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艺术教育发布时间:2017-06-02浏览:次
下面是两篇艺术、工艺类投稿论文范文,分别对民间舞蹈艺术和生产工艺技术进行了探讨,第一篇论文针对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历史、艺术特征以及音乐新发展进行了探讨,第二篇论文对碳纤维生产工艺技术进行了分析,不知道如何写这类论文的作者可以参考一下论文范文。
《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艺术的特征》
摘要: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的音乐情绪、音乐表现力、音乐风格等方面都是舞蹈不可或缺的元素,并以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成为蒙古族音乐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几种典型的传统民间舞蹈为例,将音乐本体与地域、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相结合,研究其舞蹈音乐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艺术论文投稿,蒙古族,民间舞蹈,艺术特征
蒙古族民间舞蹈文化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之大成,是草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具风韵的民族艺术特征,而与之密不可分的舞蹈音乐也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艺术特征。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的历史概况
蒙古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自公元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大国,由我国北方诸多同操阿尔泰语系的有血缘关系的氏族与部落群体融合而成。远古的蒙古人生活在今呼伦贝尔盟北部的额尔古纳河一带过着狩猎生活,狩猎歌舞的音乐曲调简短,节奏鲜明;自蒙古人的先民走出额尔古纳河向蒙古高原迁移后,由主要从事狩猎业改为畜牧业,生活在广阔大草原上人们伴随着他们古朴的劳动生活创造性地发展了许多反映畜牧、习俗信仰的舞蹈,于此同时也产生和发展了许多高亢辽阔、节奏自由的草原牧歌等等。
近百年来在内蒙古东部及和南部地区的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又出现了短调形式,曲调简洁而旋律流畅、节奏鲜明、结构规整,多采用单一节拍,歌词一般四句为一个乐段形成分节歌形式,易学易唱,其表现题材几乎涉及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酒歌、情歌、婚礼歌、祝寿歌、叙事歌等等,常与舞蹈相结合而载歌载舞。蒙古族舞蹈按照其属性分类,可以分为民间舞、宗教舞和宫廷舞。
其中民间舞是伴随牧民老百姓生产生活而流传的,源于蒙古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例如每逢节日到来人们踏歌起舞跳起的“安代”、宴会场合于举盏酬酢中信手拈来宴席中的一些器皿而跳的“酒盅舞”、“顶碗舞”、“筷子舞”等。其中“安代”过去也属于宗教舞,后演变为世俗性的民间歌舞。本文所研究的范围限定在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不包括宗教舞和宫廷舞音乐。
二、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音乐的艺术特征
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也因各个地区所流传的舞蹈表演形式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堪称绚丽多彩、异彩纷呈。下面以几种典型的传统民间舞蹈为例分析其舞蹈音乐的艺术特征。
(一)安代舞音乐
安代舞是科尔沁草原上人们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载体,起源于一种萨满教的巫术活动,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古人将传统的安代称之为“唱安代”。传统安代普遍的程序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等,整个过程都由“博”来主持。随着时间的沿革,现代的安代舞蹈中萨满教的内容逐渐消失,原始宗教的特性减少,已经演变成蒙古族人民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逢年过节喜庆佳宴等场合,人们都会跳起安代,挥舞绸巾、踏歌起舞。
安代的音乐曲调悠扬婉转,有强烈的感染力,传统安代曲调源于科尔沁民歌,一般采用“慢—中—快”的节奏律动,从速度缓慢开始发起,平稳而悠扬;接下来中速的曲调中有说教性特点和有期待、寄托、渴望式感情色彩;高潮部分歌曲快速激越,以跺脚等强有力的舞蹈动作强调节拍重音,使整个音乐变得强劲有力,情绪激烈,起到了尽情宣泄的作用;收场歌曲恢复平和,安静而缓慢。整个曲调质朴古拙,曲式短小,节奏鲜明,一般为2/4拍子(谱例1)。歌手擅长根据不同情景即兴演唱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唱词除开场和收场部分因仪式需要基本确定不变之外,其他皆不固定,唱词丰富而形象,贴近生活。随着安代舞的舞台化,其影响也逐渐扩大,不过原生态的安代文化却面临着很大的危机。
随着额尔敦巴拉等著名老辈民间艺人的去世,一些原有的安代唱词和经典舞姿已经渐渐失传。本谱例舞曲为宫调式,旋律非常质朴而朗朗上口,两小节一个乐句,每句以空拍或者长音结束,配合安代舞的跺脚踏地动作,节奏清晰明快。
(二)盅碗舞音乐
