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中寺庙的建筑是具有中国文化的,将宗教文化与风水美结合,使宗教运用风水核心与大自然相结合,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艺术论文投稿:中国风水文化审美特点探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摘要:风水文化是古人早期选择适宜居住地点的一门学问,这门学说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人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形成统一,这是风水中所讲的核心。人们在生存的过程中,要顺应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过度开发大自然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都是违背了风水理论的核心。古人运用风水的核心思想选择优质的适合人长久居住点,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将风水学说整理的更加完善。风水学说传播到民间,许多学者用所擅长的表现方法将风水知识运用在其中,比如诗歌、书画、建筑等。风水作为中国文化其中一种,它的影响力传播至海内外,西方学者开始研究其中精华,为推动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
风水中体现了中国美学特点,人们选址建造住宅和建筑不仅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同时在建造中体现了“美”,将美学和风水学说运用在建筑中形成了“风水美”.风水中美的特征表现在生态环境、大自然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表现形式的美、感官上的美。儒家、道家、佛教将宗教思想与风水思想相结合,提出对风水审美的观点。中国古代建筑中园林设计是中国建筑表现形式之一,园林设计遵循风水的核心思想,建造出有山有水有花草有树木的景观,运用中国美学的特点加入园林建造中,使园林更具有特色。
中国古建筑中寺庙的建筑是具有中国文化的,将宗教文化与风水美结合,使宗教运用风水核心与大自然相结合。通过研究风水,所讲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相统一的思想,给设计师提供了思维创意方式。它告诉我们在建造时应该顺应大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在天地人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关键字:风水,美学,园林设计,审美观,宗教建筑
绪论
一、研究背景
在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今天,人们对古代文化的研究,产生对民族文化回归感和再认形成风气,渐渐形成主流。风水学说具有中国文化特色,早期古人选址建造住宅时,将它作为一门学问运用在其中。
古代时期,人们为了寻找更好的居住点,将风水知识运用在建造房屋和建筑中。好的居住点,也称之为吉祥点,关于选择吉祥点的选址方法,反映了古代人们在选址上面的具有的民间科学。北方天气干燥,自然条件恶劣,人们要想建造更好的房屋,就要考虑房屋是否能经受住恶劣天气的考验,地理环境干燥,常年气温温差大的黄土高原居民,对于他们而言,最好的居住形式就是窑洞。窑洞的居住形式代表了黄土高原环境的适应性,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把选址建造的居住地点,看作与当地环境有关的科学知识。按照风水设计建造的建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繁衍了子孙后代,这点重要的说明了,中国的风水运用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生命健康延续。
风水知识中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气候,春夏秋冬不同的节气,不同的气候特点,特别是风向,以风向作为出发点。风水是民间科学,也是民间传统艺术,风水知识最早的运用是人们早期对环境的合理运用。早期的最早形式与住宅有关,受到中国关于崇祖和孝道思想的影响,从而开始将风水的文化思想运用在选择墓地。
古文献记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人已有相地选址的实践,流传至今的《管子》、《周礼》、《诗经》等典籍中均有古人运用风水相地的记载。东晋郭璞《藏经》中“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对风水研究出来的成果,目的是为了风水学说更加完善。风水学说经历了唐宋发展与稳固时期、明清的兴盛与传承至当代的消沉与勃兴,在漫长的历史中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一同发展,成为世界文化中最为独特的文化现象,而这种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绝无仅有。
二、研究目的
风水学说是一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综合性学说。里面包含了古人对顺应生态环境生存的法则,以及如何应对大自然中出现的突发情况,在顺应大自然生存的是同时,也要改造自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环境。这部学说中还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民俗色彩,2比如在重大节日举办的活动,关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婚嫁、埋葬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些在风水学说中都有讲到,这里面包含了具有合理性的科学和迷信的混合体。风水学说的发展与古代其他学术不同,风水学说并没有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渐渐消退,它凭借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大量的文学记载典籍在民间流传,这看起来并不科学的知识系统,却真实的反映出古人对于天文地理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这对认识古人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起到很大的学习作用,风水学说对于生命的延续、对安全居所的向往、对美的欣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宗教的社会体系等值得研究。
