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应用电子技术发布时间:2014-10-22浏览:次
摘要:近年来各地设立的从事技术产权交易的机构已达数十家,但经营状况大多不佳。在同类机构中,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最为突出。自成立以来,一直呈蓬勃发展势头,2001年成交项目数和交易额分别是上年的4倍多和3倍多。从成立到2002年6月的两年半间,共完成技术产权交易合同4070多宗,实现交易总额1431亿元,其交易额超过其他全部交易所(中心)的总和,是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交易量的十几倍。
与上海等地的技术产权交易所相比,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的优势是拥有“中关村”这一世界知名品牌,大量代表着中国最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集中于中关村地区。北京又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集中了大量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区域优势十分明显。但是交易中心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明显劣势:
首先,定位和职能不清。从名称上看,上海、深圳等地均称为“技术产权交易所”,强调的是产权交易,上海市更是以政府法规的形式将交易所明确定性为“资本市场”,使之成为掌握大量技术信息的、从事资本交易的专门场所;与之相比,北京却将这一机构命名为“技术交易中心”,与原有技术交易市场界限不明。尽管在设立之初北京市政府对交易中心的职能给出了定义,希望它成为“提供技术信息的场所、提供技术需求的场所、提供资金信息的场所、发布政府采购和科技招标信息的场所、技术及产权交易的场所”,但从罗列的诸多职能中,仍然看不清技术交易中心究竟是定位于资本市场还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市场。
其次,缺少独立法人地位。交易中心成立至今,都未能取得法人资格。这种法人地位的缺失给交易中心开展业务造成了很多困难。
第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各地技术产权交易所的运作实践表明,政策支持力度大的交易所的运作效果明显优于支持力度小的交易所。由于政府重视不够,北京技术交易中心仅在开办资金和税收方面得到了支持,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第四,最重要的是,交易中心缺少资源和协调资源的能力。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既然定位于“技术”,那么掌握大量的技术资源就在情理之中。但交易中心恰恰缺少技术资源。从体制上看,北京设有技术交易促进中心、技术市场与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三套机构,此外还设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目标的不一致和管理体制的不统一,使得这些机构之间很难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有限的科技资源被分割和分散化。同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相比,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连科委内部的资源都协调不了,更谈不上协调财政、税务、工商、外贸等其他政府部门了。
基于中关村技术中心具有的特性,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基本前提作为设计运作框架的必要条件:
前提一:按照资本市场的标准来建设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由于目前中国发展完整资本市场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交易所的建设目标,应设定为一个“有组织的、区域性的、半公开的小额资本市场”。在具体市场定位上,则应汲取国外经验教训,不要仅仅局限于高技术企业,而将服务范围扩展为中关村地区所有中小企业。
前提二:政府须为交易所提供信用和政策支持。由于交易所具有政治意义和外部效益,政府不宜将交易所作为普通的市场主体对待。特别在交易所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不仅要保证其垄断地位,还应为交易所提供信用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同时为了保证交易所的运营方针不偏离政府的意图,应建立起相应的监督体制。
前提三:采用分步走的建设策略。在金融管制严格的现阶段,交易所不可能采用一步到位式的建设方式,需要分阶段进行。
中关村技术交易所未来运作机制的框架构想(本报告将侧重对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的组织体制、治理模式和发展战略进行探讨,因为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至于具体的经营制度和交易方式设计,则不在报告的讨论范围之内。
从我国实际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未来的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第一,不完全经济性。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对于北京市、而且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意义重大。特别在加入WTO以后,能否尽快取得技术和产业上的制高点,更是决定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建设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有着相当重要的政治意义。对于这样一个不具备完全经济属性的机构,要求其完全“市场化”运作是不合理的。
第二,经济上具有外部效益。由于交易所通过提供服务而改善高成长型和创新型企业的融资环境,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和创新活动,有利于将中关村地区丰富的智力资源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对北京市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实力和地区竞争力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这类有组织的交易活动具有较大的溢出效益,不能仅以其经营上的盈亏来判断组织本身的成败。