盅碗舞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演员头顶瓷碗,左右手各执一个盅子,边舞边随节奏敲击盅子,使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音乐节奏多为2/4和4/4拍,伴奏乐器有三弦、扬琴、四胡、笛子等。曲调大多选用如《金盅银盅》《敖门达来》等鄂尔多斯蒙古族的传统民歌,羽调式居多,徵调式和宫调式其次,曲调起伏较大,音域较宽,多用跳进音程,并经常在流畅的级进旋律中突然出现反向的转位,从而使旋律跌宕起伏、迂回婉转,给人以辽阔奔放的感觉,风味很独特。(谱例2)本曲源自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金杯》,全曲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曲调反复歌唱。音乐结构较为匀称,运用切分节奏,旋律曲调朴素少装饰,四度、五度跳进音程出现比较频繁(见谱例中方框标记),甚至出现连续的跳进和五声音阶级进下行进行中突然的反向转位,音乐性情豪爽、奔放而热情。
(三)筷子舞音乐
筷子舞流行于鄂尔多斯,是蒙古族男子在喜庆节日里单人表演的民间舞蹈形式,舞者用筷子击节,和着众人的歌声和乐曲声,在坐、立、跪不同舞蹈姿态中随着腰部的和谐拧动或膝部韧性屈伸的变化,跟随音乐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身体各部位,有时旋转敲击地面,热情洋溢的节奏融于潇洒的舞姿里。伴奏乐器以三弦、四胡、笛子、扬琴为主。乐曲一般即兴选唱,多为鄂尔多斯蒙古族的传统民歌,节拍以2/4和4/4拍居多,节奏型丰富,多用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富于欢快的舞动情感特征。旋律基本是以不加入半音的五声调式为旋法基础,多用四度、六度、七度等上跳进和小跳进,与身体的韵律和韧性相互协调,释放出热情奔放的力量。
(四)布里亚特舞蹈音乐
布里亚特蒙古族舞蹈主要流行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畔一带,源自布里亚特蒙古族氏族部落时期的舞蹈。目前,在锡尼河草原上流传着“纳日给勒格”、“额日莫彻”、“毕何利格”、“呦郭勒”、“阿列勒”五种古老的布里亚特蒙古族舞蹈。办舞会时,通常先从“纳日”切入,然后以逐个相接的程序进行。每种舞蹈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民歌数首,例如在“纳日格”中演唱的民歌有《高山》、《母亲》等,多唱以思念家乡、歌颂父母养育之恩、部落迁徙等内容的民歌,曲调悠扬动人,旋律婉转细腻。布里亚特舞蹈音乐结构简短,多为短调民歌,易记易唱,律动均匀,一般是两乐句或三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在歌舞中不断重复演唱旋律。例如在“额日木切”中常唱到的《善歌的布谷鸟》,是一首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短调民歌,羽调式,节奏鲜明活泼,第二句是第一乐句在节奏上的变化重复,简短易唱。(谱例3)谱例3:
三、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的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内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日益发展,拥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蒙古族音乐舞蹈艺术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文艺工作者们在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发展,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与之密不可分的舞蹈音乐也跟随舞蹈艺术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从最初口传心授的民间哼唱小调,到专业音乐创作者的民族化旋律曲调;从传统的民族乐器伴奏,到与西方管弦乐完美融合的交响化的音乐制作,其创作手法不断丰富演变,但是始终离不开一条主线——蒙古族民歌元素,从总体上讲是民歌艺术的延伸,作曲家针对舞蹈题材、舞蹈形象和舞蹈情愫等方面进行全新构思和创作,将音乐的结构与舞蹈的结构完美融合,以丰富的音响层次、浓郁的民族韵味和深厚的情感内涵传达着蒙古族舞蹈音乐的魅力。
四、结语
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的音乐情绪、音乐表现力、音乐风格等方面都是舞蹈不可或缺的元素,并以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成为蒙古族音乐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热情奔放、悠扬婉转、悍健有力的音乐风格与其地域、宗教、生活生产方式及习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文中所述的安代盅碗舞筷子舞布里亚特舞等这几种典型的传统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中可以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豪放、洒脱、淳朴热情和豁达浪漫的气质。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离不开蒙古族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它的研究不能脱离蒙古民族最本真、最生活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王景志.中华舞蹈志--内蒙古卷[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王景志.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3]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4]郭宇霞.求于和谐得以完美——蒙古族舞蹈与伴奏音乐的完美结合之探索[J].艺术研究,2008.
