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理方向反思媒介暴力研究生文学论文范文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新闻传播发布时间:2014-07-21浏览:

  【摘 要】:暴力指本人或所属群体通过强制的手段侵犯他人的极端行为,与血腥、武力密切相关。暴力作为人的话语权(暴力、金钱、知识)三要素之中最基础的要素。媒介暴力(media violence)指“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媒体含有或刊载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文章发表在《文化产业》上,是研究生文学论文范文,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媒介伦理,生活伦理,政治伦理,共赢

  媒介行为的暴力,即媒体报道及受媒体报道所影响的大众或网众对媒介报道事件的行为,包括媒介报道过程中对被报道对象的身份、家庭背景等情况的过度曝光,造成对被报道对象的隐私权的伤害,以及这种行为造成的大众逼视,对事件的各种评论、深挖等行为,对被报道人造成舆论压力等二次伤害。典型案例即杨武事件。

  政治学家伯纳德·科恩认为,媒介“多数时间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是它在告诉读者该思考什么时却令人惊奇地获得了成功。……世界对不同的人将会呈现不同的面貌,这取决于他们所阅读的报纸的作者、编辑以及出版商为他们描绘的图景”[1]。

  确实,大众媒介时代的受众,多数通过媒介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在媒介的影响下形成世界观、生活观。不知不觉间,媒介把受众都变成了媒介的奴隶,媒介传授真理,他们接受;媒介散布谬误,他们依然接受。

  于是,媒介利用自己的优势,与赞助商合谋,捞取经济利益;与权力机构合谋,捞取政治资本,实现了媒体与商家、媒体与权势的双赢,却破坏了生活伦理与政治伦理,损害了第三方即受众的权益,这种状况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

  一、媒介对生活伦理的规避

  多数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信息,期望它为自己传播真理。然而,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媒体往往把金钱当做自己的上帝,站在金钱的立场看问题,按照资本逻辑进行推理,这种经济观点往往构成了对第三方即受众价值观的压迫。

  媒体之所以能如此胆大妄为,一方面由于它与权力和资本结盟,另一方面又对受众巧施小计,为自己戴上客观的面具,装出一副为受众着想的姿态,引导受众用它的眼光看世界,用它的标准评判人生,刹那之间把受众变成任它操纵的木偶。

  吉洛维奇指出:“活跃的图示使人们头脑中形成一套相互关联的观念,这样,人们就会改变思考新信息的时候所产生的联想。”[2]他虚构了一个美国与某国发生军事危机的剧本,考察参与试验者对于是否参战的态度,然后分别传输了“越南图示”(惨烈、悲观)和“二战图示”(顺利、乐观)来影响他们。

  结果,接受“二战图示”影响的试验者,更愿意去支持美国干涉这场虚构的军事危机;接受“越南图示”影响的则相反。这充分证明,受众在媒介引导下所进行的趋利避害活动,其实是判断失聪状态下,受媒介操控的木偶行为,他们所逐的利、所避的害,正是媒体眼中的利和害。

  当然,媒体为了用自己的观点和逻辑影响受众,也必须考虑受众的喜好,争取更多的受众,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赞助,获取更大的利益。影响和利益是一体双面的。影响是它的正面形象,利益是它的最终目的。为了使这两者最大化,媒体总是追踪最抢人眼球的人物、最耸人听闻的事件,然后以“客观的图示”引导受众、操纵受众,进而掏受众的腰包。

  璩美凤由于其“性爱光碟”在媒体的大肆传播,把媒体、受众和商家三方卷入进来,成为三方共同关注的焦点。下面就以中国很有影响的媒体凤凰卫视对受众日常生活伦理的诱导为例进行分析。请看凤凰卫视《鲁豫有约》,对台湾璩美凤事件主角的采访。

  陈鲁豫:“美凤,我有一些问题怕会刺激你,但这不是我的看法,我听到过很多这样的声音,所以我想让他们借用我的嘴来告诉你,比如有人说她怎么可能不知道,我想明白地听到你的回答。”

  璩美凤:“我觉得如果讲这句话的人,他尊重自己的话,他就不会对我这么残忍。”

  ……

  璩美凤:“有的传媒看到我,不觉得是看到一个人。”

  陈鲁豫:“那他们把你当成什么  ”

  璩美凤:“就觉得看到一个话题,而不觉得我是有生命的,他们不害怕我会痛不欲生,不去关心我会不会很难受,他们觉得反正你就是一个话题,没有感觉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以上内容摘自《鲁豫有约》专访璩美凤的片段)

  媒介不仅规避了生活伦理的应有逻辑,而且还企图寻找一种遮蔽事实真相的面纱,将生活伦理排除在职责之外。一些媒体在每期节目播出的片头或片尾,会向受众展示出一条类似说明书的标语:

  以下(上)言论属嘉宾个人观点,与本台无关。媒介用这种图示给受众一个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的错觉,即这些观点确实不是媒体组织机构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有愚弄受众的嫌疑,也不该由传媒机构负责,媒体只负责客观地呈现,至于嘉宾的观点则文责自负。这十足是媒介赚足了人气和利益后的卖乖,对应该承担的生活伦理导向责任的推卸。

  媒介在生活伦理节目里对生活伦理的规避,遮蔽了受众真正的伦理道德诉求,由此,媒介的这种商业化营销策略,就成了媒体与赞助商的双赢,而缺失了对受众终极的人生关怀。

  二、媒介与权力机构共谋

  现代社会中, 媒介是一种强势信息机构,理应是社会信息和社会意见的集散地和聚焦点,是社会公众表达意见和传递声音的平台。理应平等对待受众和政治权力,有效地达成民众利益和权力机构利益、民众意志和权力机构意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传递一种承载社会公平、正义、人道的政治伦理。

  媒介之所以敢于对受众施暴,是因为有权力机构在后面撑腰,达成与权力机构共谋,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霸权图示”。NBC电视台就世人关注的美国债务危机,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的新闻采访直播节目,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艾伦·格林斯潘在节目中说道:“美国不存在债务违约的问题,因为美国可以无节制地印刷钞票。”这句振聋发聩的言辞,等于明白地告诉所有债权国,美国所欠下的债务不过是一些废纸,如果想要随时可以偿还。

  媒介为了掩饰与权力机构的共谋关系,往往把政治栏目包装成独立于政治之外的“纯粹展示”,这和某些电视台的节目中时常出现的“以下(上)言论属嘉宾个人观点,与本台无关”的图示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同之处在于,前一句毫无保留地显示出作为美国人那难以掩饰的霸气,后一句则委婉地道出作为在逆境中求发展的中国人那深藏其中的智慧。相同之处在于,二者皆忽略了第三方即受众参与的意识,无视受众的伦理价值诉求。

  在善良的受众看来,格林斯潘在NBC电视台上的讲话仅属个人行为,根本与NBC电视台无关。就算是NBC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想要阻止他,也因为直播的原因而无法实施(不等工作人员行动,格林斯潘的话已经说完了)。而且美国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格林斯潘是一个已经卸任的政府官员,似乎与权力机构无关。于是,受众接受了他的观点,政治伦理也彻底陷入了媒体包装的迷局里。

  新闻传播职称论文发表推荐:《文化产业》杂志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山西出版集团主管、主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的全国性期刊。国内刊号:14-1347/G2;国际刊号:ISSN1674-3520;邮发代号:80-933。本刊始终坚持“感受文化创造财富”的办刊宗旨,秉承“用财经理性融合文化感性”的办刊理念,整合各方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从伦理方向反思媒介暴力研究生文学论文范文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wcb/14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