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艺术教育发布时间:2016-11-22浏览:次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艺术文化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艺术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很多研究生也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本文是一篇艺术文化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当代文化思潮中艺术的原创性价值。
【摘要】社会传统文化误读循环体制与程式化的文明管理模式等弊端语境下。艺术家们急于求成的创作态度与急功近利的艺术观,艺术作品的抄袭现象或自我形式复制,这种恶性模仿造就了一种文化传承,即为没有变通的观念、方法和技术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便宜行事的错误思路。这也无疑否定自我创造力,使自身沉浸在他人影响或其他民族文化构建之下。在现代技术和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历史情境下,却缺乏相应的现代性制度秩序和价值观念,文化机会主义泛滥成灾。
【关键词】艺术身份证,原创,机会主义
在当今全球化发展趋势、新兴图像摄影技术普及与网络文化雷同占据艺术原创空间领域的思路之下,挪用、移植的山寨文化与当代实践自创路径背道而驰的现象以及复制、模仿等机械化的艺术作品产生的文化精神性价值落差等问题,这些无疑正在成为拖累人类思维多元化发展势头的精神痼疾。而当代艺术创作的特殊时代性及与在文化建设的社会语境中将制造转化为创造尤为重要,在继承、体会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文人画趣味,并推陈出新并夯实一条具有合理的原创意识的文化自主创新道路,通往自我内心艺术文化创作纯净之地的瓦尔登湖,这些是作为一位艺术者在日常创作学习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在所有艺术形式作品中,百分之九十都一文不值,这一数字许多人都说到过。那艺术魅力与感动何来?有些艺术似乎不关照观赏者,所有的自然流淌的内在品质都已经被屏蔽掉了,艺术家脱离学术性批判和理论构建,远离所有社会问题。认为必须尽可能制造出看不懂的作品,后者布下魔幻象征主义的迷网,进入个人情感宣泄主义或者宏大叙事的空洞。艺术者应先写好字,画好画,再讲道理。反过来讲:艺术直白话,沦为看图说话的功能,这种浅露的格调让观赏者很难再产生自我共鸣。好的艺术品只有在一个价值规则体系下,行云流水般开拓出自己的规则,才能被人理解。它必须是可以接近的,又不能过于清澈见底。开始于平常,转换观念又高于不寻常,从中挖掘特殊性,单纯而有内容;好的艺术敢于综合化又追求一致性的理想化,可以在传统与偏离之间游刃有余的穿梭,既要符合历史又能体现时代精神;好的艺术邀人进入作品的背后,引人进入更深,有内容的讨论,或者为生活事件提供多样化的解读方式;好的艺术要求实现更多的持续解读,好的作品不会在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就让人看穿其中所然。正相反,它会在重逢时又显出魅力。观赏者在不同生活状态视角下再度观看的过程中,解读本身已经发生了质变。
好的艺术不是刻意为之,应集天时地人和,所谓中国文人所提及的意在笔先、悟对神通、迁想秒得之说,故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有“仿佛兮若轻云之闭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之美誉流传至今。社会传统文化误读循环体制与程式化的文明管理模式等弊端语境下。艺术家们急于求成的创作态度与急功近利的艺术观,艺术作品的抄袭现象或自我形式复制,这种恶性模仿造就了一种文化传承,即为没有变通的观念、方法和技术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便宜行事的错误思路。这也无疑否定自我创造力,使自身沉浸在他人影响或其他民族文化构建之下。在现代技术和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历史情境下,却缺乏相应的现代性制度秩序和价值观念,文化机会主义泛滥成灾。而艺术作品的商业化是作品雷同及自我复制的重要元素,商品需要品牌效应,这使得艺术创作与现实社会出现断层,抛弃“物质痕迹”与“问题情境”,将绘画的“形式即目的”用于艺术品生产,作品没有了观点与立场,艺术家与观众自娱自乐,艺术成为消费品。而艺术品只有在风格集体化认可之后才更容易在众多的商品中被识别并进入拍卖市场,进入到销售环节中的艺术品,任何包装、冠名、标识的改变都会有损艺术品的升值和稳定的市场,使购买者无法准确解读。