作者:李静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碳纤维生产工艺技术分析》
摘要:生产工艺技术中,因原料选择不同分别有沥青基碳纤维、粘胶基碳纤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制备工艺技术方面又有均聚、共聚、两步法、一步法等技术,预氧化、碳化、后处理工序也是生产高性能碳纤维的关键过程。以上技术在原料选择、反应状态、操作参数、反应设备等方面要求各不相同,通过对以上工艺进行比较,选出更优工艺方案。
关键要:碳纤维;原丝制备工艺;预氧化工艺;碳化工艺;表面处理工艺。
一、概述
碳纤维是一种碳含量在95%以上的纤维材料,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腐蚀等特性。碳纤维不仅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特性,还兼有纺织纤维的柔软性和可加工性,是一种增强纤维。其优点:性能高、模量高、密度低、耐腐蚀、耐超高温、耐磨、抗疲劳、无蠕变、导电、导热和远红外辐射等。碳纤维以复合材料的形式减轻其构件重量,从而提高构件的技术性能。碳纤维力学性能优异,拉伸模量约为200到700Gpa,抗拉强度约为2到7Gpa,密度约为1.5到2.0g/cm3,重量比铝还轻,不到钢的1/4,比强度是铁的20倍左右。碳纤维按照用途可以划分为宇航级(小丝束)和工业级(大丝束)两大类。碳纤维(聚丙烯腈基)单纤维的直径约为5~7μm,24K以上的称为大丝束碳纤维,24K以下的称为小丝束碳纤维。大丝束主要包括45K、48K、60K、64K、80K等规格。小丝束最开始以1K、3K、6K为主,但是随着技术发展进步,现主要以12K、15K、18K、24K为主。碳纤维复合材料已经在国防军工、高技术、体育休闲用品领域取得广泛的应用。工业级碳纤维复合材料还应用于机械、化工、电子、汽车、轻纺、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
二、碳纤维生产技术
碳纤维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原丝制备、预氧化、碳化及表面处理的过程。
(一)原丝制备工艺
1、原料路线选择根据原料的不同,碳纤维可分为沥青基碳纤维、粘胶基碳纤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1)沥青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的原料为沥青,成本较低,碳化得率较高(能达到75%以上)。沥青基碳纤维比其余基团的碳纤维热传导性能高,在温度变化较大和恶劣环境下能表现出很好的稳定性,并且在受热状态下热膨胀系数呈负值变化。所以可以利用它的这些性能,将其与金属等其余材料制造成碳纤维复合材料。沥青基碳纤维复合材料拥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以根据其热膨胀率的特点制造相应的产品。由于沥青基碳纤维高热传导性、较高模量、负热膨胀系数的特点,使得沥青基碳纤维拥有良好的刚性和挠性。因为沥青基碳纤维的这些特点,使其适用于太空技术等领域。
(2)粘胶基碳纤维。粘胶基碳纤维的原料为人造丝,主要应用于隔热材料、耐烧蚀材料等方面。粘胶剂碳纤维的柔软和导电性,让其拥有其他碳纤维材料不可取代的功用,可以制作电热产品等。粘胶剂碳纤维的高调控性、发达的孔隙结构,又让其可以制造成良好的医用材料和环保材料。但是因为粘胶基碳纤维的产量太低,仅约为全球碳纤维总产量的1%,所以粘胶剂碳纤维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3)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原料为丙烯腈,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具有密度小、强度大、导电性好、耐高温、耐腐蚀的优点,它的柔曲性让其可编织加工、缠绕成型。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是碳纤维行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其影响着全球碳纤维行业的发展。1961年进藤昭男博士在日本大阪的实验室首先研发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并正式发表了有关资料。东丽公司(日本)利用了五年左右的时间,从研制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到生产出T300的碳纤维,并于1971年建造成12吨/年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生产线。随后东丽公司(日本)与联邦碳化物公司(美国)通过方式,开发了更高性能的碳纤维产品,并且带动了全球其他公司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生产的发展。截止至目前,聚丙烯腈基基碳纤维占据着全部碳纤维90%以上的市场。
2、聚合工艺技术选择根据技术路线不同,碳纤维的聚合工艺技术可分为均聚、共聚。(1)均聚工艺技术。均聚工艺技术制得的产品规整度高、结晶度高、分子内聚能大,但是其纤维柔软性差、染色性差。其预氧化反应是自由基反应,活化能较高,反应速度快,放热比较集中,使其反应过程不易控制,并且集中放热容易造成局部过热而将纤维烧焦。(2)共聚工艺技术。使用共聚工艺技术时,为了促进环化,单体应为含有羧基的不饱和化合物或乙烯类化合物,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衣康酸等。其中衣康酸的可纺性、亲水性相对比其他单体表现最好,其可使环化能降低,有利于预氧化反应进行,并且能改善纺丝液的稳定性和流动性,纺出连续的长丝。虽然衣康酸的用量增加,可以加快环化速度,但是过量的衣康酸容易导致预氧丝的密度降低,所以聚合时需要控制其配比率。
