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音乐的结构和特征分析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新闻传播发布时间:2017-12-02浏览:

  这篇新闻职称论文范文发表了电视新闻艺术中音乐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却至关重要,论文探讨了电视新闻中的标版与正文音乐,标注了电视节目的开端和结尾,也包括了中间的过渡阶段。论文探讨了电视新闻中的无声源主观与有声源客观,并分析了电视新闻音乐的特征。

国外核新闻

  关键词:新闻职称论文范文,电视新闻,音乐

  栏目电视新闻音乐的应用

  1.电视新闻中的标版与正文音乐

  电视新闻的音乐从外在的角度来说,主要可以从表现形式与作用来分析。这就将电视新闻音乐分为了标版、正文这两个不同的项目。事实上,标版就是新闻节目中所出现的具有标识性的音乐,而正文则是指在新闻栏目中出现的音乐。通过这个角度来看,音乐的外在功能主要体现在对节目的外部构造上。标版音乐体现了电视音乐节目的标示性构造,不同的艺术风格、表演形式凸显出不同栏目的特色,标注了电视节目的开端和结尾,也包括了中间的过渡阶段。

  例如中央电视台所播放的《新闻联播》节目就是由典型的三部分音乐进行划分。开篇音乐利用管弦乐弹奏出强有力的感觉,向人们告知一天的新闻即将播放,而后面的音乐又变为了相对广阔、舒缓且庄重的音乐,表现了新闻的庄严与大气。所以,新闻联播的首段标板音乐体现的就是宏伟的风格,以此来强调与其他栏目不同的节目特色。与此同时,新闻叙述拉开了帷幕。在这个栏目中,所有的新闻中间都需要一定的音乐来过渡,基本上都是影像画面以及板块之间的转化来区分界限,它的片花音乐大多都是零碎的音乐,色彩基本适中,有着简单明了的特色,起到了节目转换的作用。结尾的音乐用柔和、轻快地语调与观众告别,有种依依不舍,意味绵长的感觉,这也是每天节目固定的结束标志。

  2.电视新闻中的无声源主观与有声源客观

  从音乐的内容与具体的功能来划分,可以将电视新闻音乐划分为无声源主观与有生源客观这三种音乐。第一种音乐强调的是新闻栏目最后制作的配乐,而第二种则强调的是新闻对记叙客体所发出的音乐。第一种渲染展现了新闻主体对事物的批判,有着一定的主观情感倾向,而第二种则是保持着记录事物的客观性,因为其本身就是被当做客体而呈现的。从“内窥”视角来区分这两种音乐,其功能体现在表达情感。电视新闻音乐的表达情感功能基本上体现在对情感的抒发以及对内心的描绘这两个方面。所谓对情感的抒发就是从主观角度抒发主观情感,而对内心的秒回,则是从客体的角度去描写个人情感与心理活动。电视新闻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主流就是无声源主观音乐,它在新闻栏目中主要体现的是“抒发情感”的功能。

  电视纪录片里所出现抒发情感内容也很多,抒发情感的音乐可以把超乎想象的缅怀以及伤感的情绪烘托到顶点。无声源主观音乐不仅承担着描绘内心的作用,同时也十分擅长将角色的内心世界表现得生动、鲜明。例如央视的《天网》节目,其中有一期叫做《巡逻一日》,这个片子中就一直在播放具有鲜明特色的主题性音乐,该音乐的速度较快,基本上都是由不固定的音组成的,音乐的旋律较强,且展示出的节奏容易让人产生焦躁的情绪,十分有利地烘托了巡逻队看到血迹、寻找嫌疑犯的建行氛围。有声源客观音乐它的特点在于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真实性,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但是因为音乐自身所具备的属性,所以它也难逃抒情的功能。

  尽管是有声源的客观音乐,但它并不是单纯地只表现客体的声音,它还能够描绘心理、抒发人的情感。很多电视节目中采用的即兴配乐就有效地印证了这一点。例如湖南电视台的《天天向上》节目,主持人和现场嘉宾一旦有了很强的思想共鸣以及现场争论,一些生动、特别的事例被倒出以后,现场表演的乐队就会采用恰当的音乐对其进行配合,以烘托主持人的讲述以及整个节目的效果。再例如央视的《艺术人生》节目,就将配乐的重点放在了探求人们的心理活动上,通过透视嘉宾和观众的内心世界,然后配上恰当的音乐,达到抒情效果的生活。例如一些被访谈的嘉宾,当被问及某个问题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电视镜头就会开始给嘉宾特写,然后乐队就马上配合表演出一段不和谐的音乐,契合嘉宾矛盾的内心。这样的现场目标音乐,并不是代表新闻记叙的主体情感走向,而是注重对人物的内心描绘,因为它对于情感表达有着强烈的直接性,所以能够起到引发观众共鸣的效果。

