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新闻传播发布时间:2018-02-26浏览:次
下面是两篇新闻类国家级期刊投稿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新闻传播学考评机制与人才培养,考评机制是新闻传播科学的重要环节,论文探讨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考评机制研究。第二篇论文介绍了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原因与对策,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可信度。
《新闻传播学考评机制与人才培养》
【摘要】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科开始注重作为社会科学范畴内的学科教育改革与教学理念的转变,而作为教学过程重要环节之一的考评机制,势必要进行相应的转型与探索。随着实践教学课程比重的加大,现有的传统考评机制难以承载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以实践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新型考评机制亟待需要研究者予以总结与阐释。
【关键词】新闻传播;考评机制;创新;人才培养
对于诸多高校而言,新兴的新闻传播学科诸多专业大都设立于文学院,并依托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学科。这固然反映出两个学科之间的亲缘关系,但另一方面,这些新兴的专业不可避免地沿习了传统中文学科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然而,对于新闻传播学科而言,这势必会造成人才培养的瓶颈。
新闻传播学科属于社会科学,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按照教育部有关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精神,将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此外,2016年召开的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又再次强调实践教学在新闻传播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在今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课程设置方面,要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拓展与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逐步缩小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断层,进一步为国家与地区社会发展服务。与此相适应,作为新闻传播各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考评机制的改革与探索逐步突显出来。
一方面,作为中文学科的衍生学科,新闻传播学科需要克服传统学科的思维模式与评价体系,注重突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考核目标;另一方面,新闻传播学科各专业更需要探索出既适应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考评机制,同时也要兼顾二级学科中各个专业自身的特殊性与规律性。考评环节作为教育、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反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兴趣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教育研究者在理论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更好地指导教育与教学实践。
当前新闻传播学科各专业考评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考试内容较为僵化,考试题型缺乏创新。在期末考试中往往采用笔试形式与传统型题型,选择题、判断题、名字解释题、简答题占较大比重,侧重考察识记类知识,忽视了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
第二,考试形式方面,仍以单一的、封闭的闭卷式终结考试为主。尽管也注重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容易导致有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僵化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在成绩评价方式方面,仍然以试卷的标准化答案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自由空间的发挥,缺乏对学生个人见解的评价考量,从而影响了学生想象力,以及求异思维的培养。为更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新闻传播学科各专业在考评机制方面可以做出如下探索:
第一,创新型考试题型的建设与探索。以《视听语言》《电视摄像》课程为例,在讲述景别、镜头运动等元素时,概念繁多且琐碎,传统考试题型往往采用选择题、判断题、名字解释题、简答题等,但这种考评形式往往仅让学生记住了概念,却依然不会运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视频题,即给出一段影视视频,让学生在观看后完成相应的分镜头脚本。此时,学生对景别、镜头的运动等知识的理解不再停留于书本的概念,而是在融合概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际运用,实现了以实践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的考试题型探索。
第二,“以教促学,以学促赛”的一体式考评模式探索。新闻传播学科诸如广告学、广播电视学、新闻学等专业都对应着全国各级各类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旨归的大型赛事,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以及各类微视频、微电影等比赛。将课堂理论教学与此类科创比赛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将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该项考评模式的探索中,可以将比赛成绩与平时成绩或期末总评成绩相关联,作为学习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第三,注重业界导师考评的量化操作。随着实践教学内容的强化与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功能日益突显出来,因此,作为双导师制的校外指导教师的考评内容与成绩应当受到重视。例如学生历次实践参与情况记录表、学生《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等可以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此外可以利用“他评鉴定”,即由业界资深导师团队对学生的实习作品于综合表现作出鉴定。在以上基础上合理分配给各项成绩所占权重,如实习作品占60%,校外指导教师占20%,业界其他专家占20%,以此作为最终的实习成绩。第四,强化阶段性考评。
新闻传播学科各专业的知识学习,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考评的重心应当从期末终评合理分配至阶段性考评中。一方面,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使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对学生的最终评价能够客观、合理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状态,并以此修正教学过程中的偏差,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鲁毅.新发现的叶圣陶早期文言小说《陈生》[J].新文学史料,2017(1).
[2]王小芬.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J].新闻传播,2014(8).
