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的新疆形象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新闻传播发布时间:2020-01-09浏览:

  摘要:新疆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媒体中的新疆形象对国家形象的构建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2012-2016年《纽约时报》的涉疆报道为语料,从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议题、报道倾向性等方面分析报道特点,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对新疆存在较深的偏见,以批判者自居,呈现了一个负面的新疆形象:采取压制政策的政府,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频发的因“民族矛盾”、政府“压制”政策而导致的“反抗”行为(暴恐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受众。基于此,新疆形象的外宣工作亟待加强。

记录媒体技术

  关键词:涉疆报道;新闻语篇;言语转述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独特,同时汇聚了民族、宗教、人权等一系列敏感问题,一直备受西方媒体的关注。尤其是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新疆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遭到了重创,西方媒体对新疆的关注度又到了新阶段。

  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问题是西方媒体勾画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切入点,不可否认,新疆形象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纽约时报》是美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是美国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的必读报纸,也是美国国务院、国会等重要机构制定普遍性参考框架的重要依据,以《纽约时报》为研究语料来源能够保证研究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美国媒体及其受众的认知状况,分析价值较高。

  本研究积极探索《纽约时报》中的新疆形象,能够为新疆突发事件的舆情预警提供参考,有助于丰富中国国家形象,增强中国构建自身国际形象的主动性。

  一、报道数量分析

  在ProQuest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纽约时报》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新疆”,设定时间段为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共得到报道494篇,经审读,剔除非新疆主题的文章,实际以新疆为主题的报道数量为231篇,共计170926字。5年的报道数量及规模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2年《纽约时报》对新疆的关注度最低,以新疆为主题的报道数量只有10篇,2013年增加到34篇,2014年达到顶峰131篇,占报道总数的57%,之后又逐年回落,2015年下降到39篇,2016年为17篇。2014年涉疆报道达到高峰主要是因为这一年暴力恐怖事件数量多、伤亡人数多、影响恶劣,这一年的涉疆报道主要围绕以下主题展开:托合提因分裂国家被捕、新疆阿克苏袭警案、昆明火车站持刀杀人严重暴力恐怖案、乌鲁木齐火车站暴恐袭击案、公园北街严重暴力暴恐案、喀什清真寺大毛拉遇害、天安门金水桥暴恐袭击案等,另外,新疆的维稳政策、措施、行动也都是报道的焦点。

  报道数量随着重大事件发生的数量增加而增多,这一点符合新闻选择和新闻价值规律。另外,从2012年到2016年,《纽约时报》每年对新疆的报道都在10篇以上,平均每年46篇,这体现了该报纸对新疆持续的关注。

  二、报道体裁分析

  如表2所示,《纽约时报》涉疆报道体裁较多元化,主要有通讯、消息、特写专访、纪录等,社论等因数量极少归到“其它”类别中。从分析来看,通讯类的涉疆报道最多,有163篇,占比70.6%,接下来是消息,有39篇,占比16.9%,特写专访、纪录、其它等均不足10%。

  在新闻报道中,消息的语言最简练、明了,它包括新闻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客观性应当最强;通讯是在消息的基础上增加了背景介绍及细节描写,在风格上更生动,也有助于读者对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主观性较消息强。

  从表2中发现,在163篇通讯类的报道中,负面报道高达151篇,占比92.6%,无明显倾向性的报道为12篇,占比7.4%,这符合通讯类报道的特征;在39篇消息类的报道中,无明显倾向性的报道为12篇,占比30.8%,负面报道为27篇,占比69.2%,虽然无明显倾向性的消息类的报道占比较通讯高,但负面报道的消息比例实际上违反了消息类报道的原则和特征。由此可见,《纽约时报》对新疆有较深的偏见,在客观性上并不令人信服。

  三、报道议题分布

  本研究根据目标语料,参考了刘继南、何辉(2006)等对议题的分类,將具体议题分为:经济、外交、政治、人权、文化、社会法律等。其中,“外交”指的是中国政府因新疆问题跟它国进行的外交互动,如2015年外交部就非法出境泰国的维吾尔族偷渡者与泰国政府交涉等;“政治”主要涵盖政局、暴恐事件、民族问题、政府对不同政见者的态度等;“人权”主要包括宗教权利、新闻及言论自由、犯人权利等;“文化”指的是新疆的古迹、人文历史、艺术等;“社会法律”包括新疆的社会生活、政府对不法分裂分子采取的法律手段等;“其它”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等。

  如表3,《纽约时报》对新疆政治类的议题关注最多,达到71篇,占比30.7%;其次是人权,61篇,占比26.4%;社会法律类的报道有30篇,占比13.0%;政府类的报道的有23篇,占比10.0%;文化类的报道有22篇,占比9.5%;外交类的报道有13篇,占比5.6%;经济类的报道有8篇,占比3.5%;其它报道有3篇,占比1.3%。

  报道主题就是议题的中心,方建移等(2017)认为,它反映了新闻生产者对新闻的选择和取舍,即哪些议题是他们希望受众关注的,而相对的其它议题则是他们所不希望被讨论或关注的。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纽约时报》最关注新疆的政治、人权议题,也最希望受众关注和讨论新疆的此类议题。政治类的议题主要关注点是暴恐案件、民族关系,如2014年频发的暴恐案件;人权类的议题主要关注新疆的分裂分子受到法律制裁,如伊力哈木背叛无期徒刑等。

  社会和法律议题也占有一定比例,主要关注点是和暴恐事件相关的施事者受到法律制裁等;政府议题的关注点也主要集中政府的反恐措施上;文化议题比例很小,主要关注点是新疆的历史遗迹、风俗和艺术,如坎儿井、南疆群众养鸽子的爱好、锡伯族的语言等。在主要议题中,对经济的关注度最低。由此可见,《纽约时报》最希望受众看到政治、人权上为负面形象的新疆,不希望受众了解新疆的经济、文化等议题。

  推荐阅读:《记录媒体技术》杂志的使命是站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前沿,及时报道记录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介绍记录媒体领域研究开发的最新成果和媒体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着力关注国内外媒体产业市场。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媒体中的新疆形象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wcb/50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