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发表浅谈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思考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艺术教育发布时间:2017-01-04浏览:

  中国民间舞学科的建立,使中国民间舞科学的体系化问题成为历代舞蹈专家一直深究不辍的课题,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艺术论文投稿:探究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摘 要:民间舞蹈起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自发创作并在群众中传承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随着世界“多元化”倾向和“外来影响”的增加,中国民间舞蹈经历了由原生态民间舞发展到“学院派民间舞”又回归到原生态的一个坎坷的寻根过程。

艺术论文

  关键词:民间舞蹈 原生态 元素 民俗 学院派 根基

  民间舞蹈起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从社会功能上看,原始社会的舞蹈完全是功利性的,是为了人类本身的生存与繁衍而进行的。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成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表演的舞蹈,作为祭祀礼仪或其他担负民俗功能的载体,即所谓“民间舞蹈”[1]。中国的民族民间舞是守护我国民族文化之“根”的艺术。

  我们或许可以将民间舞蹈这一概念表述为: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自发创作并在群众中传承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与广大劳动群众息息相关,是最基本的舞蹈艺术形式,是一切表演性舞蹈,创作舞蹈的基础。具有群众性、自娱性、通俗性、传承性、地域性等民俗的一般特征,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同时,它也会因失去社会功能或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而消失,成为历史性民间舞蹈[3]。

  一、 从民间舞原生态及其文化类型看民间舞根元素的形成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的时空形成不同的文化类型。《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一书将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分为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海洋文化、农牧文化、绿洲文化五大类型[1]。而有关专家又根据民族的分布区域、人口的迁徙、历史的变迁等因素,又将民间舞蹈按风格特点分出:1、秧歌舞蹈文化区;2、花鼓舞蹈文化区;3、藏族舞蹈文化区;4、西域乐舞舞蹈文化区;5、蒙古族舞蹈文化区;6、铜鼓舞蹈文化区。这六大舞蹈文化区,是专家们站在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背景基础上,对原生态民间舞文化意义上的提升与归纳。

  二、 从“元素教学”法的推出看民间舞学科及“学院派”的出现

  中国民间舞“元素教学”法的出现,从某意义上预示了民间舞学科进入语言教学体系的开始。它是北京舞蹈学院以许淑英、陈春禄、潘志涛、邱友仁、王立章、贾美娜为代表的一代民间舞蹈教育专家们在原生态民间舞基础上提炼、归纳、总结形成的教学体系。“元素教学”法对原生态的民间舞教材进行了“革命性”的整理。从纯民间的风格、动律、舞姿中提取更具特点、更加典型、更具有训练价值的舞蹈语汇,使其“元素化”,成为能够遣词造句的舞蹈语言元素。这是中国民间舞从教育角度上的一次整合,在整个舞蹈教育中意义十分重大。

  然而,民间舞“元素教学”法,虽然是民间舞教学的一种体系化成果,但对民间舞原生态的整体状态却有明显的“肢解”和“弱化”之迹象,“语言”的功用被提升了,但原汁原味的中国民间舞的原生态风貌却失去了原有的完整性。这是倾心“元素教学”法的专家们劳碌之后又感到困惑的问题。所以在第七届“桃李杯”比赛中,民间舞组合要求强化原生态的民间舞风味,也反映了这样一种担忧。但“元素教学”法最直接的功效却是促进了中国民间舞“学院派”的形成。

  “学院派民间舞”是观念的产物,是民族文化主体精神理性化的结晶;是一个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文化集合体。它至今犹存的“活体”价值、研究和在学院派民间舞中的张扬,使我们有理由推论――民间舞应是中国舞蹈的一个真正的“标识”[8]。

  中国民间舞学科的建立,使中国民间舞科学的体系化问题成为历代舞蹈专家一直深究不辍的课题,作为一个专业的民间舞蹈教育模式,“学院派民间舞”的最佳视点被概括为:一个点,一条线,两个面和一个方法体系。一个“点”,是指以身体训练为重点,这是舞蹈作为人体艺术最基础的教育形式。一条“线”,指的是“学院派民间舞”在表现层次上的脉络,亦即对广场民间舞――课堂民间舞――舞台(创作)民间舞的逻辑递进关系的研究。这是中国民间舞蹈始终的根本问题。两方“面”,是指以中国文化精神和当代艺术精神的研究宗旨,也就是已经确立的以民族文化为体,以发展综合智力为用的教学思想,一个方法体系,是在整个学术和教学中所需的基础方法体系,它是一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体系,宏观上贯穿了“以民间民俗传统为体,以民族文化为体,以发展综合智力为用,以培养基础技能为用”的原则;微观上从“元素教学”入手,逐一结构动作元素的分解,裂变,合成过程,从而形成符合文化轨迹,体现文化走向的“再造”,提出民间舞蹈的文化规律[5]。这些从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建系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所推出的《我们一同走过》、《泱泱大歌》、《大地之舞》。等民间舞蹈专场院会中可清楚地看到一个“学院派民间舞”的形成过程,但最本质的东西还是民间舞原生态在学院艺术教学和实践中的回归。

