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应用电子技术发布时间:2012-09-24浏览:次
GPS是由美国国防部主持研制,以空中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系统。该系统能为全球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利用GPS进行静态定位或运动定位,可满足多方面的需求,由此使得GPS用户遍布全世界。目前,GP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地测绘、城镇规划、地球资源地质勘探等领域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GPS以其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在土地领域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GPS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一、传统检测方法的弊端
传统的野外检测采用的是简易补测法或平板仪补测法。近代采用的遥感手段在土地现状检测中,虽然对于宏观变化有很强的适应性,但受限于成像条件和地形环境,目前还不能全面及时的反应动态变化,特别在微观监测方面存在很多弊端。简易补测法只适用于小范围变更且变更地物周围有明显地物点情况。平板仪补测法速度慢、效率低、并且实施过程中易受主观因素干扰,精度不能保持稳定,影响监测质量。GPS采用卫星定位技术,使得监测速度和精度大大提高,克服了传统检测方法的种种弊端,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变更情况,真正的实现了动态监测的实时性和数值化,保证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现时性。由此,把尖端的GPS技术应用于土地动态监测,将大大加快动态检测的进程,为形成实时、高效的动态监测体系奠定基础。
二、GPS在土地测绘中的优点
1、作业效率高,在一般的地形下,一次设站即可测完5KM半径的测区,大大减少了传统测量所需的控制点数量和测量仪器的搬站次数,作业速度快、劳动强度低、节省了外业费用;2、定位精度高、数据安全可靠、没有累积误差,只要满足RTK的测量条件,在一定的作业范围内,平面和高程精度都能达到厘米级;3、降低了作业条件,RTK技术不要求两点间通视,只要满足电磁波通视,受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小;4、操作简便,作业自动化、集成化程度高,测绘功能、数据处理能力强大,减少了辅助测量工作,降低了人为的误差,保证了作业精度。综上可知,GPS技术在土地测量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充分利用好这一技术,必将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 GPS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
1、GPS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GPS卫星定位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测绘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对地籍测量工作,特别是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应用GPS进行地籍控制测量,不要求通视,这样避免了常规地籍控制工作点位选取的局限条件。根据国家土地总局颁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要求,地籍平面控制网可布设为二、三、四等三角网,三边网和边角网,一、二级小三角网,一、二级导线网及相应等级的GPS网。各等级地籍平面控制网点,根据城镇规模可作为首级控制。利用GPS技术进行地籍控制,没有常规三角网布设时要求近似等边及精度估算偏低时应加测对角线等繁琐要求,只要使用GPS仪器精度与等级控制精度匹配,控制点位的选取符合GPS点位选取要求,那么所布设的GPS网精度就完全能够满足地籍规程要求。
2、 GPS技术引入地籍细部测量。
地籍细部测量是地籍调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目的是测定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等。由地籍调查规程所知,在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基础上的地籍细部测量,对于城镇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10CM,城镇街坊内隐蔽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间距允许15CM。GPS技术完全能满足上述要求。对于影响GPS卫星信号接收的遮蔽地带使用全站仪、测距仪、经纬仪等,采用解析教会法、极坐标法、图解交会法等进行地籍测量,有利于加快地籍细部测量的进度。
3、 GPS测量的外业实施。
(1)利用GPS技术点位选择比较灵活方便,但考虑测量的特殊性,选点时每点最好与某一点通视,以便后续测量工作的使用。(2)点位周围高度15°以上最好不要有障碍物,以免信号被遮挡吸收。(3)点位要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高压线等,以免电磁场对信号的干扰。(4)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交通方便、有利扩展、易于保存的地方,以便观测和日后使用。(5)选点结束后,按要求埋设标石,填写点之记。
4、GPS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的应用
土地勘测定界是根据土地征用、划拨、出让、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等等工作的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土地面积以及为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工作。它是保证建设用地审批科学、合理、准确的手段。经审查合格的勘测定界成果可以作为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发证的基础资料和重要依据。GPS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能快速、高效的完成各项勘界工作,而且能保证土地勘界成果的准确性和正确性、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GPS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ingyongdianzijishu/4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