3、原丝工艺技术选择(1)两步法原丝工艺技术。两步法原丝工艺技术中使用的聚合溶剂和纺丝溶剂不相同。此工艺技术中聚合釜的生产能力较大,且聚合热的移除效率也较高,适合生产大丝束,腈纶厂的生产常用此方法。但是此方法聚合转化率较低,聚合物的浓度也较低,且未聚单体的回收量较大。聚合过程中为防止聚合釜频繁结巴,设备材质通常选用铝合金。因搅拌速度对分子量影响较大,故通常采用浆叶式搅拌,严格控制搅拌速度。(2)一步法原丝工艺技术。一步法原丝工艺技术中使用的聚合溶剂和纺丝溶剂相同,此方法工艺流程短、工序少,有利于提高原丝的产品质量。一步法的转化率高,单体回收量小,聚合釜通常采用螺带式搅拌器。
4、纺丝工艺(1)湿法纺丝。湿法纺丝为纺丝液从喷丝孔挤出后直接进入凝固浴的工艺技术。随着牵伸速度的提高,在喷丝孔处容易产生断丝,故为了保证原丝的质量,此方法的纺丝速度一直难以提高,且湿法纺丝后的原丝表面有显著的沟槽。虽然湿法纺丝在纺丝过程中需要调控的参数较多,但是残留的溶剂量却较少,可以纺出高强度、高取向度、高密度的优质原丝,适合于大规模生产,生产技术较成熟。但是由于湿法纺丝纺丝速度低、生产成本高的特点,使得湿法纺丝的发展受限。(2)干喷湿纺。干喷湿纺为纺丝液从喷丝孔出来后先经过干段空气层或氮气层后才进入凝固液中进行凝固的工艺技术。相比较湿法纺丝,干喷湿纺可实现高速纺丝,制备的原丝表面平整光滑,原丝的截面均一性也明显好于湿法纺丝,并且采用干喷湿纺制备的碳纤维强度也较高。干喷湿纺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纺丝技术,已大量应用于工业生产。据报道,东丽公司(日本)的T700、T800、T1000牌号的高性能碳纤维都是使用的干喷湿纺工艺生产的原丝制造的。
(二)预氧化工艺
原丝是线性分子链,其耐热性能较差,直接在高温下碳化容易分解,不容易制备碳纤维。故一般在低温的含氧环境中先加热原丝,使得原丝线性分子结构发生变化,生成具有耐热梯形结构的预氧丝,以提高原丝的热稳定性。预氧化过程是制造高性能碳纤维的重要中间过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作为由原丝转化为碳丝的重要桥梁。预氧化过程主要包括环化、脱氢、氧化等反应。预氧化炉炉温的调校和标定、预氧化炉温度的控制、停留时间的控制、过程中静电的处理、氧化炉内部风速的控制、牵伸速度的控制等都对预氧丝的性能有非常大的影响。为了充分利用余热,可以采用蓄热式焚烧炉回收氧化炉废气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
(三)碳化工艺
碳化是碳纤维形成的主要阶段,使得预氧丝的梯形结构转化为碳纤维的乱层石墨结构。预氧丝在惰性气体的保护下,经过低温碳化炉、高温碳化炉碳化制得高性能碳纤维。碳化温度一般为400℃~1600℃,在此温度中,预氧丝中的N、H、O等非碳元素从纤维中释放出来。碳化炉中对惰性气体纯度的要求非常严格,故碳化炉端口通常使用迷宫式密封来起到密封作用。碳化炉的温度控制、牵伸速度控制、停留时间、碳化过程产生的焦油的排除、废气的处理等都是碳化技术的关键,对碳纤维产品的性能影响非常大。
(四)表面处理工艺
要制备高性能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需要对碳纤维的表面进行处理,以提高纤维和树脂之间的结合力。表面处理工艺主要为电解、水洗、上胶、干燥等过程。其中电解液的选择、上胶剂的选择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三、综述
通过以上分析,采用共聚、一步法、干喷湿纺工艺技术生产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纺丝液是生产高性能碳纤维的必备条件之一,预氧化、碳化过程中各种参数的控制是高性能碳纤维生产技术的关键,合适的表面处理工艺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优良性能的保障。
作者:娄哲翔 单位:中国化学赛鼎宁波工程有限公司
推荐阅读:艺术教育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作用
这篇艺术教育论文投稿发表了艺术教育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作用,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主要阵地,高校艺术教育可以建立健全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影响,论文介绍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并探讨了在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并给出了发挥艺术教育作用的措施。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艺术、工艺类论文范文发表(两篇)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ishujiaoyu/41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