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艺术教育发布时间:2012-07-21浏览:次
摘 要:在声乐教学当中,利用“空、松、通”三个简单的文字术语可以概括正确的发声方法以及良好的发声效果,学生在进行发声练习的过程中,生理条件、心理状态以及声学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对声音的最终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本文对声乐教学中的“空、松、通”的认识进行浅析。
关键字:声乐教学;空、松、通
一、声乐教学中“空、松、通”的含义
音乐是以声音为载体来传达创作者思想性感的一种形式,对于音乐的本体性来说就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各种表现手段,来表达人们包括作曲家的思想感情和观念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音乐具有不同的艺术性,有由它构成的材料、呈现方式、接受心理和心理活动过程的特殊性决定,这也体现了音乐艺术独立存在的特殊性。音乐有许多表达形式,借以引起听众的审美感、情感体验、想象和理性的心理活动。在声乐教学中“空、松、通”是用来描述学生发声效果以及方法的专业术语。其中“空”的含义要突出声音的空旷以及辽阔,在整个发声练习中要自始至终寻求一种共鸣的状态;声乐教学中的“松”,是指放松的歌唱状态,它是在声乐教学中使用最频繁的一个专业术语,心态和身体的放松有利于声音的柔和纯美,如果在紧张或者紧绷的神经状态下进行发声,所得到的效果会是不自然的,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声乐教学中的“通”有上通下达、融会贯通的含义,具体是指学生在进行发声练习的过程中声音、气息的通畅,并最终达到整体共鸣的状态,其关键是解决好发声部位的相互转换问题,尽量避免由于发生部位的紧张而产生“堵”的感觉。
在关于声乐教学中“空、松、通”的应用上,应当注重树立音乐教学的创新意识,尊重科学,使用符合本学科属性和规律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应该注意声乐教学不是一门单纯的艺术,和其他的艺术学科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空、松、通”对声乐教学来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对声乐教学进行阐述但也应该适度的作用,通过强调“空、松、通”的综合效用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声乐这门艺术课程所具有的特性,从而追求声乐教学与各艺术之间的和谐融合。声乐教学当中的“空、松、通”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都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彼此间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空、松、通”为中心,突出声乐教学的特点。紧密围绕着声乐主体来适度的使用非音乐手段,并且增添一些丰富的声乐教学元素,其中以“空、松、通”最为重要。总之声乐的功能性就是以声音给听众带来的审美感受为基础,它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听众通过这些心理活动去感受、体验和判断。声乐的功能性是多元化的,大致具有美育功能和实用功能。此外声乐教学所具有的功能还可以使人感到身心愉悦,进而达到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情趣效果。
二、声乐教学中“空、松、通”的认识
声乐作为一种艺术,它也是人类听觉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它的美不仅体现在声乐的结构本身,而且体现在寄予音乐结构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之中。声乐的结构及基本组成部分是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不能忽视的目标任务,以下就对声乐教学中的“空、松、通”进行具体分析:
(一)声乐教学中“空”的认识
声乐教学中对于“空”的认识主要分三个方面,第一是指在声乐教学准备方面的要有“空”的感觉,即吸气的状态,也就是指学生在开嗓、开声时的感觉。因为在声乐教学中,声音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对气息的运用,气息在腔体内产生共振,使声音得到过滤并且放大,在唱歌的准备过程中,通过呼吸来调节体内的气息,使发声部位达到一种相对“空”的状态,这就是为最终的发声创造一个最佳的状态,同时也是声音产生强大感染力的重要前提;第二是指声音在听觉上要达到“空盈、空灵”的感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空盈、空灵”要区别于声音 “虚无、飘渺”的感觉,要求学生在发生的过程中做到张弛有度,音色不能有明显或者隐约有挤、压、卡的感觉,而是要给听者一种宽厚、饱满的感受;第三是指学生在进行发声练习中,声音和歌唱者在主观感觉上要产生一种明显的空间距离感,具体是指声音唱出的感觉要和歌唱者地身体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并且这种感觉要在整个歌唱的过程中保持均匀,而客观上所表现出来的听觉效果则是相对轻松、自如以及舒展、愉快的。