  电视新闻音乐的特征分析

  电视艺术的传播方式是主动、自发的,电视艺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具有专业性的动态影像特征,也需要广大受众接受。电视艺术的接受范围并没有特别的明确限制,在欣赏层面上也没有明确的环境要求,时间、观众群等等都不做明确的要求。电视节目有着收视简单的特点,在这方面它所获得的受众缘要远远超过电影,同时,也超越了其他的艺术种类。基于这个特点,我们要重新审视电视新闻制作的标准。电视新闻具有多层次、多结构系统内涵,音乐在其中处于配角的地位,这就意味它不能够喧宾夺主。电视音乐的呈现形态大体上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简约。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就需要具备碎片化、简单化、低比例这三个特征。

  例如央视的《东方时空》其中的专题片大多都具有强烈的情绪特征,但即便如此,人们也都是使用碎片化的音乐章节来进行配乐。这种注重煽情的专题片尚且如此,那么消息类的新闻节目当然也更是将碎片进行到底了。例如《新闻节目》当中,从来都不使用完整的配乐,只会在新闻背景的连接时不断重复相同的音乐。在节目《焦点访谈》中,这种现场的小乐队即兴配乐也是忽起忽落。

  曾经有一部分的新闻专题片有属于自己完整的主题歌,但事实上这是很不恰当的,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也是因为受到了影视剧的影响,这样的表现形式从本质来看和电视新闻节目时冲突,新闻的客观性在此就受到了挑战。所谓简单化,就是电视新闻的音乐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来看都是以简单、单纯的音乐形式呈现,内容越是复杂和厚重,它所代表的内容就越是不明确。在新闻节目中,无论是叙事还是配乐,都要力求真实、力求简洁明快。简单的音乐从其本质上来看,虽不能明确地代表某种情绪和含义,但是因为其质量轻薄,又不会有太多的抢戏之嫌。反而容易与大量的新闻画面所融合,服务于新闻的传递过程。所以,各式各样的新闻都应该采用这种简洁且单纯的音乐,无论是原创性质的作品还是记性的演奏,都应该依照这样的原则,选择出与节目性格相符合的节目。

  低比例性就是只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音乐占整个节目时长的比例应该在一个低数值上。总的来说,不宜过多,力求精简,如果太多就会挫伤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为其蒙上了过多的艺术色彩。电影和电视中的音乐又被称为视听艺术。影视音乐的创作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兴起,不仅在电影电视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在作为独立欣赏的内容时也能够带给人们诸多的心灵震撼。国内的音乐专家曾统计过,在过去,中国影视剧的音乐时长比例已经高达40%,这已经是用量偏高的一种体现。国外的一些导演在研究了卖座的电影之后,认为电影追求完美,只需要融入“百分之八”的音乐即可。

  结语

  电视新闻音乐既受到音乐素材的内容、形式、音调、旋律、节奏等方面的限制,也受到电视新闻内容、表现形式以及报道程序的影响。在制作电视新闻音乐的同时,我们既不能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避而不谈,也不能完全地忽视音乐的艺术规律,要做到音乐与画面的有效融合,发挥出音乐语言在新闻节目中最佳的表现力。使得电视的新闻传播可以真正地成为声画融合的典范,提升其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李赢:《音乐在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中的“点睛”妙用——以〈第一时间〉为例分析》,《电影文学》2007年第18期。

  ②郑文华:《后期制作如何发掘电视新闻视听双通道优势》,《视听界》2002年第4期。

  ③黄颖:《锦上添花的艺术形式——浅谈电视节目中的音乐表达》,《中国广播》2010年第7期。

  ④刘万生:《弦外之音——论非具体性语言在电视新闻类节目中的运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第11期。

  作者:张时俊

  推荐阅读:《国外核新闻》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电视新闻音乐的结构和特征分析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wcb/43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