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职称论文发表范文(两篇)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新闻传播发布时间:2017-11-30浏览:

  下面是两篇广播电视职称论文投稿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广播电视节目资料保护与开发,分析了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节目资料存储现状、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第二篇论文介绍了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技巧,主要围绕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技巧和原则进行探讨。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广播电视节目资料保护与开发》

  【摘要】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库存资料丰富多样,记录了历史,体现了区情。进入信息内容丰富的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在深度推进节目与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全面融合的同时,亟待做好海量资料的保存与开发。本文分析了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节目资料存储现状、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节目资料;开发再利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38次)指出,我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居全球第一,拥有数据资源丰富。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数字技术与不同媒体融合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融合成果。借大数据提升服务能力已是大势所趋,正面这一趋势,广播电视在深度推进节目与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全面融合的同时,同步开启海量资料的再利用。

  一、现状:节目资料存储丰富厚重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建台四十余载,积累了大量节目带、素材带,库存资料可谓新旧兼具、丰富多样。目前保有的海量节目资料涉及新闻、专题、文艺、戏曲、评书、电视剧等多种题材主题,如自办的蒙汉语综艺晚会;《内蒙古新闻》《蔚蓝的故乡》《我的伊克赛》等自办栏目;《马兰花开》等引进的节目;《索艺乐》《乌力格尔》等蒙古语自办栏目;蒙古语频道译制的节目及电视剧等。其中,蒙古语电视节目具有浓重的异域风情、鲜明的地区特色,是我区独有的少数民族宣传窗口,也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纽带。这些节目记录了广播电视人的智慧,体现了内蒙古历史变迁、人民生活变化、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点点滴滴。

  二、问题:介质现状制约资料保护

  介质承载厚重宽泛。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以传统磁带作为存储介质保存音像资料已二十余载,目前仍有大量节目以磁带介质进行记录。虽然随着节目资料生产日益丰富,磁带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磁带也已出现磁粉严重脱落、信号衰减、老旧节目带无法修复还原以及对应机器越来越少、有内容没机器、新增速度不断上升、存贮空间越来越紧张等问题。

  磁带是承载节目的主要介质,磁带上记载的都是不可再生的重要历史资料,越来越高的开发价值逐年显现出来,管理的科学有效性更是日渐重要。充分利用存储技术,不仅可以明显降低或减少节目拍摄开支,还可以充足电视节目内容。运用数字化存储系统,把视音频节目以数字化或数据形式留置存储体中,使编辑记者可以立时采用节目资料便于节目制作。对这些历史性资料的抢救性保护势在必行。

  三、对策:将已有资料进行开发再利用

  对已保存资料进行开发再利用是大势之趋。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现已建设磁带库资料抢救系统即资料存储型媒资系统,对媒体数据施行收集、整理、存储、检索、再利用等科学化管理,既实现了海量资料的存储后备,也满足了开发利用之需。

  (一)保护性开发

  媒资系统运行后,对已有资源进行了数据化编目,重点收录了涉及本地区或自办或引进的节目,完整上载了反映本地区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城市变迁、文化渊源、人文典故等重要资料及本台航拍素材。《内蒙古新闻》《新闻天天看》《都市全接触》等新闻类节目,《我的伊克赛》《西口风》《流光艺彩》等综艺节目,《蔚蓝的故乡》《点经内蒙古》《塔米尔》等专题类节目,《贝勒庙枪声》《风雪巴林道》《遥远的特尔戈勒》等蒙汉语自办电视剧,《悲情布鲁克》《那女人》等蒙语译制电影、电视剧,还有评书、戏曲等节目,都可以查询了解。这些资料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很好的学习借鉴作用,具有深刻重大的教育、启迪、鼓励作用,因生动具体的史实而具有了增值功能,能够极好地为广播电视宣传事业服务,需要保护性开发。

  (二)数据再利用

  大数据时代,标志着从内容稀缺时代转变为信息过载时代,信息内容更加丰富。随着博客、微博、微信等很多自媒体平台出现,大量高质自媒体内容层出不穷,新闻和内容的稀缺性进一步被稀释,其价值被降低。同时,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多、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因而在节目的策划编辑中,需要更加注重内容的厚度制作。

  使用历史性资料,可以呈现真实交流,可以将不同年龄段的听众观众无缝连接起来,通过原生态采访、录音、影像、现场,将毫不相干的声音或画面元素巧妙串联,更加圆润地传递主题;思想的回忆、情感的酿造将震撼灵魂、击穿人心,通过寻找和回忆,勾起情怀和情意,有温度的广播电视节目也将随之融汇出炉。习近平同志“2•19”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要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要注重内容生产的创新,打造精品内容,生产适合不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新闻产品。融合发展时代的内容生产,既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大数据时代也是媒体进入全媒体、融媒体发展的阶段,将现有资料充分利用、有效使用、综合采用,能够在无形中扩充内容,使节目变得饱满立体、声形兼备,真实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全貌,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观点,更可以提高用户黏度,增强竞争力、影响力。

