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艺术教育发布时间:2018-03-07浏览:次
下面是两篇民族艺术论文投稿期刊,第一篇论文介绍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师教学的思路,构建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新的教学思路中去。第二篇论文介绍了民族音乐在群众文化的推广与普及,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论文探讨了如何传承民族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师教学的思路》
摘要:《视唱练耳》对于我国来说是一门外来学科,目前该学科的教学内容多采用的是西方音乐教学体系,听、唱、写大多引用的是国外音乐素材,同时因过于强调音准、节奏等技术属性,忽视了民族音乐文化对该课程的融入,因而给教学带来种种困境。文章通过阐明民族音乐融入《视唱练耳》课程的重要意义,分析高师《视唱练耳》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有利条件,从而构建出民族音乐文化融入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视唱练耳;民族音乐文化;融入
《视唱练耳》是一门多元化的学科,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音乐学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程。至今,围绕《视唱练耳》教学开展的研究层出不穷,己经形成了大批富有成效的教研成果,极大促进了《视唱练耳》课程的专业发展。
1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现状分析
1.1课程训练目标
音乐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音乐教师的职业特点及该专业学生的自身条件决定视唱练耳的学习不仅仅在于知识技能,而应在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音乐语汇,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和音乐思维能力,逐步提高音乐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现能力,形成对音乐的感性体验,促进综合音乐能力的协调发展,并将这些能力运用到演唱、演奏和创作的实践中去。
1.2存在的问题
1.2.1教学内容过于倾向西方音乐教育模式《视唱练耳》是一门外来学科,它的引入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教学模式的影响,由此造成在长时间内其教学模式与手段处于借鉴、模仿的阶段。因此,西方音乐文化元素渗透在旋律视唱、和弦连接、节奏旋律听写等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通过大量唱与听的练习,学生逐步掌握了西方通用的记谱方式,掌握了西洋调式的调式特性。与之相反的是,国内许多《视唱练耳》教材对民族音乐文化层面内容涉及很少,再加上我国民族音乐的律制与西方音乐律制大相径庭,从而导致学生在演唱民族调式视唱时混淆固定调音高和首调音高,造成调性混乱,使得民族音乐中的一些独特韵味不能体现,缺乏民族调式的音乐性。
1.2.2教育理念过于强调技术水平的提升《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其课程定位决定了该课程的着重点在技能训练上。因此长期以来,《视唱练耳》的课堂教学以训练良好音准、节奏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强化了视唱练耳的工具性价值和实用性。在这种培养目标的影响下,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方面,受西方专业音乐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执行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训练,并将视唱与练耳水平的提升作为学生学习成果高低的主要标准;另一方面,在过于强调音准、节奏、视唱与听写能力的背景环境下,教师缺乏对音乐的审美与文化内涵的理解,因而使学生在学习时觉得乏味而无兴趣。
2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意义
《视唱练耳》这门课程,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感到枯燥而乏味,没有学习欲望和主动性。因教师过于强调工具化、理性化的教学内容而忽视感性化的音乐之美,整个教学过程呆板、沉闷,难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如果在视唱练耳教学课堂中加入更多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并通过民族音乐文化角度的视野让学生领悟民族音乐的真正魅力,将让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的同时达到技术层面的目标。随着多样化音乐形式的出现,西方流行音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尤其对青少年的音乐审美影响较大。但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而高师作为培育未来教育工作者的摇篮,则肩负着传承、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使命,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能够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接触我国宝贵音乐文化的机会,从而更加热爱民族音乐,同时也将更好地提升高师音乐教育的文化底蕴。
3高师《视唱练耳》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有利条件
3.1先进的教学设施
传统单一的钢琴音色及单纯的音乐演唱、听觉技能训练已不符合如今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多媒体、网络的出现为《视唱练耳》教学赢得了教学主动性。它们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好地与当今多元的音乐文化发展相适应。
