,鼓励人民投入劳动,提高农业生产力,为抗日战争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保障。《农民舞》《劳动舞》《生产大合唱》等舞蹈广泛流行于西南大后方,给许多抗日军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力的鼓舞了生产。

  在文化上,传承抗战精神,传扬革命文化。一方面以舞蹈教育推进思想价值引领,高扬爱国的主旋律,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另一方面以舞蹈教育凝聚民族情感,助力民族文化复兴。舞蹈教育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挖掘民族舞蹈,发展传统文化,以专业的启蒙、大众的取向、民族的风格呈现出独特个性与色调。此外,战时西南大后方的舞蹈教育促进了当代舞蹈教育格局的确立。培养了大批舞蹈人才,为舞蹈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教育事业的繁荣奠定了人才基础。舞蹈教育工作者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广阔的教育视野、包容开放的教学理念,谱写中外的舞蹈交流新篇章。现代、古典、民间、芭蕾等各类风格舞蹈在战火中构筑起多元发展新态势,舞蹈基础理论研究、舞蹈创作表演、舞蹈历史研究等舞蹈艺术研究在硝烟中逐渐向专业化、体系化发展,为当代舞蹈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抗战大后方西南地区舞蹈教育的当代启示

  (一)更新理念,以美培元

  正确认识舞蹈教育使命,把握舞蹈教育本质,全面更新舞蹈教育理念。舞蹈教育不是舞蹈技能的教育,而是舞蹈文化的教育。“教”表达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育”强调的是品行和德性的养成。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的舞蹈教育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中,以美育人,带领人们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不仅提升了人们的审美素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更陶冶情操、温润心灵,为当下舞蹈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启示。舞蹈教育不仅要通过严格的专业教学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精、尖”舞蹈表演人才,更要通过舞蹈文化的传播,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注重夯实思想之基,深化舞蹈教育的人文内涵,引导人们追求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价值,培养人们的信念、情怀和担当。正如《管子》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舞蹈教育要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价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起新时代舞蹈教育的新使命,推进舞蹈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舞蹈教育,发挥舞蹈教育的功能。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舞蹈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与当时人们对舞蹈的教育功能认识及重视有关。从政府到百姓、从教育者到被教育者,大家都认识到舞蹈对于传播文化、团结民众、发展身心的重要性,重视舞蹈,舞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价值。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加强美育工作,习近平同志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我们要积极响应号召,开展美育工作,充分发挥舞蹈的教育功能。一方面通过舞蹈教育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与正确体态的培养,做到仪态得体、身体文明、气质优雅,并以舞蹈发展和提高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等各种认知能力,促进完整的智力结构的形成。另一方面,坚持以美育精神引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进行教学,以舞蹈文化为载体,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推动创作,以优秀作品讲述中国故事;促进科研,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实现文化交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荐阅读:艺术学院报考博士的科研成果要求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抗战大后方西南地区舞蹈教育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ishujiaoyu/56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