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艺术教育发布时间:2015-10-29浏览:次
对于现在舞蹈艺术创作应用的新特点有哪些呢,同时有关目前舞蹈的新形式管理措施有哪些呢?文章从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现状和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方法以及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进行艺术创作的用途还有对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进行艺术创作的目的等方面做了分析。文章选自:《福建艺术》1991年7月,由专业性戏剧刊物《福建戏剧》更名,内容属综合性艺术刊物。主办单位是福建省艺术研究所,主编袁荣生,副主编齐建华、谭华孚(常务)。双月刊,版面设剧苑纵横、剧作新葩、影视与电子文化、美术空间、音舞广场、艺海博览等栏目。发表一批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全国优秀剧本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田汉剧作奖”、“福建百花文艺奖”和在福建省戏剧会演中获奖的福建编演剧目及其评价文章。1995年,被列为省一级刊物。
摘要: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人们称之为艺术之母,它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变化发展。作为一种社会艺术的审美形态,它从远古就与人类的狩猎。耕作、宗教、战斗、性爱等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舞蹈能直接、生动、具体地表现文字或其他艺术形或难以表现的人的内在深层的心理状态、强烈的感情、鲜明的个性,并能控索与体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舞蹈,艺术创作,论文投稿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
一、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现状
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民族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文化推向舞台艺术,我国瑶族舞蹈的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有不少优秀的瑶族舞蹈作品,在得到观众认可的同时,还在全国性的舞蹈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例如,《咛罗哪嘞》《瑶山风韵》《门撒》《花裤舞》等。迄今为止,在这些现有的舞蹈作品中,专属表演蓝靛瑶支系的舞蹈艺术作品为数不多,而以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为主体的舞台艺术作品更是少之又少。比如,周培武老师在其创作的大型民族歌舞《踩山舞云》中,下篇的《度戒》这一舞段表现了蓝靛瑶祭祀舞蹈中,度戒成年仪式的过程。除此之外,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基本以民间艺人自发创作的状态为主。这些民间艺人更加倾向于对祭祀仪式过程的传承,而非对舞蹈内容、形式的创新。这使得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一直以原生态的形式存在于民间,缺乏以艺术化手段进行创作的舞台艺术作品表演形式,即使在民间的活动展演中,也是民间艺人将仪式舞蹈中的某一部分内容,改变其表演环境、表演场所、表演时间和表演空间,不改变表演内涵,从家中、广场、祭祀场地等原生环境中,套用、照搬到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进行演出。其表演内容,尽管有相对固定的套路、动作,但其不可避免的有很多具有主观随意性的部分,并非像舞台舞蹈表演艺术那样有严格的节奏规定、路线设置、段落划分、动作要求等。因此,对于舞蹈艺术创作者而言,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尚属空白,有很大的创作空间。
二、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方法
对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要走两条路,第一条路是在完全尊重其原始风貌的基础上,提取精髓部分进行重新编排、归类、组合,对重复多遍的内容进行缩减,对相似的部分进行整合,对固定套路进行编组等,力求重现原生态的祭祀仪式过程,使其更加规范化和美化。第二条路是在尊重祭祀仪式舞蹈内涵的基础上,不改变其固有的风格特征、动作规律、节奏特点、审美习惯等因素,适当对舞蹈动作进行部分修改创新。例如,在度戒舞中,道公和师公都需要手握道具进行舞蹈,因此,手上动作皆受到了一定限制,故而以脚下动作相对自由,且更为丰富。我们凭借下肢运动的特点,便能分辨出他们不同的角色。其中,道公的步伐多以踩踏、蹦跳、旋转、踢抬等元素构成。舞蹈时,在站立的基础上,上身姿态多向前倾,手臂动作配合脚下动作,更加凸显了脚下动作的灵活。时而在全蹲的基础上保持脚下步伐特点,以一脚为轴,另一脚前后移动、带动全身旋转,两脚交替运动呈八字圆,需要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其节奏特点是重拍向下,节奏型为四拍,但是鼓点及动作多为三下,第四拍静止,给人以虔诚、沉稳、端庄、肃穆的感觉。而师公的步伐多以较快频率的颠颤为主,伴有弧形的路线变化,上身基本保持直立,双手持道具在体前划平的八字圆。时而半蹲或跪,但是身体仍然保持着颠颤的动律,手部动作也保持着划圆的状态。可以说师公的舞蹈动作特点是在持续上下的颠颤动律之下,手臂和路线走平面的八字圆。这种动律特征,免不了让人觉得有一种“跳大神”的巫术舞蹈风格。在对这两种角色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时候,就要求我们依据不同的角色对舞蹈进行不同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强调两种舞蹈的差异性,要将道公的沉稳、步伐的多样,以及师公的颠颤、路线的圆弧,着重加以强调并表现出来。
三、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进行艺术创作的用途
首先,将其作为瑶族舞蹈风格之一,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材的训练。这一用途,主要针对的是在当地以瑶族学生为主要群体的相关学校及教育机构。除专业舞蹈院校和演出团体之外,还可以将教育范围扩展至中小学,以课间操、艺术课、课外艺术实践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为形式进行推广。让这些瑶族孩子从小就能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了解本民族的特色舞蹈文化,进而接受并喜爱民族传统文化。其次,以宣传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为目的,为观众进行表演。尽管河口瑶族自治县的旅游业并不发达,很少有游客走进来参观驻足,但是发展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可以将创作好的作品主动推出去,或积极参加各种舞蹈比赛,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欢迎大家来了解这项民俗,由此扩大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宣传力和影响力。最后,以纪录片、录影带等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作为影音资料永久保存。利用现代影音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高度、不同空间对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每个动作过程进行更准确、更全面、更详细的全方位记录,对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四、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进行艺术创作的目的
无论采取怎样的创作方法,我们的最终目的都应是一致的。其一是为了保护,对传统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中的经典部分进行重新编排、组合,使其较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扩大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活态生存空间,抢救濒临灭绝的生存环境;其二是为了发展,对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进行适当的创新,使其在活态保护的状态下维持生存状态,反对固守死板,保证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生命力,让它能够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焕发新的生命力;其三是为了宣传,让更多的人观赏和了解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扩大这一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更多的人共同保护这个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其四是为了传承,通过宣传引起更多青年人的关注,让他们热爱民俗传统文化,从而自觉的,而非被动的学习老辈身上的传统民族歌舞表演形式瑰宝。综上所述,在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国家政策给予我们创造了很多的支持条件。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提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些政策不仅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新生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也为舞蹈艺术创作者带来了施展空间。立足当下、尊重民族传统、重视民族文化内涵、勇于创新发展,努力使瑶族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文化被更多人了解、欣赏,以此促使中华民族文化更加富强。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舞蹈艺术的创作管理新发展模式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ishujiaoyu/33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