  (三)全方位融合

  互联网海量空间把以往不可能获得版面的生活服务类信息传递给用户,这些资讯比新闻的用户黏度更高。原汁原味的既有资料,是时代珍贵的价值记录,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发展的佐证,是各行各业开创新天地的参考,媒体生产的原创内容,具有相对足够的吸引力。有份量的节目必然尊重事实,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为受众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内容,描绘出有立体感、真实感的人物,调动起观众听众的收看收听欲望,悄然提高媒体竞争力。原创内容和历史数据数字化构成媒体数据资产的核心部分,为进一步的转化利用打好基础。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将实现一体化发展,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融合;大数据背景下,整合有效资源,增强创新模式;经过策划与创作,围绕听众观众要求设计生产节目内容;让受众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述说自己的看法;节目内容扎实丰富,第一手音响音像资料,将使最终的作品更具说服力,通过创新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享受。大数据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了世界,在服务“用户”的时代,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妙用数据辅助报道,有利于服务社会民生,更好地发挥出喉舌作用。

  作者:翟利华 高晔 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技巧》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体传播方式竞相涌现,广播电视作为一种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媒体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成功抓住受众关注点。新闻稿件写作是广播电视工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新闻的阅读效果和价值。因此,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在保证不扭曲新闻信息的前提下,需要遵循一定的写作原则来吸引受众。

  关键词:新闻;写作技巧;广播电视;原则

  新闻工作重在采访,但也不可忽略后期文字资料的整理和稿件编辑,将真实的新闻信息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展示在受众眼前。写作的目的是将采访资料中的核心要素提取出来,用吸引受众眼球的方式进行写作,但在实际新闻工作中,很多记者只注重提高采访方面的技巧,忽略了新闻撰稿能力,以至于无法将事件完整呈现在受众眼前,或者是写作内容平淡无奇,无法吸引受众兴趣。

  1广播电视写作概述及其写作原则

  1.1概述

  新闻写作就是用文字的方式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整个新闻事件的过程、特点以及真实性。新闻写作的第一特点就是短小精悍,用简洁精彩的文字突出整个新闻的核心要素。并且新闻的拟题,不仅要突显主题,还要吸人眼球。新闻的时效性决定了重复播放的无意义,因此,一旦开始广播电视的播放,就要保证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受众视线,突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一味地套用和模仿;突出事件主体,呈现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感,用文字的方式重现现场,引起广大受众的共鸣。

  1.2写作原则

  广播电视新闻稿件的写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遵循新闻类稿件的写作要求。与其他新闻采访类稿件相似,在进行广播电视新闻稿件写作时,不论采访资料最后用于什么类型的新闻报道,都需要遵循新闻稿件写作的基本要求,即稿件的专业性、规范性。从写作到审查,从用词到内容都有严格规范,体现出新闻工作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最终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二是内容精简明了,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由于广播电视报道不会重复,在报道时间内,受众听觉、视觉以及记忆力等会受到限制,因此,信息接收量有限。在广播电视新闻稿件撰写过程中,其内容必须精简明了,同时保证信息准确传递。整个新闻稿件的篇幅不宜过长,注重核心要素表达,信息有效传递,受众接收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才能体现出新闻稿件的写作意义。三是,内容平实,易于理解,简单朴实,但符合电视播放画面的新闻稿件,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平实表述既是新闻写作的核心特点,又是广播电视新闻稿件写作的重要要求。

  2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要点

  新闻写作的语旨意识和普通稿件写作不同,前者的要求更加严格,需要更多写作技巧来突出写作重点,以下是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的一些技巧。

  2.1合理处理采访素材,精炼新闻导语

  拿到一篇新闻稿件,首先要看的就是导语,因为导语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体现,突出了整篇文章的主题。记者必须仔细阅读采访素材,提炼重要信息,然后用客观、真实的文字进行描述,精炼文字,然后用最简练的语言写出极具吸引力的新闻信息。与报纸新闻中的导语不同,报纸新闻的导语是一条新闻的重要内容,而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内容是一条信息。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导语包括:人物、地点、场所、时间、事件起因经过,简单来说就是:某人某时在某地发生了什么事情。若人物不是主要关注对象,可以将人物省略。但地点是不可省略的,是证明新闻事件真实性的重要依据,能够让受众清楚事件发生的位置,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必须要具体、清晰地交待事发地点。导语必须短小精悍,语句通顺且浅显易懂,避免句子冗长。写作时,结合采访事件的实际情况和受众群众以及当前社会因素,记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充分挖掘事件背后蕴含的、能够引人共鸣的信息,避免导语过于普通、枯燥。此外,必须选好写作角度,不能千篇一律,根据新闻事件的类型和性质,既可以进行顺序叙述,清楚交待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可以直接开门见山地先描述事件的高潮部分,引人入胜,然后逐渐交待起因等。

