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新闻传播发布时间:2015-03-19浏览:次
摘要:面对着民生新闻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况,民生新闻栏目更应当找准市场、因地制宜,走异质化竞争道路,发挥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特点,并以此为创新的动力,在发展中求得风格稳定不变与内容形式创新之最佳结合点,才能不断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另外民生新闻注重实效性、贴近性、故事性和现场感十分重要,但同时更要重视新闻报道的深度。针对报道中许多可进行深度评论的消息,要深度挖掘加强其评论的深度,没有深度的民生新闻不会有生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题材要深度解读,当老百姓不能很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方针其对个人的影响时,民生新闻栏目也可以以百姓的视角进行分析和评论,能帮大家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民生新闻,新闻报道,信息价值
新闻记者的社会职能是守望社会、舆论监督。开展舆论监督也是要促进社会秩序健康稳定,但是如果监督不当,就会造成一些新闻失去报道价值,甚至失实, 使受众失去对媒体和记者的信任。所以对于记者来说,要加强自律,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失去新闻记者本身应有的科学严谨和客观的态度,不能盲目的站在百姓一边,要对报道的双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正确处理好用事实说话和主观判断的关系,为受众提供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报道。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以法律和道德为准绳对待报道内容。要以高品位为广大观众提供健康丰富的新闻产品,从而提升民生新闻在和谐社会构建体系中的价值。
1、民生新闻栏目存在的问题
1.1 记者的职能错位及主观性报道
施拉姆在对媒体的社会功能的概括中认为,媒体具有社会雷达作用,即“通过传递信息监视社会环境”。对于民生新闻而言,“以民为本”、“关怀平民”这些理念的提出和践行使媒体的舆论监督的作用和力度都在不断加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即媒体和记者成为老百姓认为的解决问题的首选或者说是最佳途径。他们认为自己遇到的不公正的事情甚至不合法的事情,在相关部门未必能够得到重视和解决,但是如果经过媒体曝光,事情往往会引起较强烈的社会反响,也就会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事情就会按着自己的愿望得到解决。
不可否认,在当今新闻舆论监督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记者的“青天”意识常常显露出来,“铁肩担道义”、“仗义执言”的情绪常常伴随在新闻事件采访过程中,记者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做起了媒体审判的工作。“在记者的调解帮助下,某某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这样的解说词经常会被用在报道中。记者为了报道新闻事件,深入到现场,公正客观地报道自己的所见所闻是记者的责任,但是如果忘记了自己的立场,片面地站在事情的某一方的角度去干涉事件的发展进程,甚至用自己的个人影响力或是媒体与某些单位的关系介入事件中,就造成了记者和媒体的错位。这种错位有时会使相关部门迫于舆论压力和曝光的影响,对事情处理作出让步,从表面上看记者推动了事件的处理,但这种介入就会使普通百姓产生“有事找记者”的意识和思维习惯,这势必会对社会公平秩序的建立维护以及法治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媒体在此之中也丧失了本应体现出的社会责任。“媒体的责任是什么?媒体的责任就是回到媒体自身,回到它作为有立场的信息中介的本来目的,做一个负责任的新闻发布者,追求科学理性的知识传播者,维护善良风俗的娱乐提供者,这并不等于媒体放弃了政治责任,媒体成为本来意义上的媒体就是媒体最大的责任。”[1]
在哈尔滨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一起交通事故发生后,事主先打电话给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和哈尔滨电视台《都市零距离》的热线,然后才打电话报警。当警察先于记者来到现场时,当事人竟然阻止警察处理现场,并称“等记者来了再说”。这虽然体现出了栏目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但另外一方面也反应出民众对政府和法治的不信任。应当说从媒体职能的角度来说,如果警察要等媒体来了才能处理问题,媒体就已经处于越位的状态了。
1.2 报道信息内容重复、新闻价值低
