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新闻传播发布时间:2020-09-05浏览:次
摘要:数字化平台是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期刊改变传播方式、拓展传播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的主要手段。文章探讨了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建设的三个关键问题,即用户思维的呈现、技术与需求的结合以及编辑队伍数字素养的提升,并在《当代职业教育》数字化平台开发建设中加以实践运用。学术期刊通过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与不断完善,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才能更好地承担起“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的时代责任与担当作为。
关键词: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全媒体;媒体融合;用户思维
进入“互联网+”时代,数字信息逐渐成为媒体传播的主流信息。互联网催生的传播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使得当前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要正确认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关系,“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数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要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1]。2020年6月3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2]。学术期刊肩负提升我国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重任,在“互联网+”时代,更应加快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数字化平台是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纸媒的学术期刊改变传播方式、拓展传播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以《当代职业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实践为例,探讨了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建设中三个关键问题,即用户思维的呈现、技术与需求的结合,以及编辑队伍数字素养的提升。
1用户思维的呈现
用户,这个概念来源于科技用语,意指使用者。用户思维就是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对于学术期刊而言,作者和读者是传统出版环境下期刊的服务对象,而用户是互联网时代期刊网络化服务的对象[3]。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更多的是以“我”(编辑部)为主,往往没有真正贯穿“用户至上”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在互联网时代,一个用户的评价可以在后续连锁引发一系列的评价,其影响力由于互联网的“加持”而大大增强。对于期刊,这样的情况一样存在。比如一个作者在投稿过程得到的体验,会通过互联网的多种渠道分享给其他作者,其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会远大于传统出版时的效果。期刊在进行数字化平台建设时,首先需要知道用户最想要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根据罗伯特•劳特朋教授提出的以顾客为中心的著名4C(Consumer)理论,应该包括顾客、成本、方便、沟通四个要素[4]。引入到期刊数字化平台建设工作中(见表1),顾客就是我们的作者和读者,此外评价机构、期刊同行也可以作为我们的潜在用户;成本主要有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两个方面,包括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文章刊发和获取的时间周期和可能费用;方便对于读者而言,主要是文章获取、阅读方式的便捷性,对于作者而言,则是投稿方式、审稿周期的便捷性;沟通是指编辑部、作者、读者之间相互的有效交流。由此可见,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平台应兼具信息内容共享、平台终端互联、人员管理互通等主要功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平台主要服务于两类人群,即作者与读者,二者既存在身份的重叠,也有需求的差异。对作者而言,要求简易、高效地完成投稿及稿件查询;对读者而言,要求快速、全面地获取期刊的基本信息、发展动态和刊文阅读下载。以作者投稿最关心的审稿情况为例,《当代职业教育》在开发此项功能时,一是在投稿系统里设置了“稿件状态”,作者进入“已投稿件”页面,可以查看正在投递稿件目前的审稿状态和审稿意见,并且编辑部对于初审的时间控制在七个工作日内,保证尽可能高效地满足作者对审稿周期的要求。同时,考虑到作者不一定随时使用电脑登录投稿系统,我们还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后台接口与投稿系统做了联通,实现了稿件查询功能的融合(见图1),作者只需要简单地输入稿件编号和作者姓名,即可在微信公众号查询到稿件的审稿进度,免除了打开网站、登录投稿平台查询的烦琐。
2技术与需求的结合
全媒体时代,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发展,期刊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着全方位的变化。对期刊竞争力的衡量指标也随之更加丰富多样,比如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模型中,信息化建设就是其中的组成指标,包括了3个三级指标即网站建设、在线投稿处理系统、微信公众号。期刊数字化平台的友好性和易用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期刊办刊能力和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因此,学术期刊必须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构建线上传播体系,维持和提高期刊的竞争力。在数字化平台建设开发时,要考虑用户需求和开发技术的结合。开发技术的选择不能一味追求最新,要考虑兼容性,要能够适应当前主流操作系统和浏览器。以投稿方式为例,纸质投稿、邮件投稿和在线投稿系统投稿三种方式是当前期刊所采用的主要形式。在开发前,我们通过对作者的问卷调研发现,由于纸质投稿存在需要打印和邮寄耗时较长,邮件投稿存在进度无法查询等问题,当前作者更倾向于选择相对快捷且投稿审稿进度可查询的在线投稿方式,但同时也对相对烦琐的注册形式和在线投稿步骤感到不适应和不便。因此,在进行在线投稿平台开发上,既要考虑编辑部对稿件管理的要求,也要兼顾作者对投稿流程便捷性的诉求。