所以任何改变风格的尝试都是一次冒险,可能使艺术品成为商品市场的被淘汰者,这便使艺术创造者对自己的创造物顶礼膜拜,为物所役,丧失思辨能力与自我否定之否定精神,深受其害而不自知,使得艺术生态平衡失调。在一个资本全球化的世界里,每种都东西打上资本的烙印,甚至来自于精神世界的精神创造也被资本化。现在用以衡量艺术品价值的是其所运用的资本变化的物质价值,而作为精神的价值已经被抹杀。新视觉思维转向的重构与分离必然导致在形式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新媒材运用上产生无价值的或低俗的艺术消费文化娱乐性。犹如美国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曾在其文章《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使社会分化出两种艺术形态,一是前卫艺术,另一种是庸俗文化。”而在当代艺术的总体审美标准之中,与传统的艺术维度不同,如今当代艺术形式则是一种自我选择的表现。而艺术作品的风格化依旧是艺术工作者所恪守的艺术生产的标准,无视艺术作品本身理念和传达理念方式的文化深度与广度思考。
国内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还是停留在现代主义的艺术藩篱里面无法超越,仅追求一种独特的风格,一旦发现一种风格便终其一生坚守这个风格,因此忽视了不同生命阶段的体验,艺术的创造力也便在这固定风格的意识中枯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傅中望的《收•藏•洗•晒》疑似芬兰艺术家KaarinaKaikkonen的作品《晒衣服》,邓乐的大型雕塑《天行健》疑似日本“物派”艺术家关根伸夫的作品《风景的台座》。但在全球文化交流语境之下艺术门类趋于综合性,独善其身的原创激情成为新兴当代艺术精神,生成主流文化意识,以独立的科学存在,透过现象看本质。当代艺术的自我实践,自我破立进程中,艺术家并不在乎作品的堆积,而是在乎是否生成了艺术方法论,成为一种文化素养,构建一种价值观念。这种经验,素质和观念所生产的一种文化转换及借鉴,为我所用。可以将前人的艺术概念,形式和方法的有机元素汲取,加工,更新为艺术家自己独有的视觉样式,化腐朽为神奇。转换即创造,这种艺术家的自主建构,源自一种敢于跨越各种边界,敢于动用人类各种精神财富的“巧取”,似乎暗合毕加索所谓的“好的艺术家抄,伟大的艺术家偷”的艺术说法。正如马尔罗所言:“艺术家并不忠实的再现世界,他正是这个世界的叛逆者,你是否认为,为让这个世界从无形变为有形,你不单单承担了解释者,演绎者,或者造型艺术的诗人这些角色”。“只有依靠思索,只有对所见之物不断进行过滤和筛选,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勃纳尔。我们今天能为艺术的未来做出的最好的准备,就是多元化的催发,从人自身出发思考世界,以真善美作为艺术价值的衡量尺度,打造文化精品,带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未来新知识,与新哲学碰撞。当代艺术是一个现在进行时态下展开的,存在于人与人互动的全球文化交流的网络化语境之中,艺术创造是无限的,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从无限种截取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自由,依托现实生活生态而演变为一种有机的营养的文化形态,这是艺术家凭天性自然流泻出来艺术生命或精神内涵。正如老子所讲的“大象无形”的内心创作。艺术家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尊重创造价值的文明社会,创造具有艺术身份证意义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法]米歇尔•福柯.这不是一只烟斗[M].桂林:漓江出版社.
[2][美]阿瑟•丹托著,陈岸瑛译.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3]王南溟著,唐凌洁译.[中]批判性艺术的兴起[M].古桥出版社,2011.
艺术文化论文发表期刊推荐:《艺术探索》(双月刊)创刊于1987年,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本刊致力于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推动艺术研究,积极响应、贯彻、遵循《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发表美术、设计、音乐、舞蹈、影视等专业学术论文及作品。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艺术文化论文当代文化思潮中艺术的原创性价值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ishujiaoyu/39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