  三、 看民间舞原生态的回归

  不同民族,由于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差异,自然沉淀了彼此不同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若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能保证该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不会消散,也就标明了此民族的存在价值[4]。

  我们似乎领悟了,民间舞蹈是一个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这暗示我们,民间舞不是简单的外形差异,它共性的审美内涵是可以宏观把握的,是可以提炼的,有“导向”作用的,是一个“活体”物质。循着这个思路,它的延展完全有可能超越单一民族文化载化的界限,成为中华舞蹈文化生生不息的一条“根脉”,也许终将形成一条“河流”,这才是民间舞的“生机”所在[5]。

  多年来,通过对民间舞原生态文化的研究,舞界学人越发认识到,中国民间舞蹈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壤中的传统文化、民间舞蹈是在特定民俗事象中传承发展的,只要这个民族仍然保留着适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民间舞蹈将与人民永存。作为某一特定民间舞蹈形态和风格的传延,往往伴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或需要而消失或延续。   如:近几年,在城市生活中悄然兴起的群众大秧歌以及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历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所推出的《泱泱大歌》、《大地之舞》等晚会就是生动的例子。这些晚会主要择取了民间舞教材中鼓子秧歌、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这三大秧歌在广场、教室和剧场三种不同空间中的演绎,使一条历史长线在三个空间点相互交织、碰撞,迸发火花,通过原生态的广场秧歌,继原生态的提纯秧歌和升华为舞台艺术的剧场秧歌,这“三点一线”,诠释对“秧歌”的理解,来表达对民间舞的认识和对民间舞创作的体悟,也阐述了多年来民间舞的学术追求,即尊重民间舞在三个不同空间状态中传统的同一性,在人体文化的“审美”和本体中续写民间舞的历史,塑造华夏民族的现代灵魂这是本质的异化和寻根的过程。通过表现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观念,风土人情,并以此为审美中介和文化载体,表达特定的审美理想,进而通向民族心理深层,以解析民族的生存与演进。

  从晚会中,使我看到了沉淀思考过后的中国民间舞的“元素教学”又回归到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间舞的“根本”上来。我认为这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有价值的一次回归,因为原生态民间舞是中国民间舞最基本的语言原素,抛开它或者是打破它,盲目地将其他地域文化的舞蹈语言拿来替代或是改变自己千百年已经习惯了的语言方式,无异于是一种异化和生产怪胎。

  戴爱莲先生曾说过:“一个民族的传统,只有本民族认为是美的东西,才有可能流传和保留下来。汉民族喜欢跳秧歌,但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风格,却都保留至今;匈牙利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但当他们发现将这些舞蹈呈现于舞台时,纯粹民间的味道没有了,民族的美感‘走样’了,于是他们就毅然将它拿下了舞台。在我看来,不论哪种文化,有传统就威力无比”

  从近现代舞蹈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可以看出:民间的原生态舞蹈,一直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可挖掘性,而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句话说的好“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可见,我们的民间舞只有保持纯正的民族风格,才会得到全世界的认同,民间舞一直以来都强调它的“根性意识”,这“根”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民间舞赖以生存的土壤,否则,我们的“根”就会被吞食,就会像“邯郸学步”那样找不到自己,那么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将面临灭亡,也就更谈不上什么民间舞的立足之地了。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章

  [2]纪兰慰:《文化转型期:民族舞蹈的生存与发展》,[J],《舞蹈》,1999年1期

  [3]李卫星、周艳云:《“雅”舞的源泉来自“民俗”》,[J],《舞蹈》,1999年2期

  [4]戴爱莲:《以“民族”的名义》,[J],《舞蹈》,1999年3期

  [5]明文军:《“学院派民间舞”的学术与社会价值》,[J],《舞蹈》,1999年6期

  [6]刘迭亮:《探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足迹和走向》,[J],《舞蹈》,2000年1期

  [7]益虫:《民族民间舞创作思辨》,[J],《舞蹈》,2002年10期

  [8]张种丽:《民间舞原生态与现代语境的整合与回归》,[J],《舞蹈》,2002年12期

  [9]袁禾:《中国剧场民间舞的“非民间”文化属性》,[J],《舞蹈》,2004年11期

  [10]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二章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艺术论文发表浅谈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思考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ishujiaoyu/40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