作者:鲁毅 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原因与对策》
摘要: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作为新闻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作为社会道德中的重要一环,既关系到新闻从业人员的个人尊严与职业操守,还关系到整个新闻行业的名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如此,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现象却时有发生,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可信度。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并着重分析了其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原因;对策
一、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2009年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主要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发扬优良作风、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内容。[2]近年来,我国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虚假新闻泛滥、新闻媚俗滋长、有偿新闻充斥、新闻炒作蔓延、法律意识淡薄等方面。
二、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外部诱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一大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一是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媒体市场化,新闻媒体出于对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容易做出背离职业道德的事;二是存在政治权势与媒体行业的“官媒勾结”,为官发声,却缺少为民服务,导致报道偏离原始轨道;三是受众观念趋于多元化,有些媒体一味地迎合这种多元化,而缺少对新闻价值的审视,做出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
2.监督力量的薄弱。
我国对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行为的监管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新闻法》立法滞后。我国虽然法律体系完善,但新闻立法仍然缺失,这就容易导致有些新闻从业人员顶着“无冕之王”的称号滥用职权。其次是新闻自律的无力。新闻自律是通过自律信条和自律组织对新闻工作者进行非强制性约束,但单纯依靠内心遵从的信条来进行约束和管理,往往因为没有强制力而滞后。最后是受众监督的缺位,主要体现在受众监督意识淡薄与监督机制缺乏。
(二)内部根源
1.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素养欠缺。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素养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缺乏政治素养,反映在作品中就会传播不利于国家的信息,破坏社会稳定;二是缺乏文化素养,会影响新闻从业人员工作水平,很容易导致庸俗新闻和虚假新闻的产生;三是缺乏心理素养,很容易影响新闻从业人员采访的质量和进度;四是缺乏道德素养,导致新闻从业人员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方面存在不足;五是缺乏业务实践能力,沾染了坐在办公室就能写出新闻稿的陋习。
2.新闻媒介内部的机制不合理。新闻媒介内部机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行业内岗位混乱,比如不少单位就存在编辑部和经营部权责混同的现象,致使新闻从业人员权责不明;二是进入媒体行业的门槛太低,导致新闻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三是岗位教育滞后,新闻从业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缺乏正规、系统的专业学习,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更是缺失;四是缺乏正规的考核制度,对新闻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缺乏约束力,容易让从业人员停止进步。
三、应对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新闻传播外部环境
首先,在经济方面,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媒体经济的发展,当媒体经济发展到足够高的水平,媒体“权力寻租”行为便黯然失色,道德缺失现象就会因此减少。其次,在政治方面,政府需要建立民主、公正和公平的政治环境,减少诱发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政治因素。最后,在文化方面,媒体机构本是传播大众文化的一个载体,传播健康的大众文化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同时,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庸俗的信息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二)建立完善的新闻监督机制
首先,应该尽快出台《新闻法》。法律的监督和约束最具威慑力,尽快出台《新闻法》,才能严惩新闻从业人员道德缺失的行为。其次,完善媒体自律机制。媒体自律是从业人员发自内心在道德上进行的自我约束行为,可以从深化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完善自律公约、建立自律组织来完善。最后,加强受众监督。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营造宽松的舆论监督环境和建立有效的受众监督机制来不断地鼓励人们加入新闻行业中。
(三)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素养
一是要提升政治素养,加强政治思想理论的学习,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新闻的“三贴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二是要提升文化素养,成为新闻工作的“专才”和学识渊博的“杂家”;三是要提升心理素养,新闻从业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性格、不辞辛苦勇于奉献的精神和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等;四是要提升道德素养,新闻从业人员要通过道德教育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五是要提升业务实践能力,包括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采编能力、新闻策划制作能力等。
(四)加强新闻机构体制的建设
一是划清部门职责界限,实行“两个分开”,即新闻报道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分开、新闻采编队伍与经营管理队伍分开,让各个部门权责分明;二是严格把控从业人员准入原则,提高准入门槛,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将职业道德贯穿到新闻事业的始终,实行入职与在职教育两手抓;四是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并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考核,优胜劣汰,使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完善。
四、结语
新闻媒体有党和人民的“喉舌”之称,对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公众生活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新闻从业人员作为开展媒体工作的主体,在舆论引导、信息传递和教育民众等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因此,解决现阶段我国新闻从业人员道德缺失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这对于规避缺失现象的发生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哈艳秋,齐亚宁.新媒体背景下新闻职业道德建设[J].新闻爱好者,2014(8):11.
[2]严虹霞.新闻职业道德现状分析及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5:13-14.
作者:卢佩华 陈琪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推荐阅读:《新闻实践》(现:传媒评论)创刊于1986年,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浙江传媒研究院主办。主要栏目:速览、封面、人物、数据、实践、访谈、报纸、融合、案例、电视、探索、培训、分析师、专栏、消息、影像志。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新闻类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范文(两篇)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wcb/43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