在民生类新闻栏目中,容易出现报道题材狭窄且内容重复并且次数多的现象。民生新闻栏目的大部分内容源于本地新闻或地域性新闻,新闻来源比较有限,而且内容又多集中在某几个方面。观众每天打开电视机看新闻,内容都不外乎交通事故、邻里纠纷、漏水停电等等,题材雷同重复,琐碎而冗长。纵观整个节目,能表现栏目个性化和特色的东西并不多。大量的重复就意味着多样性的丧失,栏目题材内容的大量雷同和反复播出不仅暴露出记者报道视野的狭窄,而且也给受众造成一种模式化印象,无法产生强烈的收视期待,节目也容易流于浅层表现。
新闻价值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在我们比较固定的认识中,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纵观现在的新闻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发现某些记者为了过分追求新闻的趣味性价值而片面追求新闻的娱乐性,忽略了新闻价值。为了提高趣味性和收视率,记者和编辑只选择那些故事性强、容易满足受众“看热闹”兴趣的新闻,这种情况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美国和黄色新闻盛行时的情况大同小异,这种新闻传播的特点是单纯地追求浅层次的感官刺激。充斥在民生新闻节目中那些车祸、吵架、纠纷以及具有低级趣味的新闻价值较弱的消息是不符合新闻基本报道原则的。
虽然在民生新闻内容的选取上主要以新鲜事、稀奇事为主,也有歌颂拾金不昧、爱心救助、社会新风尚等内容,但长期的重复势必引起观众的“收视疲劳”使观众失去收视愿望。虽然“不管是人咬了狗,还是狗咬了人,都可以是民生创作的好新闻”,但对于有些新闻价值极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新闻来说,记者完全可以去采访更有价值的新闻,否则就会造成新闻资源的浪费。
1.3 报道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地方台的民生新闻着重强调内容的本土化这是由民生新闻的特点所决定的,但目前,民生新闻栏目在各地已呈饱和状态,许多地方出现了同一城市拥有多个民生类新闻节目,造成了一条新闻这个栏目刚看完,换个频道又看一遍的情况,这种情况尤其在省会城市台特别明显。正如《南京零距离》的孟非所说:“在南京,一个老太太不小心摔倒在地,跌掉了一颗牙,等她抬起头来会发现有5台摄像机对着她。”[2]这话虽有些夸张,却深刻地说明了不同媒体的不同栏目之间同质化竞争激烈。媒体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导致了传播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大量定位、风格、内容雷同的栏目拥挤在一个相对狭窄的时段内争夺受众市场,分摊广告收益。以哈尔滨为例,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哈尔滨电视台的《都市零距离》、《都市发现》等多档栏目几乎处在每晚黄金时段播出,几家记者都在努力拼独家新闻、抢时效性、变报道形式,但结果还是大同小异。以大冬会期间的一条消息为例,笔者先是在晚上6点钟播出的《都市零距离》栏目看到了两名戴着假袖标冒充大冬会治安协管员的未成年人在小区楼道内粘贴小广告,被真正的协管员抓住的新闻,在6点半的《新闻夜航》中,同样的新闻也报道播出了,在第二天早上《都市发现》的重播中,笔者也看到了这个消息,而且采访的内容也基本相同。作为一个观众,看到这样的消息,对于新闻的新鲜感一下子就没有了。同一城市多个栏目争夺同一资源,这种内耗式的竞争只会让各自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这种不考虑自身和市场情况而继续盲目发展的话,只能使民生新闻栏目变得千篇一律,逐渐失去受众的喜爱,导致民生新闻收视率的降低。
2、民生新闻栏目发展对策
2.1 注重报道题材的新闻价值
民生新闻栏目要放宽选择的报道题材,避免内容的重复,避免成为“日常生活小事的投诉站”,树立起媒体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提高其报道的新闻价值。对于民生新闻来说,只有与民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往往才会被观众长期广泛的关注。比如关系着国计民生的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选题都应当是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新闻从业人员应当将这些全社会较为普遍关注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并在报道上赋予更加广阔的视野,深入挖掘其新闻价值和社会效应。对于那些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琐事的新闻价值较弱并且不具有代表性的新闻,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对有价值挖掘的,应把其具备的深层次的新闻价值开发并表达出来,使其满足受众的需要。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刊发新闻类论文研究民生新闻建设管理新应用模式及意义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wcb/29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