三、研究意义
研究风水学说涉及到很多学科,关于风水学说的理论深奥难懂,从中国古代的都城建造、寺院、皇陵建筑、园林建筑到中国古代村落、民居等诸多领域都有风水文化的深入关联。如果不了解风水的理论知识,就无法对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无法了解古人在运用风水学说中所传递的文化核心。
风水学说中,其中包含丰富的美学,这种美学具有中国审美特点,而这一特点运用在建筑中,把风水讲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发挥到极致。古代建筑设计师对审美浓厚的欣赏,有关风水美的思想是研究风水学说容易忽略的一个方面。风水学说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与儒、道、释不同的文化思想相互融合一同发展,吸取各家精华。中国的宗教道教与风水的关系联系紧密,有着一样的生长背景与思想基础,在风水的审美观融汇了儒家、道家、佛教对审美的观点。研究风水美学要把所运用的是知识深入到大环境里,风水的美属于自然美,具有生态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曲之美、阴柔阳刚之美。同时把风水的理论与环境美学相结合,将水环境与环境美学、气候环境与环境美学、地质环境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去研究学习。把风水理论知识放在实践中进行合理的实际运用,如:安全第一、顺应自然、阴阳平衡、五行相克、曲折致灵、和谐有情。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与风水美学的思想理论运用极致,相地立基、背山临流、曲致有情、理水以及和谐与自然,把园林的美体现淋漓尽致。中国的宗教建筑与风水美学密不可分,从寺庙的选址、建筑形式以及布局,美学思想的融入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景。
四、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世界文化史上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系统和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特有的地理学的理论知识是古代中国人研究的成就和结晶。
风水起源于中国,但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文化的传入,尤其是现代科学、现代建筑学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之后,中国历史上的风水文化沦落民间。《风水理论研究》一书中表明风水具有科学性,指出风水中虽然含有封建迷信,但是它的理论知识和建造的实践经验是对拥有良好居住环境的追求和向往,是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研究风水,热情不减,但水平不一,对于风水的研究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在新的社会发展史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国风水学。
风水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从魏晋时期山水画宗祖的顾恺之到明清时期“作画亦讲风水”的山水画家,都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他们将风水中讲到的大自然的元素,全部表现在绘画中,让人们看到画作的同时,也感受到风水对于艺术家的影响力。
风水思想不仅在绘画上受到影响,对环境也深受中国古代风水思想的影响,画家所绘画气势磅礴的大山与心中理想居住的环境惟妙惟肖,艺术家将他们能用来表达内心的方法,把风水融入进去,是对这门学说的崇拜。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诗词透漏着对风水学的研究,如谢灵运《田南树园激流植援》、杨万里《东园醉忘暮山》,表达出很实际的风水宅居模式和景观模式。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也存在风水,而西方并没有像中国风水那样将它运用在建筑中,而是运用在了西方哲学里面。在东、西方建筑里面,都具有东、西方特色。西方建筑里面将空间的利用做到最大化,从自然美学考虑,西方的建筑建造运用量化、物理格局、高低等数据化的方式,呈现了西方建筑的特色。
外国人研究风水是从传教士对中国的记录开始的,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与文明》在文章中指出风水能给人带来好处。比如,要求种植树木阻挡狂风,居住周围有水源人类可以生存,李约瑟从美的角度,用美学思想研究中国风水,认为中国风水具有独特生态美。
清乾隆时期,法国传教士韩国英来到中国,被美丽的中国园林景观所深深吸引,援引古代刘舟建筑大师的描述,反映出美学源自风水理念,他指出,建造居住点和建筑选址的首先是要求空气新鲜,朝向良好,土地肥沃,澄湖急汌,和谐有序,背面有山,山体可以阻挡风。
