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新闻传播发布时间:2021-09-02浏览:次
[摘 要] 了解态度免疫效应及态度抵制现象的原因对传媒艺术类独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降低态度抵制的可能性。列举了学生出现态度免疫应如何应对,分析对策,通过态度免疫原因分析以便利用态度免疫效应加强传媒艺术类独立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关 键 词] 传媒艺术类;态度免疫;应对
态度免疫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是指“用一个相对弱的说服影响个体的某个态度,在不使态度发生改变的前提下,这个态度对后来的说服刺激产生抵制。”简单、通俗地讲就是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说服者与被说服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如人体对病菌的免疫能力一样,个体的态度对那些可能引起其改变的说服、教育等刺激行为产生抵制。相较于传媒艺术类独立院校学生来说,他们具有个性张扬、思维活跃等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态度免疫的几率更高。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对被教育者产生的态度免疫,出现抵制,最终使其态度发生转变并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关键因素在于施教者和被施教者、说服者与被说服者。因此,针对传媒艺术类独立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受教育者的态度免疫现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于在校的大学生而言
在校大学生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三观”、对待任何事物的态度已经形成,知识体系结构也相对稳定,如外来的思想和观点与自身思想体系相冲突时,他们会进行抵制和反驳。而传媒艺术类独立院校学生普遍存在个性较为突出、思想更为开放活跃、政治热情欠缺等特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受到学生的态度抵制和反驳就更为常见。作为被教育者,他们出现态度免疫和抵制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一种本能的无意识的反应。而教育的过程只有免疫和抵制不起作用时,其思想观点才有可能改变甚至接收教育者的思想观念。若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就必须打破这种态度免疫。
高校思政教育队伍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等人员构成,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谈话方式及其教育理论基础是以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作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使其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知行合一,最终使其态度发生转变的过程。教育者的权威性、可信赖性直接影响被教育者的个体认知、情感态度到行为选择的全过程,其最终成果应成为学生接收教育,进而形成态度与行为的理性自覺并付诸实践。因此,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首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树立权威性,尤其要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与时俱进更新知识,调整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并能够根据现阶段学生的思想教育实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其次,树立教育者的可信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崇高道德品质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前提。”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因此,作为传媒艺术类独立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提升自身道德水准,培养教师的高尚品德情操,树立良好的形象。只有如此,才能使被教育者信服,从而有效打破被教育者的态度免疫和抵制。
再次,教育者要善于运用手中非权力性的影响力。非权力性的影响力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品德、能力、情感和知识量储备等。高尚的教师品德能使被教育者心生敬仰之情,杰出的才情则可以使被教育者产生敬佩感。与被教育者维系良好的情感纽带可以使教育者产生亲切感,而渊博的知识量则使其产生信赖感。因此,非权力性的影响力既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各方面素质的体现,又是一种潜移默化带来的影响力,能使被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如沐春风、心服口服。这种教育的影响力见效可能较为迟缓,但效果却更为持久。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非权力性的影响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可信度,也能更有效地避免学生的态度免疫和抵制。
最后,将态度改变—说服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态度改变的研究中,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德在1959年提出了认知说服模型理论,人格态度的改变都是在一个人的原有态度与外部存在一些不同与此的看法或态度发生差异造成的,这种差异会产生压力,引起内心冲突,或称不协调、不平衡、不一致。为缩小这种差异,减少压力,人具有恢复心理协调能力:方法之一是接受外来形象,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方法之二是采取各种办法去否定或抵制外部影响,以维持原有态度。
改变态度来避免认识失调是我们自己做出的调整,但我们也会因为其他人的劝说而改变自己的态度。1986年,里查德·帕提和约翰·卡西伯欧提出了修订后的精细加工似然模型,并以此来解释如何让他人说服自己。根据这个模型,有两条路径可以用来说服: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中枢路径说服要求有深思熟虑的想法:我们权衡所有呈现出来的事实并做出一个合逻辑的结论;边缘路径说服受呈现事实的影响少而受其他无关因素的影响多。有时被说服者在中枢路径与边缘路径之间来回转换。研究表明,虽然边缘路径说服会与中枢路径一样改变人们的态度,但边缘路径说服的效果消失得更快。要是我们对事情做了仔细思考,而不是通过诸如人的身份地位或魅力等因素,态度可能更为持久。
所以,说服对象原有价值观、态度、外部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说服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针对教育对象的教育背景、个性差异和心理特点的差异进行因势利导。传媒艺术类学生思维跳跃、个性张扬,这类学生的文化程度、教育背景、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教育工作者难以使其发生根本改变。如果教育者预设的教育逻辑与被教育者趋同,则被教育者更易于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想达到教育目的,不仅要根据教育对象从个性特点、教育背景出发,注重教育方式方法,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要想使教育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社会成员无法回避评价,这些评价会影响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感受以及如何行动,这些评价就叫做态度。人们的态度有不同的形成方式,一种形成态度的方式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如果一个刺激高频率出现在另一个刺激之前,两者就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建立联系。例如,一个大学生总见到他的老师在遇到特定的人时,做出忧伤的反映或表现出消极行为,他就会把这个人与负面感受联系起来。最后,即使这个学生没有讨厌这个人的个人理由,这个人同样也会引起他的负面感受。同样的,积极的态度也是这样形成的:如果老师总是对另一个人有积极的反应,学生也会最终喜欢这个人。形成态度的另一种方式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假如你表达某一态度并得到好的反馈,你就会继续表达这种态度。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对被教育者施教时,应对被教育者所处的环境、行为、爱好、感受给予积极正面的态度和肯定,使被教育者保持正面的态度,从而内化为行为。
二、对于被教育者而言
将传播学领域中的意见领袖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降低被教育者态度免疫发生的可能性。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中的重要角色,是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在团队中构成信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并能左右多数人态度倾向的少数人。故此,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应挖掘大学生意见传播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引导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在学生群体中,不同成员的态度可能类似或相同,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能将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态度引导好,势必会对其所在群体中产生正面引导和态度改变,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另外,要善于利用群体的说服传播。人虽然是社会性动物,但我们只想和数量有限的人交往。因此,我们倾向于选择隶属于几个感觉比较好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群体亦如此,由于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成长经历等相同或相近的因素,自然而然形成的小群体,群体内部成员沟通频繁,态度、行为一致性高,相对来说凝聚力更强,相互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甚至超过班级、宿舍等固定的正式群体,而群体成员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群体规范来维持的。当群体成员态度和行为违反群体规范时,群体会向成员施加压力以维护群体规范,群体成员迫于群体压力会产生从众行为,与群体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因此,施教者单纯改变某一个人的想法、观点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要立足于改变整个群体的规范,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总之,在传媒艺术类独立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结合态度理论的相关教育理论,让学生能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学生出现态度免疫现象,从而降低教育效果。对于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现的不正确的思想问题,则要及时给予疏导,树立正确的思想结构态度意识,最终达到思想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苑英科,李荣.态度改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J].现代教育科学,2013(6).
[2]陳孝柱,王建国.当代大学生说服传播实效性路径探析: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5):87-89.
[3]陈前.基于态度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
[4]张林.态度与行为: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11.
推荐阅读:传媒评论新闻类职称论文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传媒艺术类独立院校态度免疫的避免与应对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wcb/59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