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作用小学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艺术教育发布时间:2014-04-14浏览:

  摘要:艺术教育是要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训练,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知识传播、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而是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文章发表在《济南职业学院学报》上,是小学教师职称论文范文,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艺术教育,创新能力

  艺术教育,是一种提高个人素质、修养的新兴教育,随着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艺术教育已经逐步占据教育体系的主要地位。

  近年来,“创新”成为一个热点词汇,我国正朝着2020年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努力,而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如何培养创新型大学生也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人文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深入研究艺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对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大学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纵观教育史,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交相辉映。在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在学校中对贵族子弟的教育内容就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古希腊,教育被称为缪斯教育,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主管科学与艺术之神,缪斯教育也就是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通称。在中世纪的欧洲,文、法、神、医是大学中普遍开设的四科。所以,从教育活动的起始和萌芽来看,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是不分彼此、血肉相连的。

  一、概念

  1.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指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一是狭义的“艺术教育”,也可称为“专业艺术教育”,它通过系统的理论与技能的训练,培养专业艺术人才,各种艺术院系就是如此;二是广义的“艺术教育”,也可称为“公共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指通过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和内容,对人进行培养和熏陶,使人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与素质的审美活动。艺术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非功利性。它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文化修养,塑造完美的人格。

  2.创新能力

  什么是创新能力?由于“创新”一词概念的复杂性,目前理论界对创新能力还没有下一个统一的定义。

  刘丹对创新能力下的定义是:“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成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更通俗地讲,创新能力就是实现新设想的能力。”

  不少人常把人的创新能力大小简单地归结为人的创新思维方法,甚至认为,只要学会了创新技法就可以进入创新状态,并取得客观的创新成果。但是,创新教育的实践表明,许多人学会了创造技法之后,仍然不能完全进入创造状态,甚至不知道创造活动从何做起。其实,创新能力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交融有利于创新

  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德纳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关于智能发展的重要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这八个半的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而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以使每一种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脑子里的这些智能的基础上,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水平,充分发展人的个性。

  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研究表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尽管有不同的一面,但更有相通、互补的一面。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掌握这两种思维,才是全面发展的人。《零点项目》研究认为,艺术思维也要靠逻辑,科学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艺术过程同样要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对人的大脑的研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右半球主要有非言语的、综合的、直观的、音乐的、几何图形识别的形象思维的功能。尽管它们分工不同,但由于脑胼胝体的结合功能,左右两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而且,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和协调才能进行。

  而艺术教育对全脑功能的开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艺术是适合空间加工的灵活、开放的创造性活动,是情感的接纳和表现,它主要由右半球控制;另一方面,任何一种艺术活动,又都是大脑两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艺术加工的高级过程受右半球控制,但是新近的研究发现,在音乐方面,对音乐旋律、节奏的感知在右半球,而对音乐性质以及乐曲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方面左半球起了重要作用。

  三、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1.创新人格、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技巧的培养

  艺术的本性是开放,是兼收并蓄、交融汇合,而不是排他。艺术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扩展的,它追求无穷的发展超越而不满足与停留于过去的成就。

  (1)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创新人格的形成

  艺术教育鼓励学生“求异”、多元化地看待世界。艺术文化基础知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灵,是完美人格塑造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审美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没有美好心灵的人是永远也发现不了美的。

  (2)艺术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艺术教育中的很多课程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视觉想象力,非线性跳跃式的艺术思维也能最大限度地突破传统的单向性思维模式,不再只是“非对即错”。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现在很多研究都发现视觉想象能力同工程、设计、事业成功之间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如在笔者教授的《中外舞剧欣赏》课中,有些学生都写出了自己对艺术教育的个人看法:

  “土木工程这个专业在别人看来很死板,只是单一的计算。但是我认为,做这一行首先要和建筑师合作,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比例与尺度、对照与协调、节奏与韵律、均衡与对称,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也是它们的共同追求……”

  还有学生写到:“科学家的灵感来源于艺术的美感。在我们高分子材料科学里,有许多抽象的分子空间结构,尤其在高聚物方面。它的分量可以是无机分子的成百上千倍,结构极其复杂。但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我们不断地在发现他们的结构……”

  总之,艺术教育能形成开放文化观念、未来文化意向等社会环境,将有利于学生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和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标准和价值体系,为创新素质教育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心理。

  2.艺术教育成功的典范

  麻省理工学院(MIT)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成功的艺术教育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享有盛誉,如此周到的艺术教育组织工作,必然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础。

  第一,科学与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MIT重视艺术教育的主要出发点。1996年10月25日,在MIT艺术委员会的年会上,校长查尔斯·维斯特发表了著名的演说《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并重》,深入而精辟地阐述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因此得出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不可分的结论。

  第二,“科学家都爱音乐”,这是美国的现实,也是音乐系对MIT为什么如此重视音乐教育的解释。在美国,教授们特别是理工科的教授,少有不喜欢艺术的,他们差不多人人都会演奏一两样乐器。MIT认为,要培养科学家,就必须满足他们的这一爱好和需要。

  在国内,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都是现代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先驱。他们倡导在大学中实施美育,“最主要的作用是增进文化之进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完全发展的人”。他们开创性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杰出科学家。

  四、实施艺术教育的思考

  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笔者对学生的课堂调查中,也反映出现阶段大学生艺术教育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中,尤为突出。在李越、孙枕戈针对清华大学学生思维倾向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清华大学高年级工科学生在思维倾向上表现出强烈的逻辑思维与想象思维优势,其中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而直觉思维和条理思维倾向的表现比较弱。

  因此,理工科大学更应该加强公共艺术教育,面向全体理工科大学生,以掌握一定的艺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体现培养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精神,追求真、善、美等崇高价值理想为核心的艺术教育,分别从管理机制、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校园艺术活动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讨。

  艺术教育论文投稿:《济南职业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济南职业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为双月刊,16开,124页码,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刊号为ISSN1673—4270,国内统一刊号为CN37—1434/Z。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论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作用小学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ishujiaoyu/12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