西方学者对中国风水的研究,认为中国建筑将风水学说运用在其中是对环境选择的重视以及对环境的保护,为了要在大自然中长久生存,就要顺应环境,适应环境。东、西方的建筑具有它们独有的特色,但是核心是一样的,外国研究中国风水并没有深入中国的文化,对于风水的理解和诠释没有深入,而中国人研究中国风水的优势在于我们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我们的土地,作为中国人研究中国传统风水文化有很大的优势,这是对我们有利的学习资源。我们应当历史地、科学地看待风水,理性地、辩证地分析风水学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五、研究方法
1.查阅关于风水学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风水的文化和起源,以及风水对文化价值的影响。
2.研究风水理论,学习研究风水理论知识,指出在知识运用中体现的中国美学特点。
3.运用风水美学的知识结合实际中如何实践具体措施和实际运用
六、研究计划
七、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选题的重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研究风水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环境中所体现的美学特征。
2、选题的难点:需要加强翻阅有关风水的相关书籍,对风水理论知识要熟悉掌握,学习美学的基本特征,研究风水美学的运用和实际措施。
3、选题的创新之处:风水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成分,这是人们在研究风水思想中忽略的一个方面。本论文将美学的特征渗入在风水理论中进行研究,研究风水中体现的中国美学特征以及风水美学的具体措施及实际运用。
第一章风水概述
风水学说从古发表展直至今天,古人用最原始的方法根据环境和地质情况,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对选址造房的实践操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风水学是地理学和天文学相结合的学问,里面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对山川、地质、平原、沙漠、天气、气候等。这门学说传播到民间,许多有智慧的学者提出关于这门学说的相关理论,其目的是让这门神秘的学说更加完善。
风水学经过数年的历史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产生过许多流派分支,各流派的伦理道德观念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关照,在实际生活中有效的得以贯彻,并切实的使世俗观念和现实生活的众多需求得到了满足,在古代时期,虽然人们对于有关大自然的知识了解甚少,产生了关于民间巫术迷信的东西,但是它的本质上是好的,这门学说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天文知识,并提出了如何应对选择的地方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以及建造措施,目的是为了寻找更适人居住的地方,适宜人们繁衍后代的吉祥地,达到适合长期生活的良好环境。
1.1风水的起源
从人类活动开始就产生了风水学说,早在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在荒郊野外穴居,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彼此之间争夺食物,通过争斗的形式进而产生了部落,部落圣人通过观天象考察土质,掌握了一些自然运行规律。我们古代将风水理论称之为风水堪舆学,从大量的考古文献研究发掘来看,早在五千年前,“占卜”技术就在商周朝时期逐步发展繁荣起来的。
在上古时代,先人利用乌龟壳上的纹理来观察,这种做法同现代抽签的方式差不多,把一根竹签随意从竹筒中挑出来,将它随意与任意一支竹签组合,每个组合都不同,都有特定的解释,人们选择这种方法推测出人与环境发展是否适合人居住,这就是世人所谓的占卜术。最早提出风水这门学说是周朝时期《周易》这本书,这种说法在书中有记载。第一,商周朝时代,占卜技术的相关知识应用于环境地理、气候、地形方面,比如古书上明确记载了一个关于周代洛邑城池的建设,在城池的选址之前进行了卜卦。
第二,到汉朝时期,卜卦已然形成了独特且特有的学科系统了,它的出现在同现代风水学理论有很多相同相近的地方,独特特有的文化传播到了东汉时期,许多学者开始研究神秘的风水理论。第三,有关周易中八卦学问的逐步在民间发展,在学说中有关“万物阴阳”和“五行相克”的研究说法,让风水学的发展更加完善更加规范和系统。
风水学说中讲到的理论内涵,它蕴含了古代人对周边环境选择了最佳居住点,适合人们长久生存的地方,而这种实践经验是人类智慧的成果。对周边评价的标准指的是空气、风向、当下的地势走向、山脉、常年气候的变化、生态资源等等。
东晋时期《葬经》,是由一位名叫郭璞风水专家所着,这本书首次明确了关于风水的正确含义,将空气、水体和大地三者融为一体。风水学说对古人对埋葬死者提出了方法,文中讲的是人们埋葬死者,借助大地的生气,空气遇到风及时散去,遇到河流或雨水会停止,因此叫做风水,书中记载了有关环境中的“阳光、风、大气、水体和山体”这几个大自然的物体结合在一起,有着复杂而深奥联系。
空气、水体、大地这三个大自然元素中,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水形成水蒸气可以产生空气,山体的高低起伏走向,影响空气的流动方向,空气的走向通过山体就会形成风。这三个大自然的要素要在阳光下才能让足够的物种生长。
1.2风水的文化及发展
1.2.1风水对各个时期的影响
风水是人类选择理想的环境进行居住的本能体现。判断是否是理想的居住地的标准是: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栖息地有多种多样的食物和快速有效的繁衍和养育着后代。