(二)声乐教学中“松”的认识
声乐教学中对于“松”的认识同样也可以概括为三点,即为歌唱中的放松、身体的放松以及神经的放松。其中歌唱中的放松,指整个身体相对放松,而声带却要相对紧张,在歌唱中要通过气息的作用使声带拉长变薄,即声带整体拉长,发声部位变短,主要的感觉就是在发声练习时,下巴部位时刻保持放松的状态;二是身体局部或者整体的放松感觉,在发声练习中的呼吸的调整与要能够将全身的机能充分的调动起来,这种感觉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呼吸状态。在听觉上要求是协调、自然、伴随着多重力感相互间的对抗协调,这使得身体必然要在调节中寻求新的“力感”和“气感”的平衡,这种调节会伴随着相对自然松弛到新的松弛状态,而这个过程就可能产生相对紧张、干涩的主观感觉,达不到“头腔共鸣”的要求。因此在在声乐教学中应该强调学生对“松弛”的感知和理解;第三种是指学生在发声练习中神经系统的一种反应,反馈给人大脑体验的外在感觉。由于外在或者内在的原因,学生对发声技术的娴熟程度的掌握相对比较欠缺,很容易使学生处在相对紧张的状态,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绪,而这种紧张的状态,又会直接降低发声的质量以及声音所传达出来的效果,如果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的歌唱还会导致学生声带的病变等问题。
(三)声乐教学中“通”的认识
声乐教学中对于“通”的认识是指声音的通畅,这是歌唱技术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声音的通畅预示着良好的气息的运用,在听觉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咬字的清晰和吐字的纯正、饱满圆润、顺畅自如等。二是指气息的通畅,它是声音能够融会贯通的一个重要前提,例如声音方向以及气息反方向力量间的相互协调,在实际的发声练习中声音通畅的力感和单纯气息通畅的力感在力量协调上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在发声练习中音调、音色间相互间的平滑自如的转换,其掌握的程度也是声音能否通畅的关键所在。三是指学生在发声练习中吐字的问题,即吐字中子音与母音、母音与母音以及子音与子音间转化的流畅感,不仅要求声音的圆润、饱满,同时还强调字音的清晰、流畅。总之,声乐教学是以声音为主要媒介所传达出的一种听觉上的艺术,在声乐教学中必须遵守时间的客观属性。在声乐教学中加强对“空、松、通”的认识和研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声音来表述音乐,体会音乐自身所独有的特性,并且能带给听众无限的遐想空间,并激发出和听众的内在感情。由此可见声乐教学中的“空、松、通”是与自然以及社会学科的相互关系,音乐与人文学科平中其他艺术形式之间千姿百态的融合,这都是提高学生的声乐水皮,增进学生声乐文化素养的丰富资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当中对“空、松、通”的认识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不仅需要在客观的听觉上特别重要,同时还应该在主观上强调发声时的“空、松、通”感觉。本文主要针对声乐教学中对“空、松、通”的感觉进行分析研究,进而为增强声乐教学、实践的实效提供可能,并为声乐研究者提供借鉴。因此在今后的课程改革当中应该注意结合声乐的本性与功能性,加强对“空、松、通”的认识,这样才能推动声乐教学事业的发展。它不仅造就了声乐的主体,包括创作、歌唱、奏乐者;也培养音乐的客体,这就是广大的声乐的学习者、听众和施教者。声乐教育的发展,不仅在于日以继夜、逐年逐代的声乐教与学的实践,也在于突破性的飞跃关于声乐本体性与功能性的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陈娟.歌唱训练中的心理调控[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2]潘坤.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歌唱心理[D].东北师范大学,2005.
[3]李昌琴.浅谈声乐教学的方法与实践[N].黔西南日报,2011.
[4]毛亚雄.浅析歌唱训练中的音乐记忆[J].考试周刊,2009.
[5]张克学.浅议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训练[J].音乐天地,2005.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刍议对声乐教学当中的“空、松、通”的认识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ishujiaoyu/3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