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新闻传播发布时间:2018-07-23浏览:次
摘 要:以新时期我国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为研究视角,将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交流途径与翻译策略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传统文化外宣翻译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产生原因,剖析建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与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探索新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的策略和路径,让优秀传统文化于世界文化之林绽放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关键词: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翻译研究
作为国家形象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推动国家软实力的“硬拳头”。随着我国文化繁荣进程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与经济增长不断结合。作为向世界展示民族形象,弘扬精神内涵的手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被赋予时代特殊性,其重要地位不可替代。由此可见,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外译研究,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实施方案提供了依据;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开展深入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立足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和价值观念,发展品牌文化产业,拓宽国际交流合作渠道,为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进程增加了实践应用。
1 文献综述
1.1 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
国内部分学者从传统文化自信、当代文化自信、文
化繁荣发展和文化认同四个方面对文化传承路径的选择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要将文化传承这一重大战略目标落到实处,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基础作用,明确文化自信的相应路径(彭劲松,2016;韩士梅,2017);在确定传统文化内涵和地位的基础上,面对文化现代化危机,以语境作为切入点,构建“古、今、中、外”四维度传承网络,夯实“意识形态协调发展、国民教育基础建设、科技手段载体传播”三立足传承基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 传 承 路 径 (杜 伟 泉、沈 媛 媛,2017;王 莹,
2017)。
1.2 外宣翻译主体与策略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外宣翻译的探索大多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强调翻译主体的主观意识,根据目标语读者的客观接受程度和文化理解差异,选择适当的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闫红,2015;肖维青、彭文青,2014)。通过生态翻译学理论分析翻译“三维”的适应与转换,提升译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文本英译的适应性(卢小军,2013;胡兴文,2014)。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外宣翻译路径的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坚定文化自信视角
作为国家形象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推动国家软实力的“硬拳头”。随着我国文化繁荣进程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与经济增长不断结合。作为向世界展示民族形象,弘扬精神内涵的手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被赋予时代特殊性,其重要地位不可替代。由此可见,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外译研究,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实施方案提供了依据;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开展深入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立足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和价值观念,发展品牌文化产业,拓宽国际交流合作渠道,为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进程增加了实践应用。
1 文献综述
1.1 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
国内部分学者从传统文化自信、当代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发展和文化认同四个方面对文化传承路径的选择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要将文化传承这一重大战略目标落到实处,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基础作用,明确文化自信的相应路径(彭劲松,2016;韩士梅,2017);在确定传统文化内涵和地位的基础上,面对文化现代化危机,以语境作为切入点,构建“古、今、中、外”四维度传承网络,夯实“意识形态协调发展、国民教育基础建设、科技手段载体传播”三立足传承基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 传 承 路 径 (杜 伟 泉、沈 媛 媛,2017;王 莹,2017)。
1.2 外宣翻译主体与策略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外宣翻译的探索大多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强调翻译主体的主观意识,根据目标语读者的客观接受程度和文化理解差异,选择适当的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闫红,2015;肖维青、彭文青,2014)。通过生态翻译学理论分析翻译“三维”的适应与转换,提升译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文本英译的适应性(卢小军,2013;胡兴文,2014)。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外
宣翻译路径的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坚定文化自信视角
和案例分析等调研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并未充分重视翻译在传统文化推广过程中的作用;二是高水平翻译人才队伍缺口较大,传统文化外宣翻译需求和翻译从业人员数量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三是传统文化外宣翻译未能充分重视跨文化意识的作用。译员仅局限于文本表达、词汇等浅表性语言知识点信息的互译,而忽视了思维习惯、价值内涵、文化意识,导致译文过于片面、词不达意,影响信息双效传递。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宣翻译的机遇和挑战
