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艺术教育发布时间:2020-05-09浏览:次
摘要:陇东地区有着悠远的农耕文化和充满匠心智慧的民间艺术,形成了以剪纸、香包、刺绣、皮影戏、石刻等为代表的陇东民间艺术体系。随着时代和社会风貌的变迁,陇东民间艺术在传承和发展上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陇东民间艺术应以创新为起点,通过转化产品功能、创新产品形式、注重人才培养、多方协同互动构建产业体系等策略,将陇东民间艺术实用化、时尚化、产品化,赋予传统民间艺术新的生命力,探寻出行之有效的传承和创新道路。
关键词:陇东地区;民间艺术;传承;创新
在甘肃陇东,全世界最厚的黄土层滋养了悠远的农耕文化,沉淀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也孕育了丰硕的民间艺术。作为中华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自然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经济文化交流相对封闭。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耕作之余将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寄托在了灵巧的手指间,创造了充满匠心和智慧的民间艺术,其中,尤以剪纸、香包、刺绣、皮影戏、石刻最具特色,形成了陇东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体系。
1 陇东民间艺术概述
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农耕文化、丰厚的红色历史,共同孕育了陇东地区独特的人文和乡土气息,产生了种类繁多的民间艺术,包括剪纸、香包、刺绣、泥塑、石刻、木雕、面塑、皮影戲、编织、农民画、唢呐演奏等,其中,剪纸、香包、刺绣、皮影戏、石刻尤为突出,它们以取材广泛、造型夸张、形式古朴、手法灵活、粗犷奔放、单纯明快而闻名于世,共同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智慧,见证了丰富而古老的农耕历史文化,广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赞誉。
陇东民间艺术中独具特色的香包绣制、西峰唢呐、环县道情皮影戏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陇东各地区也因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分别被冠以“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道情皮影之乡”“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等名称。陇东地区先后涌现出了祁秀梅、贺梅英、彭粉女等一大批杰出的民间艺术大师,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他们走出农村,成为专门的民间艺术创作者,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为陇东地区民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剪纸艺术大师祁秀梅为例,1985年,时任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的靳之林先生在法国专门介绍了她和她的作品,1986年中央美术学院邀请她去讲学表演,《人民日报》1986年2月6日专版介绍了她的剪纸艺术,作品被海内外广泛收藏。
2.陇东民间艺术传承面临的问题
政府和企业虽然通过多种方式推进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然而,新时代的新思想、新文化、新生活和新需求,在不断改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大多数陇东人民早已搬离了黄土高原上的独特民居——窑洞,作为民间艺术发展主阵地的农村也伴随着城镇化进程逐渐走向消失,生活更加丰富的人们很少能够静下心来一针一线地绣荷包、一刀一剪地剪窗花了,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在不断地老去或故去,杰出的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境地。传统意义上的研究与保护已经进入瓶颈,陇东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一是陇东民间艺术作品的传统功能与当今社会需求脱节,农耕时代流传下来的多数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或者不再是今天的需求;二是作品形式陈旧,创新能力欠缺,以政府连年举办的“农耕文化节”“香包民俗文化节”等大型展会为例,每届都会吸引数十万计的观众前往参观,活动盛况每每刷新纪录,但展品本身却未见大的创新和突破,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展览活动场面热闹非凡,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购买商品的却很少,大多数人只是“凑热闹”亦或是“感觉和往年一样”“没什么可买”……;三是缺乏专门的创意人才队伍,很多制作技艺也面临着传承危机,机器大量代替了传统的手工技艺,也带来了干篇一律的尴尬,消费者更喜欢手工制作的作品,但手工作品数量极少、工艺也大不如前;四是各方力量协同不足,产业体系尚未构建成熟,产品从创意、生产、推广到销售几个环节未能形成良性互动。基于以上几个问题,研究和探寻新时代陇东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策略则显得尤为迫切。
3 陇东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策略
对于我们来说,挖掘、整理和保存陇东地区民间艺术文化完全可行且富有意义,但是要想让当前的民间艺术原汁原味的延续传承下去则无异于人类追求长生不老,是不现实的,这是时代的选择,很多民间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便是例证。那么,应该采取何种策略来传承陇东民间艺术并让其生机焕发呢?转化产品功能、创新产品形式、走进课堂培养人才、多方协同构建科学的产业体系或许是可行道路。
3.1转化产品功能适应时代发展
陇东民间艺术作品原本是为了祈福、装饰等目的而创作的,手工艺特征决定了其较低的产品性和流通性。然而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不断变革,现代科学的发展让人们对自然和生命有了新的理解,曾经的功能已经不再是今天的需求。如传统而杰出的《生命树》《抓髻娃娃》等剪纸作品,在今天只能吸引一些学者的关注,对于普通大众是没有消费吸引力的;制作精美的“虎头枕”仅仅可以作为饰品摆件进入当代家庭,因为它的实用功能的确很差;流行于端午节的“五毒”香包也只有短短几天的生命力。以上种种情况,皆是由于作品的传统功能和当今社会需求脱节所致,因此,功能的转化和创新是传承技艺、延续民间艺术生命力的首要任务,让民间艺术实用化、产品化、生活化才能让其重新走进人民生活。以“虎头枕”为例,我们应该从人机工程学角度出发,结合传统技艺和现代审美,使用优质面料、乳胶等材料使其更舒适,调整造型使其更利于婴幼儿健康成长,设计出新时代的“虎头枕”,让它成为既能体现传统吉祥文化、又符合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新产品。再如,陇东剪纸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生命树”,可以提炼其造型语言,结合现代工业设计手法,创作出生命树主题吊灯、台灯、桌摆等产品,这样具有现代实用功能的新产品或许会更受市场和消费者的欢迎。
推荐阅读:可以投稿服装艺术类论文的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陇东地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ishujiaoyu/51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