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论文发表论《中国好声音》引发的思考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新闻传播发布时间:2013-07-03浏览:

  摘 要: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在浙江卫视播出后,以其精良的选秀模式、草根娱乐大众的理念、台上台下互动活泼的氛围不仅牢牢吸引住了传统的收视人群,还将知识分子、青少年人群等此前几乎与电视“绝缘”的群体吸引过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听的愉悦,更多的是对同类节目未来的思考。文章发表在《西部广播电视》上,是新闻学论文发表范文,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声音;选秀;理念;思考;

  从2012年7月起,一个名为《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开始引起国人的注意。到9月底该节目落下帷幕时,几乎成为中国媒体关注的焦点,成为都市人谈论的热门。《中国好声音》的初次亮相给观众带来了惊喜,伴随着高收视率、高关注度,也引起了业界对如何办好娱乐节目的深刻思考。《中国好声音》和传统的娱乐节目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理念的不同。传统娱乐节目是“明星娱乐大众”,而《中国好声音》是“草根娱乐大众”。看到《中国好声音》中的草根面孔,普通人也有了极大的参与感。草根更亲民,也更真实。当前中国的娱乐圈可谓是八卦新闻叠出,虚假炒作横行,各种潜规则五花八门。这让众多粉丝失望透顶。相比其他娱乐节目,《中国好声音》对歌手的包装不是最好的,歌手的歌唱水平也不是最优秀的,但它带给人们的感动却是真实的,也是真诚的。

  音乐传播是需要媒介的。然而,真正能引起人们对音乐关注的媒介却很少。娱乐节目留给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往往都是哪个女明星被潜规则了,哪个明星又走光了,谁和谁又离婚了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很低级,也很无聊的。然而,这种低级和无聊却时常充斥着中国的娱乐界。这与时下党中央倡导的大力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初衷格格不入。《中国好声音》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观众对综艺节目的期许,在人们眼前展现出一抹亮色,给草根带来欢乐的同时,也重新燃起人们对中国综艺节目的希望。下面,我试着就《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从观众需求的角度来说,《中国好声音》的选秀模式是巨大的成功

  (一)选手质量高、赛制公平

  《中国好声音》每期推出8名歌手,每位歌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比如长的很萌,但声音很power的海星,又比如留着大胡子却唱着细腻情歌的李代沫。节目中选手们用自己在舞台上的表演和对音乐的演绎来打动观众和评委。选手能否胜出由导师考核决定。在总决赛时又将选择的权利交还给观众,得票多少,能否胜出,选手的实力和现场表现起决定作用。

  (二)评委质量高

  节目中由刘欢、那英、庾澄庆和杨坤四人担任评委和导师。他们不仅专业水平高,名誉头衔多,而且知名度大,覆盖人群足够广,包括很多60后的观众都是他们的忠实粉丝。

  (三)风格清新,绝少世俗

  选手们参与节目的目的就是为了用音乐愉悦自己,愉悦观众。能否出名,能否胜出对他们来说并不十分重要。很多选手本身就是音乐从业人员,甚或以音乐为生,因而,在舞台上对音乐的诠释和演绎就完全不同,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带给人们的完全是享受。节目的整体氛围要远好于《超女》之类的节目,没有那种一心想要通过这个平台出名成星的感觉。

  (四)人情味浓郁

  节目中,有少量选手的演唱并没有赢得的认可。但是,在选手离开时,导师们都能先对选手的表演给予肯定和鼓励,再委婉地指出选手需要改进的地方,包括音乐修养和人生态度,对选手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和关爱。比如不很自信的董贞,声音甜美但是却对自己长相不自信,在导师的鼓励下终于解开面纱,勇敢地面对观众,表现自我。尽管最终没能加入导师的团队,但是还是实现了自我心理上的突破。还有一些选手参加节目的目的就是为了圆梦,能不能加入导师的团队,倒在其次。

  二、在制作方式上与中国传统的综艺节目有巨大不同

  当今中国选秀节目可谓名目繁多,层出不穷。从《超级女生》到《快乐男声》,再到《加油好男儿》,虽然名字不同,但是基本模式相差不多,观众早就产生了厌烦情绪,希望有一档选秀节目能有所突破。《中国好声音》正是在这个时侯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

  (一)精良制作

  据《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介绍,为捕捉到每个学员、导师和亲友团的表情和动作细节,每集不到90分钟的节目,节目组动用27台摄像机同时摄录,调用素材量达到10000多分钟,片比高达130~140︰1,是国内同类节目的至少40倍。为学到“The voice”版权方的精髓,节目组完全比照海外节目进行操作,从操作流程、舞台布景到灯光布置和台词脚本,甚至摄像机光圈调校的标准全盘照搬。节目录制场地采用专业的后台音控操作设备和环绕全场的巨型LED屏,甚至每位学员脚下踩踏的舞台,也是一面智能LED屏幕,它会随着学员演唱时的律动而变换图形和色彩。

  此外,《中国好声音》还推出了豪华的制作阵容。除了四大导师和众多实力惊人的选手外,担任《中国好声音》音效总监的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音响总监金少刚,录音由给王菲录制专辑的李军负责,就连伴奏也选用专门给一线明星伴奏的乐队。正是这些顶级阵容的通力合作,才有了《中国好声音》“上佳”的节目品质。其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二)故事感人