  2.2适当运用广播语言

  在进行新闻写作时,不仅要做到语言真实可信,易于理解,还应适当穿插广播电视专业用语,以体现出整个稿件的专业性。尤其要注意的是,必须保证广播电视进行报道时,文字、镜头画面以及播放声音能够正确匹配。例如,有的广播电视,画面播放的是蔬菜、水果,但播音内容和文字却是交通运输,这就是非常低级的错误。还有一些新闻文字枯燥无味,甚至语句不同,影响受众的观看效果。

  此外,就是在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在采访时,必须对采访对象的基本信息有一个大概了解,包括姓名、职业等,但不能只是单纯地叙述事件经过,而必须通过采访挖掘新闻事件背后蕴含的信息,将整个新闻信息完整地呈现在受众眼前。摄像机拍摄到的画面是有限的,而且很多新闻事件背后蕴含的信息是无法拍摄到的,这时就需要用文字来描述,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作用,拓宽新闻报道画面,将画面无法表达的信息用文字方式展现出来。

  2.3保证逻辑合理性

  首先是保证稿件的逻辑性,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优美通顺的语句,搭配清晰的现场拍摄画面,会给受众带来听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增加受众对新闻的印象。因此,需要记者根据采访获得的资料,转换成能搭配现有画面的文字。保证新闻播放时,在新闻画面和内容切换上能够保证人物、时间、地点一致,提高新闻内容和画面间的逻辑顺序安排,文字和画面的搭配给受众一种自然舒适的感觉。

  新闻写作除要求记者具备扎实的写作能力外,还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严密的思维逻辑能力,以保证新闻稿件的逻辑性。此外,还需要幕后制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实现画面间自然流畅地切换,以及画面和文字的合理搭配。视觉逻辑的合理安排与广播电视采访写作不同,通常来说,文字稿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视觉逻辑的影响,广播新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逻辑顺序,而电视新闻则不能更改,例如,白天的新闻报道不能搭配夜晚的任务采访画面。同样在电视新闻中不能随意切换时间和地点,这就给新闻写作记者的写作功底、想象力和观察力带来了挑战,这时记者需要根据电视画面,快速地给出恰当的文字描述,通过字幕或者播报的方式传递,不能留下长时间的空白。记者在现场拍摄时,需要注意逻辑顺序,并依次撰写相应文字稿。

  2.4充分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

  广播电视新闻的目的是将周围发生的生活、社会事件真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但在新闻撰稿过程中,很多记者都是急于求成,应付差事程序化、格式化地处理采访素材,导致新闻稿件没有一点特色,无法吸引受众眼球。例如,在进行简单的会议记录时,大部分记者都是从会议地点、时间、与会人员、内容等方面展开写作,最后进行报道,并没有对整个会议举行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而往往这些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是最有价值的。例如《新闻周刊》这一新闻栏目,就是深入剖析每一件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并分析其原因,让观众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同时还主动关注并监督政府的工作。电视新闻仅靠图像和声音是不能对整个新闻事件进行综合的评论和分析,观众对其印象也不会太深刻,此时若配上合适的新闻文稿,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作用和评论作用,可以拓展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3结语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会包含多种多样的新闻信息,总有一些会引起受众的强烈共鸣,这些信息的传递媒介除图片、视频外就是文字。采访是获得新闻素材最直接、最基本的手段,而写作就是将这些素材进行整理、加工,二者直接决定了新闻报道的价值和质量。因此,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不仅需要具备捕捉信息的敏锐洞察力,还需要过硬的文字功底,才能将画面不能表达的东西,用生动形象地文字表述出来。

  参考文献:

  [1]张玉萍.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技巧探究[J].科技传播,2016(7):4,12.

  [2]陈纪红.浅析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技巧及语旨意识[J].北极光,2016(4):195.

  [3]林玉麒.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技巧分析以及语旨意识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13):151.

  [4]哈斯格日乐.浅谈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技巧[J].中国西部,2017(1):66-67.

  [5]欧阳丽虹.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技巧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22):130.

  [6]贾淑娟,李新宇.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技巧及其语旨意识刍议[J].新媒体研究,2016(6):91-92.

  [7]林玉麒.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写作方法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6(12):59.

  作者:詹捷 单位:北京市房山区广播电视中心

  推荐阅读:《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6年,由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主办。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广播电视职称论文发表范文(两篇)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wcb/43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