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新闻传播发布时间:2015-04-02浏览:次
摘要:电影产业是指以电影制作为核心通过电影的生产、发行和放映以及电影音像产品,电影衍生品,电影院和放映场所的建设等相关产业经济形态的统称。电影是个产业,那就需要把它当作产业来办,还原其本性,多一点商品性,少一点特殊性。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电影企业就是企业,电影产品就是商品,而不能总在是不是“纯企业”、是不是“纯商品”上犹豫不决、争论不休。政治家可以把电影当作“工具”,艺术家可以把电影当作“艺术”,但在具体的管理和经营中,我们必须遵循世界通行的电影产业运作规律:“电影是一种商业运作的大众艺术;电影是个人消费,是竞争领域的行业;电影是一种工业,电影流通是商业贸易,须遵守服务性商贸的市场规则。”
关键词:影视产业,媒体制作,电影类论文发表
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增长10年来,总票房及单一影片票房屡创新高,电影投资成本也有水涨船高之势。而随着债权融资、直接投资、广告收入与版权预售在内的多层次电影投融资渠道的日益完善,中国电影产业融资链条上两个我们无法忽视的薄弱环节变得更加明显:不可控的单一电影投资风险及无法完片发行风险。
目前美国每年发行的600多部影片中,大约只有1/4的影片盈利,但已足以弥补其余影片的亏损,并为制片发行方带来高额回报。电影市场回报的高度不确定性,决定了投资组合理念盛行。
相比过去的单一电影融资机制,国内外电影人也更加青睐于新兴的投资组合运作:它将投资人的资本按科学比例组合投在多个电影项目上,在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分期制作、发行。并以其差异性和投资方式的组合性,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资风险,尽可能提升电影组合的整体投资回报。 好莱坞早在1995年就将投资组合理论运用于电影投资,因此吸引了大批保险资金和养老基金。通常一个投资组合中会包括20至25部风格不同的电影,这极大地压低了投资人的风险。如今这一理念也传入中国,国影投资基金便是采用这一理念运作的。
提升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策略研究
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国内学者对影视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研究都是基于“显示性”和“分析性”的指标,提出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关于对策的相关文献主要分为两大分析思路:一是借鉴他国的提升经验,试图“洋为中用”;另一种基于我国发展现状,提出相关问题及原因分析,而后提出对策分析。在借鉴他国经验提出对策的研究文献中,国内学者主要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中,总结中国可以学习的地方。对策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学习他国经验,强调影视产业需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在竞争中求发展。马蕾(2005)、王水平(2006)、季峰(2007)在对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影视产业应重视和国外相关产业的合作,从而提升对外竞争能力。徐庆峰、吴国蔚(2005)和张斌(2010)后又联合指出有条件的影视出口企业应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建立国际合作联盟,逐步建立地区性或全球性的营销网络,从而提高影视产品的出口附加值。魏婷(2009、2010)在研究日、韩动漫产品的国际贸易的发展经验后认为,中国应实施战略性的发展策略,鼓励企业组建战略联盟,促进人才对外交流。二是寻求自我保护,从而提高对外竞争实力。邓向阳(2010)在研究欧盟视听出口产品补贴政策后,提出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补贴法,重点补贴视听出版物的研发和西部落后地区视听出版物,同时规范视听产品的出口退税和信贷制度。吴珊(2011)后又指出提升中国电影产业贸易竞争力,应加强政府对电影产业贸易的支持,从而扶持该产业的发展壮大。基于我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的研究文献,在对策类文献中占绝大多数。综合这些文献所提出的对策,从实施主体进行区分,可以分为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实施层面。对于政府应采取的对策建议,给出的主要观点有:李怀亮(2002)研究认为入世后我国政府应以法律的形式肯定电影作为产业的性质,进一步加大对民族电影补贴力度并深入改革现行补贴方式,让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等政府保护措施发挥更深层次的作用,激励和支持影视产业产业化的进程。李敏鹤(2006)和王水平(2006)又进一步指出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如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优化产业融资方式都可以提高我国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王国安、赵新泉(2013)后又明确指出政府在影视产业升级和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扮演“看得见的手”的角色。要加快推进影视经营性事业单位和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步伐,重点抓好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积极扩大影视企业经营自主权,为各种类型的影视企业提供投融资、财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实现我国影视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对于行业协会层面应采取的对策,给出的主要建议包括:刘波(2007)、曹岚(2010)则指出民间文化团体和中介组织,则应充分利用各自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加强与国外同类中介组织的沟通与合作,大力开展对外文化和信息交流,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及其价值的认同感,在缩短中外“文化距离“上发挥促进作用。对于企业层面应采取的对策,提出的主要观点有:张华荣(2002)结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大众传媒业的发展潮流,特别是精神生产产业化的趋势,来研究电影产业等大众传媒的产业化问题。他指出在大众传媒界产业化进程中,应该实行资本运营和多元化模式,同时注重传媒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从而促进精神生产的发展。徐东华(2004)后又认为中国影视产业处于成长期,面对西方实力雄厚的影视集团竞争和加入WTO的严峻考验,企业需加快产业资本重组,扩大融资渠道,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王国安(2013)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中发现:首先要加大影视衍生品的开发力度,提升影视产品附加值,通过开发影视衍生品,不仅能改变以往影视企业单一的盈利模式,而且可获取影视产业的高端要素,促进影视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其次,培植领导型的影视企业,领导型的影视企业能利用其支配地位进行制度设计和规划制定,极大地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和创新成本。综上所述,对于提高我国影视产业出口竞争力对策的文献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部分专家学者从他国影视产业的发展经验出发,研究发达国家提升影视产业竞争力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寻求针对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有一部分专家学者则通过对比他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情况,找出我国该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我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建议涵盖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就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言,对政府和企业如何提高影视产业竞争力提出的对策建议更加全面、具体和深入。但针对影视行业层面,如影视行业协会如何发挥其在促进国际竞争力发展中的作用,目前的研究还相对粗浅,还有待今后深入分析和探讨。
影视产业出口竞争力研究展望
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服务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已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核心层的影视产业外向型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针对这一趋势,基于对目前的国内关于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分析,本文认为今后关注重点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一)提升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对文化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在开放型发展的体制下,影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对本国经济社会到底有没有促进作用,影响大小如何,影响程度如何,都需要结合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去进行论证和检验。通过相关验证,对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如何提升等问题都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而目前相关实证研究的文献相对不多。(二)影视产业贸易方式和贸易利益得失影视产品和影视服务的界限日益模糊,基于网络技术传播和交易的、内容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其价值很多情况下体现在影视产业服务的品质和效率上。相比较传统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的受益更高,利益也更加广泛。所以,影视出口贸易在贸易方式上和利益分配上与传统贸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国影视产业出口贸易方式和利益大小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对于利益分配有什么贡献?这些都可以成为深入探讨的领域。(三)影视产业对于“文化安全”和“文化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由于影视产业具有经济性和文化双重属性,因此,随着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能力的变化,一国的价值理念、道德信仰和意识形态等,会不会受到相关影响?会不会对相关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文化多样性”造成威胁,为了减少相关威胁,我们运用政策保护影视产业发展的政策空间有多大?在WTO有关影视贸易的多边谈判中,我国应采取何种立场?如何在各国推行国内影视产业保护的政策背景下,对影视产业出口可能存在的贸易保护新形势、新趋势,进行相关分析,提前制定预案也是未来研究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点领域之一。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媒体制作论文透析影视产业新发展应用技巧及作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wcb/29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