随着不连续性的选择、建造和迁徙的过程,人类把一些特别的景观特征和意识相互联系在一起,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形成了一种关于风水的观念,因此风水学便开始了。在人类社会日益发展中,风水理论也日益清晰,通过对大自然的考察和了解的基础上,人类逐渐利用和改造自然,人类在不破坏大自然的前提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根据大量的考古文献记载,风水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科和理论体系。通过翻阅文献资料,查询相关知识,了解风水这门学说的发展:
先秦是风水思想的萌芽时期,通过居住的形式可以看出,从穴居逐步发展成为地面建筑的形式将风水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影响人们如何选择环境,比如水资源、山地、河流交汇处和周边可利用的资源等等。这部学说最初步的形成在秦汉魏晋时期,那个时期的学者思维活跃,对这门学说有着不同见解,提出了风水延续下的相关理论,比如阴阳、五行、八卦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对风水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打下理论基础。
学者们创作出不少关于风水理论的着作,如郭璞以及他所着作的《葬书》、管辂及他的着作《管氏地理指蒙》等。风水学说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在唐宋,有关风水典籍数量增多,学者们的思想交流,不断的深入研究,将风水理论推向一个高潮,且不断发展传播至民间。
这门神秘的学说传到清朝时期,对它研究的有智学者越来越多,对这部学说更加深入研究,结合实际环境,反复操作实践。明清时期两代皇帝推崇风水理论,园林的建造,皇家宫殿,都非常注重选址与布局,使得风水实践运用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这门学说渐渐散布在民间各个角落,人们对于这门学说的好奇心,越来越多人愿意深入研究,民间将这门学说融合在民俗中,让这门学说更加深入人们生活中。西方文化的进入,这门神秘的学说受到影响。
综述所述,风水理论是经过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他是从零开始的过程,从环境的选择、不断的经验积累,直到成熟。
1.2.2风水的两大流派唐宋时期对风水知识深入研究,将风水分为形势派与理气派,是风水历史上的主要流派。
(1)理气派
用罗盘和运用易经的方法来测量观察风水,这种方法叫做理气派。这门学说结合了天文学,把天空中的星相与风水学说结合,形成了十分复杂的学说。
理气派起源比较悠久,其中理论十分复杂,天文学说的加入使得这门学说具有神秘色彩,八宅派、命理派、三合派、翻卦派、紫白飞星派、星宿派等是理气派的派别,这几个派别把理气派解释的更加细致,具有灵活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这五个派别的理论比较复杂,每个派别都有针对具体实际的分析。
这些派别将天文的知识同选址相结合,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有不一样的理论依据。
有的根据山脉的走势和流水的形态来辨别这个区域的好与坏;有的运用罗盘,根据地表磁场,感受人适不适合在这里安家落户;有的通过天文形象来推理在近期天气对这片区域的影响。
理气派和形势派的结合,为风水学说的构造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同为风水学的分支,它们的理论也并非南辕北辙,而是彼此渗透。互相融合的。很多风水师在进行勘察预测时,往往将这两种派别包含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2)形势派
风水中的形势派的方法用在观察山势走向和水流的情况为主,根据地表地质的情况来分析这片区域的好坏吉凶,可以说这门派别具有地理学的色彩。唐朝时期的文化家思想家都形势派这一派别进行深入研究,将形势派这个派系总结的更具体更完善。文人学者把这门派别分延出三个小门派,其中有峦头、形象和形法。
这三个小的派系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1、峦头派。龙是指远处伸展而来的山脉;砂,是指山丘;山,是指远处的山峰,观察山脉的高低起伏和走势,勘察山中的地质。
2、形象派。这个派别将大自然中最天然的形象,用想象力的方法比喻动物或者图形,比如山峰最高处的圆形石头好比在山群中一轮“太阳”;俯视看山川河流,弯曲急速好比一条巨龙在山群中游走;山崖突出的岩石如拱形一般,好比像大象的鼻子等等。用比喻的手法形容最天然的美景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3、形法派。形法指将所有大自然元素融合一体,是否顺应大自然合理安排。
“形势派”主要突出于用于勘测地质选地,看地形而选择,观察周边环境,山脉的走向,寻找和追求更美的意境。这门学说蕴含丰富的地理知识,对于地质中产生的元素特别重视。尽可能将住所安置在依山傍水的优质环境中。形势派重在看形象,依靠山体,很多风水大师都看重山势形象和峦头,在山势峻岭的地方建造寺庙或住所。
风水学说中的主要派别形势派和理气派,这两者相互吸收彼此精华,将两者关系紧密融合,在学习一门派别的同时也要学习另一种派别,精通理气这个派别,也要吸收形式这门派别的精华。风水学说发展到今天,不断完善的同时,这门学说会分支出很多派别,所以在学习的时候要取其中精华。
1.2.3风水史上名人名着
东晋时期有一名着名的文人学者、诗人,他叫郭璞1(公元276-324),字景纯,它的《葬书》
2,被各朝各代奉为“堪舆祖师”,全文不到两千字,但是呢,言简意赅,条理清晰,系统地阐述了风水理论:
1.乘生气说
气是看不见摸不到而能感受到的元素,这种说法是《葬书》一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开篇明义:“葬者,藏也,乘生气”也,气说,是非常抽象的说法,我们看不见它,但它却无处不在,有生气的地方就有生物生长的地方。历代很多学者对气说有着理论论述。实际上就是感受环境的气场是否符合人的体质,穴场的选定才是至关重要。
2.气运说
《葬书》一书曾指出,大自然中的空气在天和地之间,雨和水交互运行,两者通过空气变为水蒸气,落在大地中转化为生气。大自然是一个整体,所有大自然的生物或物种都是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很大的自然界的生物链。
3.气感说