4.1 时代历史新机遇
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引用优秀传统文化典故,并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大中外人文交流,推进文化传播建设,提高国家软实力。“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传播搭建了桥梁,也为国际文化交流拓宽了渠道。
4.2 政策环境全支持
近几年来,随着大国外交的不断推进,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文化对外交流合作、助推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支持传统项目走出去等积极宣传推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导向性政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宣翻译提供了政策保障与发展环境。
4.3 价值观念受制约
一方面思想意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因素造成中西方文化观察视角、价值判断大相径庭;另一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经了不同时代,具有一定特殊性,造成其对外宣传和翻译过程中与目标语国家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辐射程度,影响了国家品牌的外宣翻译效果,制约了文化外交战略的海外传播速度。
4.4 母语表达负迁移
不同语言间转译往往会出现语义流失和损耗的现象,本族文学语言的表达常常难以完全植入到目标语言中去。部分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词汇,在翻译时很有可能面临没有对应目标语词汇的困境,或受到汉语表达影响未能准确对应目标语言,从而造成语义二次流失,难以实现翻译原则要求的“信、达、雅” 宗旨。由此导致传统文化对外传播面临巨大的语言考验,无法达到理想的预期目标。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的策略与路径
5.1 树立中华民族形象,加大海外宣传力度
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应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著作或非物质文化,对传统文化代表人物形象进行宣传和刻画,树立译者跨文化交际意识, 增加文化自信心,将本族文化和目标语言通话翻译与异化翻译相融合,制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象和故事为主线的动画、电影、电视,吸引国际社会更多年轻人的关注,翻译时挖掘汉语言背后的文化载体与意识形态,着力弥合与目标语言国家语言表达习惯、情感价值观念和逻辑思维模式之间的差异。内容上反映文化本质,符合目标语言使用的风俗习惯与喜好禁忌,准确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信息,提升其海外宣传和推广的力度。
5.2 打造国际传播平台,拓宽对外交流空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不仅要充分利用我国驻外使(领)馆、中资机构、孔子学院等“硬条件”,也要依托交流年、文化节、文艺展览、体育赛事等国际平台
“软环境”,对传统文化展示和宣传,亦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移动新媒体传播手段,对中医中药、中华美食、文物古迹、传统习俗等进行创作和推广。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外宣翻译在国际交流区域合作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宣传网站上设置传统文化英文模块,在介绍项目本身兼具阐述项目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发展历史,加大管理部门对传统文化外宣翻译质量的监督与评估,制定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评定体系和检验标准,从根本上解决误译问题。此外,着力加强在华外籍人士的文化交流,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力,培养一批外籍文化大使,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宣空间。
5.3 培养翻译人才队伍,提升专业团队素质
高等院校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责无旁贷,制定较为完善的翻译高级人才培养方案,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重视语言知识与翻译技能训练,拓宽翻译专业人才民族文化视野,开设民俗文化课堂,增加多语种教学和文化自信教育,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国历史和当代国情,从本地区传统文化对外宣传翻译的实际出发,探索具有区域特色高水平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多角度了解目标国家的民俗文化和大众心理,锻炼译者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能力。另外,优化对外宣传翻译从业人员结构,提升人才素质教育和操作水平,培养真正符合文化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解决翻译专业人才数量紧缺的问题。除此之外,通过政策吸引、提升待遇、解决户籍等方式进一步吸纳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员加入到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队伍中来,以期提升专业团队水平。
6 结 语
文化外宣翻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大力协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宣翻译的探索有待于进一步探讨,需要收集更多最新数据、建立制度规章, 不断实践检验。随着文化自信视角的不断提升和扩大,构建立体化、全方位、多渠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翻译体系,为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新情况、新问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彭劲松,孙浚铭.增强文化自信的思考[J].理论视野,2016,(09).
[2]韩士海.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4).
[3]张婷.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探析[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17,(5).
[4]王莹.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J].广东社会科学,2017,(5).
[5]杜伟泉,沈媛媛.习近平文化自信观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教育探索,2017,(4).
[6]闫红.革命文化视野中的河北“红色经典”[J].河北学刊,2015,
[7]肖维青,彭文青.语言杂合、文化译介与课程建设——— 全国首届影视翻译研究论坛综述[J].外国语,2014,(1).
[8]胡兴文.中国文化走出去——— 面向受众的翻译出版路径[J].中国出版,2014,(9).
[9]卢小军.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M].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2013.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wcb/44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