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职称论文探析当下新闻发展的新改革措施及影响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新闻传播发布时间:2015-01-16浏览:

  摘 要:美学在诞生之初就被定义为“感性学”,而美则被定义为“完善的感性”,可见感官在美的认知中所占的地位。在新闻传播中,虽然新闻的内容务必真实,但是在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把新闻事实传达出来时所采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比如简讯、消息、通讯等等。从新闻报道的标题、语言、结构、版式,无不需要美学来统筹,使受众能够在连贯、流畅的接受新闻内容的同时,更能够通过感官的直观来加强新闻的观赏度。

  关键词:新闻发展,管理制度,媒体条例

  清新明快、简洁明了,是对于新闻的版面设计和整体架构的基本要求,通过版面的编排和影像的编辑,新闻在媒介中所展现的形式给人一种舒畅的感觉。目前的版面编辑注重的是在浓缩新闻量的同时,留出足够的空间来供读者舒缓阅读时的紧迫感。这就类似于现代美术馆对于展览空间本身的重视,宽敞、明亮,大片的间隔和空隙,受众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作品,同时也提供给受众一个心旷神怡的阅读环境。这在美学形式上就是我们中国艺术中所说的“留白”,中国古典美学讲究的“此处无物胜有物”、“于无声处听惊雷”,留出充分的空间无论从形式还是内涵上说都是有利于作品的意境表达的。从新闻自身来说,版面的中标题与段落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篇幅与篇幅之间,留出相应的间隔,不仅有利于读者选择性的阅读,更有利于提升版面的整体美感。

  所谓冲击感就是说在版式的设计上给以一种突出而又强烈的印象,让读者在一眼之间感觉到新闻所要传达的东西,这种传达甚至不需要通过大段的文字来获得。从美学上讲,这就是一种震撼或者是视觉的崇高,这是一种超越思考的直观,就像康德所说的力量的崇高,理性对感官的超越,又像本雅明所说的震撼,是图像对理性的震慑。说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南方周末用了一个整版就在全黑的背景中放入了竖排的两个字“汶川”,一方面给人一种沉痛而肃穆的感觉,一方面两个竖排的字正好组成了一个“济”字,象征着灾后全国上下对灾区的救助和关怀。没有更多的文字,只是一个版面的设计就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传达出无限的深意,这就是所谓的冲击感。现在比较主流的现场直播的模式也是冲击感的一种体现方式,比如对重大事件的直播,都极具现场感和冲击力。

  立体感主要指的是在影像的摄制过程中,更多的拉大影像的空间,增加影像的角度,从而使新闻获得一种丰满的立体感,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线性或平面叙事。新闻是消费体系中的一员,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像其他产品的一样是质量和品牌的双重效应,同时对于媒体来说,感官的效用又是直接的,所以只有重视对感官的全面开发,增强新闻的立体感,才能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比如在以往的采访报道中,画面中总是只有一个被采访对象和一个麦克风,但在新近的新闻中,我们却发现即便在采访个人时,摄像的角度也在发生变化。除了主机位,还有一个摄像机对把主摄像、记者和被采访者都纳入其中,还有一个摄像机位置更高,视角更宽,把采访过程纳入一个更大的背景。这样的观感是前所未有的,让观众能立体的感受到采访所在的时间和空间,在增加立体感的同时,更使新闻获得了真实感。

  以上所分析的新闻的形式美只是当下新闻美学中最为突出的几个方面,其都是围绕受众的感性展开,以愉悦和丰富受众的感官为目标,进而达到新闻的审美化传播的目的。

  美学虽然是与感性紧密相连的,但在感性的形式美学背后依然隐含内在的确实人的思想和精神。如黑格尔对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就是说所谓美是通过感官的认知体悟到的内在精神,单纯的思想是逻辑性的、缺乏趣味的,而单纯的感官又是形象性的、缺乏深度的,只有两者的结合才是真正的美。康德在《美的分析》中所说的“知性与想象力的自由和谐的运动”也是指的这个意思。新闻的美学原则也是如此,既包括了形式美,更蕴含了内在的美,归根结底,形式美是为内在美的彰显服务的。

  “真”是“美”的基础,只有是真实的才是美的,虚假的东西即便再华丽,当其虚假性被揭示时,人们只会觉得它是丑陋的。黑格尔就说过:“美就是理念,所以从一方面看,美和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艺术,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3]可见美是真的一种外在体现,是美的本质。同样真实是新闻的根本,失去了真实性,新闻就失去了其固有的价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真实性是新闻首要的美学属性。就新闻的真实来说,它包括了真、善、美三个层面,分别对应客观、道德和审美。

  首先是客观,虽然某些传播学理论宣称客观是不存在的,即便是摄像机也是具有情感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大多数新闻工作者所秉承的依旧是“让事实说话”的原则,通过所见所闻尽可能把真实还原,从而呈现给受众事件的真相。这里强调的就是“整体真实”,它包括了全面真实和逻辑真实,所谓全面就是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介绍清楚,不能断章取义,只取其中一个片段,虽然也是事实,但却会误导受众做出错误的判断。还有就是逻辑,事件的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记者要根据事实挖掘出事件的逻辑规律,而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凭空想象,从而使各个真实的事件本末倒置,这同样是一种虚假。

  其次是道德,事件每天都在发生,有些事件可以成为新闻的素材,而有些事件则不宜被过多地报道,这就是新闻选择中的道德立场问题。客观保证的是新闻的内容真实,然而道德衡量的则是新闻的社会效应,“所谓新闻传播的‘整体真实’”[4]也就是说,新闻的真实是一种整体性的真实,它不仅要保证其本身的客观性,还要注重其公众效应和价值导向。人性是共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面对成功、失败或者是灾难时,常人所迸发出的情感是一样的,所以记者在传播新闻的时候必然有对事件之中个人情感或价值的渗透,这并不是说,要让新闻变成文学,而是说,新闻也不能是冷冰冰的叙述,新闻的最终目的是要向受众传达一种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

  在上两者的基础上,新闻才开始走向了审美层次,这其中自然包括了记者行云流水的文字,恰到好处的修辞,但更重要的是在新闻中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所谓人文关怀就是“要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和尊严”。人的生存、发展和尊严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以对于新闻来说,维护人民的权益和尊严,弘扬高尚的精神品质是新闻美学的核心。而审美情趣则是优秀新闻作品的一种更高的价值,意味深长、发人深省,或者是意境悠远、富含哲思,要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则需要记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哲学修养。

  按照麦克卢汉的说法,媒介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传播手段,而是构成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媒介我们认识世界,甚至创造着世界,可见媒介对人的影响之大。因此现代新闻在传播即时发生的真实事件的同时,更要注意研究新闻的美学原则,发展新闻的审美传播方式,在加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努力建构一个真、善、美的媒体环境,积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评职称论文探析当下新闻发展的新改革措施及影响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wcb/19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