《当代职业教育》在进行数字化投稿系统开发时,最初我们构想,在刊物稳定的高质量的作者群还未形成时,采用注册制不切合刊物发展实际,因此,不建议数字化投稿系统实行注册制,作者在上传稿件的时候只需要填写相关信息即可,而在查询稿件处理进度时,可输入上传时填写的手机号码进行查询。然而,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若数字化投稿系统不采用注册制,后续很多功能的开发会受到限制,数字化投稿系统与微信公众号的联通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最终开发时,我们采取了注册制方式,但对注册流程进行了必要的简化:适当减少了用户注册时的信息采集,只需要提供用户实名、单位、联系方式等必要项即可快速注册;用户进入投稿阶段时,除稿件信息、作者(含排序)等必要内容需明确填写,其他信息可在稿件进入终审流程前再向作者获取。以上方法有效减少了作者使用数字化投稿系统的琐碎感,从后期实际运行效果看,注册制未影响作者的投稿积极性,且更有利于编辑部对数字化投稿系统的管理。此外,在学术期刊的网站上,对于文章的呈现是全文在线浏览还是下载浏览,也需要有细致的考虑。在尽可能兼顾到呈现效果、用户浏览器兼容和易于传播几个方面的要求后,我们选择的是标题、摘要、关键词的直接呈现(无需任何浏览器插件),辅以PDF版本的下载和在线浏览(需要浏览器插件支持),同时还为读者提供标准的引用格式。在数字化平台建设开发时,要优先选择通用性强、成熟度高、安全性好的开发工具,使数字化平台达到便捷性、规范性、融通性的统一。《当代职业教育》期刊网站采用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站群系统设计制作完成。四川电大站群系统整体架构采用JAVA+MSSQL2012+APACHE+TOMCAT,双WEB主机镜像支持热切换,前端采用F5负载均衡器做内网反向代理映射,站群子网站采用动态发布+静态生成模式。期刊数字化投稿系统整体架构采用.NET(C#)+SQL2000+IIS,WEB与数据库部署在同一台服务器。期刊数字化投稿系统所用服务器部署在四川电大中心机房,和校内其他应用系统一样,采用F5负载均衡器做内网反向代理映射,降低直接放置在公网的风险。期刊网站和期刊数字化投稿系统所在服务器的最上层网关由四川电大的硬件防火墙和F5负载均衡器组成,后续还将投入堡垒机和数据审计系统,共同组成所有应用系统的第一层保护。两个应用系统所在的操作系统中,开启高级防火墙,设置特定的出入站规则。此外,还采用设置安全策略、安装相关的安防软件、设置高等级系统登录口令,限定数据库连接方式等手段,提升系统的安全机制[5]。
3编辑队伍数字素养的提升
全媒体时代,期刊编辑的知识结构需要更加丰富,除了提高传统的编辑业务能力和本学科领域知识,对每一位编辑而言,还迫切需要具备并提高与全媒体时代新要求所匹配的数字素养。首先,编辑的理念应随之改变,对全媒体时代的要求和新媒体的准确理解是重要的前提。我们当前所处的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应该走向个性化、定制化和精准化,传统的传播方式也需要由大众传播转变为提供更为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服务的分众传播[6]。以学术期刊为例,由于许多学科领域相同或交叉的期刊不断趋于同质化,读者只需要阅读少量的期刊便可以获得相关领域中的大部分知识。因此,读者往往愿意选择其中少部分的、质量较高、知识密集度大的学术期刊进行阅读。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的学术期刊必须去“争夺”用户,并且必须想方设法建立并维持自己的读者群体,才能长期地维持期刊的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期刊编辑尤其需要理解并树立互联网思维,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并按照互联网所体现的特征进行筛选、编辑和推广期刊的数字内容。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对期刊的数字内容进行通盘的整理,比如对某一研究主题进行融合贯通和深度挖掘,实现内容资源的“迭代更新”,还需要对期刊的数字化呈现方式进行设计,如对信息的推送时间节点和频次进行综合考量。其次,编辑应进一步拓展新媒体素养和技能,以满足媒体融合对编辑工作的要求[7]。这其中就包括使用新媒体工具对资源进行过滤再加工等核心素养和能力。除了常见的使用互动交流平台与专家、作者和读者进行沟通,使用超链接扩展期刊数字资源的内容,使用音视频改进期刊数字资源的呈现形式和效果,还包括互联网营销技能、使用RSS和信息推送工具加强信息发布等。《当代职业教育》编辑部在运营期刊数字化平台时,一方面加强编辑队伍对数字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过共同学习、定期交流不断提升每个编辑的数字素养;另一方面根据编辑的个人兴趣和特长,有针对性地发展每位编辑的自身优势,有的编辑专注提高自己在图形图像处理设计方面的特长,有的编辑重点加强对数字化运营的学习,有的编辑侧重作者读者网络群的维护和交流,培养用户黏性。这样,编辑队伍既做到共同进步,又各有一技之长,对于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是有益的。
4结语
学术期刊通过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与不断完善,秉持用户思维,在出版效率、周期、服务等方面积极改进,注意技术与需求的结合,并不断提高编辑队伍的数字素养,加快构建形成网上网下一体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才能更好地承担起“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的时代责任与担当作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4-8.
[2]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EB/OL].[2020-06-30].
[3]罗雯瑶.用户至上:互联网思维下学术期刊的媒体转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7):751-755.
[4]王佳,杨琦,赵文义.整合营销4C理论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的运用[J].编辑之友,2012(4):40-42.
[5]乔兴媚,林亮亮,王炜,等.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当代职业教育》为例[C]//第十七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期刊合作中心,2019:118-123.
[6]乔兴媚,王炜.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建设[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5(2):82-86.
[7]吕莉.媒体融合时代,编辑人才的培养与考核机制创新[J].出版广角,2013(3):46-50.
作者:乔兴媚 黎恩 林亮亮
推荐阅读:智能媒体语境下城市形象的影像传播策略探析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媒体融合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建设问题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wcb/53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