3.2不断更新的教学手段
近年来,很多视唱练耳教师一直在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奥尔夫、柯达伊、达尔科罗兹等世界著名的音乐教学法被广泛运用到《视唱练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尝试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去扩展视唱的内涵,将丰富的情感,创意即兴的表演融入其中,将视唱与演唱、舞蹈、器乐、表演等紧紧联系在一起。
3.3教师专业性更强
多年以前,许多视唱练耳教师并未接受相关的系统、专业的学习与培训。而如今不但有视唱练耳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还有专业正规的视唱练耳教师资格考试。这些全面、系统的要求,逐步提高了高师院校视唱练耳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水准。
4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师《视唱练耳》路径分析
4.1教学目标要体现双重性
我国众多民族音乐的创作源泉均来自生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多注重技巧,却忽略音乐本身的文化创作背景,这样的演唱、听写都是缺乏灵魂的。因此,《视唱练耳》的教学应该达到双重目标:在不断提高学生音准节奏、听写等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渗透,通过民族地域性、历史、风土人情等文化内涵来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的音调感。
4.2构建有力的教学队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视唱练耳》教学中的灵魂人物。首先教师要能认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理念,能清晰了解系统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模式,能潜心研究教材,发掘教材中能加入民族音乐元素的切入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能在《视唱练耳》课堂中有效开展相应教学活动,从中添加适合教学开展的相关民族音乐内容,从而增强《视唱练耳》的民族特色性。
4.3合理选择内涵丰富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素材
教材的选用标准首先是民族音调特征具备一定的典型性,必须满足视唱练耳基本训练的目的需求。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多元开放,尤为突出的是少数民族音乐因地理位置、生活习俗、劳动方式、生产方式不同等因素使得音乐更为多层次、多性格。因此在选材上我们有着天然的优势和空间,可以从我国56个民族原生态音乐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利于我们教学的音乐素材,吸取优秀民族音乐中的精华,将其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地梳理,改变原搬欧洲教材体系的现状,编写成符合我国文化审美的视唱练耳教学教材。
4.4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调式感
关于民族调式感的建立,首先应明确我国的民族音乐调式感与欧洲大小调式调式在律制体系上的根本差异。我国的民族音乐基本是建立在五声调式、以五度相生律和纯律为基础的调式体系,这完全有别于欧洲大小调式的十二平均律调式体系。目前,我们的教学依然沿用欧洲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来训练民族音乐范畴内容,出现的是演唱民族调式曲目缺乏民族韵味,应有的民族韵律荡然无存。因此,只有从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资源中挖掘并利用具有民族音乐调式特色的音乐素材,通过大量演绎律制不同的曲目从而真正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调式感受。
4.5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有着不同的地方音调特点,要把握好其中的独特韵味,需要一定程度地摆脱欧洲视唱练耳教学体系固有的模式,在音乐的节拍、韵律、情感的处理上需要特殊处理,要适当体现该民族音乐的地域性与自由性。比如蒙古的长调,受地域性的影响,演唱时情感处理应宽广、开阔,或者出现散板的拍子,其节奏的自由性较强,可以由演唱者根据情感进行适度创作;再比如藏族民歌,演唱上会运用富有藏族特色的滑音,这些正是民族音乐的特色与精华所在,如果按照谱面标记处理,会让民族音乐特色原味尽失,也不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民族音乐素材的视唱练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特征着手,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对旋律进行符合民族特色的音乐处理,通过不断的强化训练,逐步掌握各民族的音乐风格感知。如此一来,将课堂教学的单纯技能训练,通过民族音乐文化的强化与渗透转变为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行为,最终达到视唱练耳教学技术与文化二重目标的融合与统一。
参考文献:
[1]张东东.论在高师视唱练耳课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段晓霞.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3]栾晓梅.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4]刘柱.多媒体技术在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J].大家,2011(6):80-81.
[5]石乔娜.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J].知音励志,2007(4):198.
