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曲剧”音乐的研究综述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新闻传播发布时间:2014-07-23浏览:

  关于北京曲剧的研究文章和著作并不多,更少有专门针对北京曲剧中的音乐的研究。发表在各大刊物上专门论述北京曲剧的不到100篇,且多以介绍性、报告性文章为主。这些文章主要集中在90年代以后,主要涉及北京曲剧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音乐变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北京曲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以后形成的新兴剧种。曾被命名为“解放新剧”“曲艺剧”“新曲戏”“曲剧”……等七个名称。后因要区别于“河南曲剧”“河北曲剧”“昆明曲剧”等,最后定名为“北京曲剧”。

  90年代以研究代表人物及曲剧作品介绍的文章为最多。如:《魏喜奎和北京曲剧》(中国艺术报,2001年4月20日)、《“魏喜奎曲剧艺术发展促进会”在京成立》(《戏曲艺术》,1995年02期)、《许娣开门收徒》(《中国戏剧》2004年2期)、《动人 动情 感染观众——谈北京曲剧优秀演员孙宁》(《中国戏剧》2004年3期)、《重建“古月轩”——北京曲剧《烟壶》排练散记?》(《中国电视戏曲》,1995年10期)、《双重改革使北京市曲剧团走出了困境?》(《中国戏剧》 1997年1期)、《北京曲剧<啼笑因缘>中的〔四季相思〕作品简介》(《中国戏剧》,1992年5期)?、 《北京曲剧,“四喜临门”》(《中国戏剧》,1990年01期)、《曲剧<茶馆>短与长》(《中国戏剧》1999年01期)等。?

  2000年以后,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北京市文化部门对于北京曲剧等艺术进行保护工作,各种保护交流、演出陆续开展。2001年,在中国戏曲学院6个专业剧种免学费招生。北京曲剧团在各大剧院以低价票对外演出。2005年北京曲剧团在中国音乐学院等各大院校进行友谊汇演。戏剧圈内圈外的人对北京曲剧的关注点持续升高,也引发了学界的理论探讨。

  北京曲剧的学术影响力逐步扩展。出版了《北京曲剧五十年》(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北京曲剧的前身、形成、发展、蒙难、回归、经典剧目和理论探讨。另有《顾威谈北京曲剧》(《中国戏剧》2001年6期)、《北京曲剧:脱俗入雅还是反雅还俗?》(北京日报,2009年11月30日)、《魏喜奎和北京曲剧》(中国艺术报,2001年4月20日)等文探讨了北京曲剧音乐的审美特征。除此之外,另有一篇《中国汉民族戏曲声腔类属研究》(姚艺君,2005年博士论文)中谈及曲剧的声腔划分问题。在《新兴剧种的回顾、反思与展望》(北京文化报,2010年8月6日)中对包括北京曲剧在内的多种剧中的发展提出了思虑和前景展望。这些文章都在正面或侧面谈及北京曲剧音乐的创作、审美等问题。

  由崔长武、薛晓金主编的《北京曲剧五十年》,分八个章节。第一章描述了北京曲剧的前身——“八角鼓”的起源、繁荣的原因、“八角鼓”系统中的曲种、单弦牌子曲、拆唱八角鼓,并通过几个脚本介绍了“拆唱”与“彩唱”。展现了从说唱艺术逐渐脱离出来,成为一种戏剧雏形的过程。第二章介绍了北京曲剧的形成背景,从戏曲背景、艺人讲习、解放新剧。并介绍了曲剧的诞生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柳树井》《妇女代表张桂蓉》《罗汉钱》。第三章是北京曲剧的发展时期,文中对发展时期的戏曲背景进行了介绍,并从《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骆驼祥子》这几个分别从奠定北京曲剧的艺术风格、使北京曲剧得到全面发展、为北京曲剧锦上添花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出发,逐步展现了北京曲剧的现代戏、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等。

  在曲剧发展时期的音乐方面,本书认为,北京曲剧虽然已经基本完成了从说唱音乐向戏曲纽约的转化,但还未完全成熟,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并承认:这一时期演出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和《啼笑因缘》在音乐上展示了北京曲剧两种不同的风格,形成了一直影响着以后北京曲剧音乐创作的两种模式。对于作曲方面,突出介绍了作曲家刘吉典,女作曲家刘书方。在表演艺术家中提到魏喜奎的二度创作。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别阐述了北京曲剧的蒙难、复苏与探索、回归。

  第七章,在北京曲剧的经典剧目中,介绍了《烟壶》、《茶馆》、《龙须沟》三个经典的作品。第八章是北京曲剧艺术的理论探讨。崔长武认为:北京曲剧的边缘性表现在借鉴话剧某些特征,接近生活的表演和舞台语言,用话剧导演的手法,强调戏剧人物的内心体验等。

  同时,崔长武提到,在形式和内容二者间,曲剧带有当代的通俗性,在形式上,对传统的唱念做打采取灵活的态度;在内容上,通俗性包含在喜闻乐见之中。他提出:“曲剧就是要加强‘京味儿’的特色”。在这一章中,还对曲剧的音乐唱腔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 另外,在本书的附录中,对北京曲剧五十年的大事、剧目、音乐进行全面的介绍。《北京曲剧五十年》是一本目前较为全面介绍北京曲剧的经典之作。在北京曲剧音乐的创作和审美上,崔长武发表了个人对于北京曲剧的唱腔的美学观点。

  《顾威谈北京曲剧》一文,由一个采访者薛晓金与顾威对话的形式,由浅入深地展现了顾威对于曲剧这门艺术作曲、表演、审美的若干问题方面的观点。顾威导演的北京曲剧《烟壶》、《龙须沟》、《茶馆》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每部剧都演出百场以上。 并获各项大奖,”三部戏救活了一个剧团”。

  透过顾威的谈话,我们能立体地接近这门艺术 ,在作曲方面,顾威提到先前只有文学剧本,作曲家戴颐生有充分的作曲空间,并且他本人也充分尊重音乐的情感要求,对音乐的唱腔要求很重视,充分地在剧情上让步。甚至在《龙须沟》一剧中,由于作曲家认为音乐需要一个高潮的动力,就在老舍原作中加入了“程疯子打黑旋风”的剧情。在唱腔表演方面,顾威认为第一要求是塑造人物,第二要求是人物唱,第三要求是唱人物。要用各个手段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在审美方面,顾威提出了“审美现代化”一说,要考虑到现代观众的审美层次。因此与作曲家达成共识,在音乐上加入北方民歌的元素,一改单弦牌子曲中继承过来的单调的唱腔。通过薛晓金由浅入深的提问,顾威生动的描述,我们能捕捉到作曲、排练、演唱、演出过程中展现出的灵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北京曲剧的音乐创作有了更加立体的感知。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曲剧”音乐的研究综述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wcb/14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