《葬书》书中讲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指出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如果父母死后遗体能够得到生气,对后代来说是造福子孙,兴旺发达,而后代子孙的气来源于父母。勘察地址地表中,有土的地方就有气的存在,人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得于气,人离开这个世界归于气,死去的人是乘着气而离开。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都带着“气”,这种气可以称为气场,每个人身上具有不同的气场,亲人之间父母子孙本同一气,互相感应,亲人离开埋葬在土中,身上带的“气”会存在,而这中“气”与亲人相互感应。
4.风水说
《葬书》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水之法则以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这就是好风水的方法,即葬法。以得水为最佳。其次就是藏风。有空气的地方就有生命,有水的地方可以孕育生命让生命延续。因为水是万物生长的源泉,有水环绕的地方会更加兴旺,没有水则表明缺少生长的灵性。“藏风次之”,是指生气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风,周边没有山或植被就表示这个地方不藏风,使得这片土地无法聚集生气。
5.形势说
风水的形势说是从人们心理感觉来分析的,人们在看到一座建筑,站在近的位置可以看到建筑物本身的造型、所用的材质是否有质感、用的颜色等种种细节,站在远处看,建筑物变小甚至很难去分析它的材质与质地。站在不同角度观看的事物会不一样,站的远,事物就变得小,站的近,事物就会随着视线变大。人们所看到的建筑是静止的,不同之处在于观看者距离建筑物的远近程度而定。在古代建筑中,古人十分注重尺寸适宜,建筑物的尺寸大小高低宽窄是否适合人居住使用,风水建筑中的形势说具有空间性,对10于设计和建造有着重要的影响价值。
6.气情说
气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感觉到的,虽然人们看不到气,但是气却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它散发在每个角落,直观的来讲身体感应会告诉我们环境中的气。风水理论是建立在气理之上的,认为天地之间的所有物种都是靠气来组成,不同的空间,气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人们对所感受到的“气”去表达,或者用其他方式表现对气的感受,这些行为称为“气情”.
7.形势说
《葬经》曰:“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为全气”.势是远景,形是近观。
这里指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山群的走向带来的气势,形是指的每座山的山头。用视觉观察山势情况,用形势法的原理量化了视觉上远近的尺度。
1.2.4风水对外的传播
早在7世纪到16世纪的这个时间段,风水学说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在西方国家流传。后期,随着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泛,风水文化不仅受到学者推崇,还流传至民间,将风水学说的知识运用在生活当中,西方学者对中国风水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风水在西方国家研究进程可以从两个时间来分析:
第一:传教士发展阶段中国风水文化对外的传播。
早在16世纪,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入侵,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认为中国风水具有迷信色彩的观点,称为“异域落后的迷信”.西方着名的传教士利玛窦着作了一本《利玛窦中国札记》文中主要站在宗教的角度来分析中国风水,称中国风水是“瞎子领瞎子”,并非从五行体系和阴阳的角度去研究风水。西方学者对中国风水进行了点评,这本书对中国风水进行了中肯的评价,第一是,风水这门学说蕴含着宗教意义,第二点,这门学说具有科学性,风水学则是现代的物理科学,是对神奇大自然的一种粗浅猜测。对于这门学说是否具有科学性,学者们开始展开了辩论。如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技与文明》这本书,通过对中国风水学细节上仔细考察和专研,作出了对风水审美文化特征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的旧框架。
第二:近现代阶段中国风水文化对外的传播。
人类的生活长久生存离不开环境,人在大自然生存就要顺应环境,在不破坏大自然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建造房屋建筑,但是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与环境的问题成为世界性问题。对于环境可持续利用和改造,学者们中国的风水文化开始研究。对我国运用风水知识建造的园林、景观、建筑等进行研究。人们建造的建筑物与风水彼此相通有彼此相同。人们要顺应大自然以及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保护大自然,因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伴随着风水的发展,对“风水热”的痴迷程度高涨,在欧洲的许多国家,达官贵族,明星等都请风水师看风水。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艺术期刊发表中国风水文化中的审美特点探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ishujiaoyu/40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