作者:李菁 单位:长沙师范学院
《民族音乐在群众文化的推广与普及》
【摘要】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入侵,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华文化的传承。因此,民族音乐在群众文化中的推广与普及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民族音乐;群众文化;推广与普及
一、民族音乐的地位
1.反映出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程度。在不同时期群众会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在不同文化影响下对音乐的喜爱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而民族音乐正是我国自古以来自然形成的音乐形式,与现代音乐不同,民族音乐往往各具特色,表达我国多数民族的审美观,民族音乐大多具有极高的欣赏性。2.民族音乐形式及表达的多样性。民族音乐的题材大多源于生活,具有多民族的地方色彩,有的还以本民族历史事件为题材,极具人文色彩,它们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淘洗、锤炼形成了具有艺术色彩的音乐形式,使听者仿佛身临其境,其中的那份安闲、宁静与淡然实为现代音乐的难得之处。
二、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
1.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民族音乐发展水平良莠不齐,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地区差异上,这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也就是发达的东部地区整体发展较好,欠发达或不发达的中西部发展水平较差,这种发展水平差异在城市发展水平上也有体现。这种差异主要在专家对民族音乐的钻研程度还有群众对民族音乐表演的关注程度上集中体现。2.政策执行力度层层削弱。近年来,国家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此政策在党的十八大后突出强调。为此,从中央到地方、从省到市都大力开展和实施各种推动文化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但从实际执行过程中就不难看出,各级政府执行力度层层削弱,在大城市中民族音乐会显然多余中小型城市,从事民族音乐的工作人员在数量上也有显著差异,而鼓励政策以及奖励措施的差异则更加明显。政策执行力度的层层削弱直接导致底层群众不能直接接触到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文化。
三、民族音乐的推广
1.群众文化-民族音乐推广的主力军。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进行,众多西方音乐席卷而来,管弦乐队、交响乐团充斥着国内音乐界,甚至许多音乐界的领军人物开始钻研西方音乐,我国民族音乐的地位被不断冲击,地位十分尴尬,而民族音乐的推广也令人堪忧。“群众”作为我国的主体成员,文化推广的主力军,“群众文化”已然成为一种广为流传普及范围最高的文化形式。
2.新民乐-民族音乐的推广形式。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得到推广就必须适应新时代的群众文化发展潮流,而新民乐的出现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所谓取长补短、中西结合才是民族音乐长期推广的有效形式。世界上音乐文化多种多样,新民乐的风格也就多姿多彩。古筝与钢琴或西洋管弦乐队的协奏;二胡与大小提琴相互配合等等。这些新民乐都是民族音乐的创新推广,成为在群众文化中的璀璨繁星,为民族音乐的推广开辟新的道路。
3.强化教育-民族音乐推广的根本。学校是文化传播的源头,是任何形式文化传播的必经之路,是文化推广的重要捷径。诚然,民族音乐的推广还依赖于学校和教师,希望学校和教师认识到民族音乐推广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且为民族音乐传播制定出有效的方案,为民族音乐的推广尽到应有的责任、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民族音乐的普及
1.国学普及的意义。众所周知,民族音乐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的普及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国学普及的成败。我国是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超级大国,音乐听众的年龄大小和地域分布也相对较宽,从事职业与性格爱好也相对复杂。虽然我国在建国后民族音乐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还处于初级阶段,应该让群众了解国学进而了解民族音乐。
2.民族音乐的普及方法。
(1)学习民族音乐课程。通过在学校对民族音乐课程的学习,青少年可以系统全面的认识到我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理论与音乐题材,而且通过了解民族音乐的优秀作品可以从感性到理性的理解民族音乐更加深刻的内涵、把握民族音乐中的经典。
(2)举办民族音乐会。音乐会是西方音乐的传播与表演形式,为了民族音乐的普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音乐会这种形式,举办群众愿意听、喜欢听的民族音乐会,把这种表演形式带到群众文化中去,让所有人能通过聆听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使民族音乐在群众中得到普及。
(3)简化民族音乐谱。当然,由于群众文化程度的不同可能对民族音乐不能得到更深的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来借助一些工具,甚至一些符号。相对于五线谱,简谱自然是群众更容易理解与记忆的,简谱就好像民族音乐交流中的文字,而五线谱与简谱就好像文字中的繁体字与简化字,其功能与意义不得而知。
3.民族音乐的发展目标。首先在各级政府要确保政策实施力度的基础上,加大经济扶持、加强人才培养和打造专业团队。一方面是要加强民族音乐展演基础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要形成民族音乐创新创作的激励机制,逐步形成“有剧院、有队伍、有作品、有市场”的民族音乐发展“四有”目标。为我国民乐发展之路增砖添瓦。
五、结语
无论民族音乐当下的推广和普及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有了政府、社会、从业者的关注、关心与支持。民族音乐一定会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中迎来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吴釉明.中国民歌赏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冯宝强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文化馆
推荐阅读:《民族艺术》是由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司、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主办的学术刊物,属“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每年出版4期。《民族艺术》思想活跃、版面新颖,近年来刊发了大量高学历、高职称作者的富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影响。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民族艺术论文发表期刊论文范文(两篇)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ishujiaoyu/43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