第三,本质上是一个资本交易的市场而不是技术交易市场。关于技术和资本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模糊认识。不少同志认为,技术是第一要素,可以用高新技术来吸引资本。在实践中,就表现为试图通过组建技术交易中心来带动资本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诚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但在科技成果商品化问题上,不可教条地套用。笔者认为,在资本与技术的关系上,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只能以资本带动技术,而不能以技术带动资本。理由有三:一是资本的本性使然。资本的天性就是将本求利,资本是否愿意和技术结合,并不取决于技术的水平,而是取决于这个技术能否使资本增殖。二是高新技术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准确鉴别,难度和成本相当大。因此最终的评判标准,还是要看产品的市场表现。三是实践表明,以技术带动资本的做法已经失败。典型事例是,北京(及各地)的技术市场已经建立多年,交易量据说还在逐年增大,但并未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什么出色表现。而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成效突出的原因之一,就是将交易所准确定位于资本市场,并以此为中心,将技术、政策等资源整合起来。
第四,是在市场条件欠缺的前提下设立和运作的。受外部条件的限制,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还难以按照规范资本市场的规则运作。这些限制条件突出表现在:金融管制严格,不准私募设立股份公司、不得从事非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产权交易不许进行标准化的连续交易;市场主体缺乏自律,信用水平不高,机构投资者还不够成熟;政府部门间信息封锁等等。在这种现实条件下,要想一步建成一个类似国外的发达小额资本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的改制过程中,关于交易所体制的讨论集中在会员制和股份制上,倾向性的意见是采用公司制。笔者认为,这两种体制均不理想。
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不应采用营利性的股份公司制度的理由有三:一是将导致不公平。如前所述,中关村技术交易所具有较大的外部性,政府必然要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组建初期、交易量尚不足以维持公司生存之时)。但是因股东数量总是有限的,结果就会造成某些特定股东获取特许经营和特殊政策支持的不公平现象。二是在外部性很难度量、政策支持的程度因此也难以精确把握的情况下,经营者会以其对社会的贡献为借口来同政府讨价还价。这种讨价的结果不仅会加剧不公平现象,还会削弱其改善经营和服务的动力。三是受股东的获利压力的影响,交易所的经营活动很容易偏离设立的目标而产生扭曲。事实上,一些地方的股份制技术产权交易所已经出现了类似问题。
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不宜采用会员制的理由是:国外的会员制证券交易所是在深厚的市场经济土壤之上产生的,可以联系大量交易者的中介机构如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在业内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基础,而目前在中国还没有产生类似的环境。
综合上面的讨论我们认为,最适宜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采用的组织体制是国外财团法人式的非营利性机构体制。因为这一体制既可以在市场条件还不足以自发产生高效交易组织的情况下促进交易活动,又避免了政府的过度干预,有利于实现“政事分开”。
鉴于目前中国还没有非营利机构的法律规范,建议北京市进行制度性的试验,在现有《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的基础上,为技术产权交易制订一项专门法规,用以明确交易所的地位、作用、职能、治理模式并规范其行为。其重点是:
第一,参照台湾证交所模式,为技术产权交易所建立起有别于普通股份制公司的经营制度。重点是对利润分配采用稳定回报制度,将一定比例的收支盈余转入交易所发展基金,不在出资者之间分配。
第二,交易所的主要收入来自服务性收入,主要包括交易手续费、信息费、培训费等,政府可以委托交易所从事某些活动,交易所可以根据委托合同的规定获取服务收入。交易所实行覆盖完全成本并允许一定盈利经营性收费体制。
第三,在交易所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的适度介入。法规应对政府介入的程度、方式给予明确。政府在组建时期可以给予交易所一定的财政拨款支持,对交易所的章程、主要负责人选择、理事会构成等重大问题。法规也应赋予政府一定的权力,例如允许设立由各有关部委办负责人组成的指导委员会或类似机构,负责指导和监督交易所的运营。
第四,交易所须建立相应的治理结构,成立理事会。
第五,因具有公益性,交易所享受免税政策。
第六,允许交易所按照竞争性可比和事业财务约束原则自主决定职工和雇员的薪酬制度。
交易所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理事会,负责决定有关交易所发展的重大事项,包括决定交易所的发展方向和策略、选聘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决定雇员的薪酬制度、考察交易所的经营情况和总经理的工作情况等等。理事会应由投资方、政府的代表和外部经济学家等组成,理事的选择、人数、任期和职责都应有制度规范。可以通过设立专业委员会的方式,来具体处理诸如挂牌企业标准、市场规范、交易品种设计等问题。交易所的经营情况应通过媒体和网站向社会公布,以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根据现实条件,该交易所在初建阶段应注意保持以下业务特点:
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不向普通个人投资者开放;交易活动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该规则应由交易所制订并报主管部门通过;一定时期内不进行拆细和连续交易,不对企业产权证券化;交易方式为一对一谈判;暂不设立交割清算机构。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工程师职称论文论中关村技术管理制度的创新发展规范制度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ingyongdianzijishu/17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