  好声音的背后,流淌着平凡人丰富的情感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正因为此,坚持通过歌声赢得自信和尊重的“哈尼王子”李维真,台湾盲女歌手张玉霞、背负工友梦想而来的航天人云杰等,这些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才走进了千千万万观众的心里。

  (三)广告播报雷人

  在商品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任何节目都少不了广告。在关键时刻出现广告,让人揪心,也令人不快。但《中国好声音》的广告播送方式,却别出心裁。节目利用华少的“中国快声音”,在短短的43秒快速播送广告,既照顾了赞助商的利益,又诙谐幽默,令人捧腹,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三、成功把握互动,尊重表达诉求更是《中国好声音》一夜爆红的关键

  在当今这样一个眼球效应时代,任何一档电视节目的走红,追根溯源,就在于满足了观众特定的文化需求。而这,正是《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关键所在。首先是对社会互动的成功把握。社会互动的核心在于互动双方权利平等、地位均等,只有把握好这一点,社会互动才会传递出温情的力量。在《中国好声音》里,社会互动不仅体现为评委和参赛选手的“双向选择”,更体现在二者的亲密互动。直爽率真的那英走上舞台,光脚与“黄大嗓”high歌一曲,沧桑感性的杨坤遭遇忠实粉丝,和“全职妈妈”戴月一起演唱的《里约热内卢》,既让观众陶醉在音乐之中,也让人们体味了互动的感染力。

  在网络社会时代,娱乐节目想要成功绝对离不开对社会化媒体的利用。微博的热议和转发也为收视率的提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开播初期,《中国好声音》利用微博、手机短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大量转发及话题刷新等手段,有效支撑了选手精彩表现视频的传播,使得节目营销得以一步一步地成功实施,最终让《中国好声音》席卷微博,沸腾短信,成为观众群体逃避不开的话题。其次是对表达诉求的充分尊重。正如《人民日报》《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1]所言,我们迎来了表达的“黄金时代”,但仍有许多声音未被倾听。《中国好声音》以“声音”为原料,以“故事”为佐料,赋予参赛选手充分的表达空间,让我们在品味悦耳歌曲的同时,也能倾听歌曲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通过《中国好声音》,一些曾经被忽视的声音,一些过去被遗忘的面孔,终于走到聚光灯下和舞台中央。

  四、综艺节目的未来之路在哪里

  近年来,国内综艺节目从一枝独秀的《超级女声》到帮助都市男女寻找真爱的《非诚勿扰》,再到街谈巷议的《中国好声音》,短短7年,热播节目繁荣了中国电视屏幕,将观众带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新世界。而与此同时,也带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走过了风光无限、却又备受争议的7年。

  “近年来,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正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浙江广电集团总裁王同元说,过去是阳春白雪,“叫好不叫座”,后来一段时间则是一味降格以求,讲炒作、搏出位,迎合低级、猎奇、娱乐至死的媚俗文化。为了快速达到“马太效应”,有的节目不惜花掉制作费的一多半来邀请明星,也有节目整个制作成本才1000多万元,而用在宣传上的费用就高达3000万元……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的电视综艺节目都来自于对国外成功节目的“山寨”和模仿。在浙江卫视获得“The voice”正版授权之前,上到央视,下到地方卫视,类似《中国好声音》的盲听盲选、导师转椅等音乐选秀模式也已屡见不鲜。反观《中国好声音》取得巨大反响的一大原因,就是它超越了其他电视台“只得其形、不得其神”的简单模仿,开始“摒弃山寨,原版引进,精妙学习,地道制作”。

  从《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可以看出,中国并不缺乏有能力、有创意的从业人员。缺乏的,是供这些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在我们购买了《The voice》版权,引进节目后,我们的制作团队不也很好地完成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吗!从观众对《中国好声音》的反响来看,用巨大成功来形容并不为过。然而,成功之后,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收获,学到了哪些经验呢?我们能否在以后的节目制作中改变现有的制作方式,脱离综艺节目的庸俗化和低俗化?改变现在以单纯的搞笑、八卦来吸引观众眼球的做法,真正从观众的诉求出发、满足观众的愿望,制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综艺节目?这是所有媒体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近年来,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有了长足进步。但还不够。对媒体人来说,这是最好的年代,这也是最坏的年代。对节目创新而言中国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人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节目创新不缺乏着力之处。但新旧交替快、同质化竞争多也是节目创新需要面对的不利因素。只有在眼花缭乱的纷繁变化中建立核心研发体系、准确把握节目定位、根据频道需求丰富类型载体,才能掌握节目创新和品牌创新的主动,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 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N].人民日报,2011-05-26.

  《好声音》首季火爆谢幕 综艺节目难解“七年之痒”[N].辽宁日报,2012-10-02.

  中国版“The Voice”试探电视综艺节目新空间[OL].新华网,2012-10-01.

  新闻学论文发表须知:《西部广播电视》杂志于1980年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51-1458/G2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5628),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2-60。经过近三十年的辛勤耕耘,《西部广播电视》杂志得到了迅速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现成为在全国、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广播影视界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年发行量100多万册,并以其"实用性、科学性、指导性、可读性",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信赖。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新闻学论文发表论《中国好声音》引发的思考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wcb/7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