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新闻传播发布时间:2014-06-23浏览:次
摘要: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与近代满族尤其是古代鲜卑族有一定的关系。有一种说法说沙俄曾以此名称创造北亚的新地名西伯利亚。文章发表在《艺术教育》上,是新闻传播论文发表范文,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锡伯族,双语转化,社会文化
锡伯族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生存在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直至演变成了如今的锡伯族。
一、引言
锡伯语言文字是由1764年从东北西迁新疆的锡伯族人经由满语言文字传承变化而来的语言文字,和满语有密切的语言发生学关系。目前,除了新疆的锡伯族人在使用这种语言文字外,东北各地的锡伯族人已经使用汉语言文字。新疆的锡伯语言文字使用较为广泛的地区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下简称“察县”),这是一个由汉、哈萨克、维吾尔、锡伯等多民族组成的杂居、混居地区,据统计[1](P66),2008年察县总人口为188759人,其中汉族65600人,维吾尔族50369人,哈萨克族38701人,锡伯族20888人,还有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我们以此地作为锡伯语言使用的代表地点展开研究。
二、锡伯语言文字濒危的外在表现
(一)锡伯语文使用领域的演变
锡伯族1764—1938年内生活在“锡伯营”军事管理区内,奉行的是“国语骑射”政策,规定“旗民不通婚,旗民不交往”,基本上不和周边其他民族来往,使用的满语得以完好保存。1938年,全国最后一个消失的八旗军营———锡伯营解散,和周边其他民族开始了密切交往,语言的使用从以满语为主,到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其他民族语言。
1960—1980年,察县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模式实行的是直接向汉语过渡,锡伯语书面语教学在锡伯族中小学断层20年,这一教学模式演变导致了今日锡伯语书面语濒危,锡伯语口语衰变。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做了很大调整,锡伯语文又重新回到了锡伯族中小学课堂,但限于教材、师资、设备、图书资料、学生和家长等因素影响,锡伯语很难恢复到建国初期的规模和水平了。
调查显示,政府办公用语,除了每年一次的人大、政协会议部分使用锡伯语文外,其他各大局办公、行文基本使用汉语文,锡伯语文已从最早的政府层面的政治、军事、文化用语逐渐转向以汉语文为主。虽然全县的锡伯族人口基本上仍在使用锡伯语,但活力衰颓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锡伯语书面语濒危已成事实。
(二)多民族杂居、混居对锡伯语濒危的影响
人是语言文字传承的主体,如何传承语言文字和在周边生存的不同民族人口的变化及使用不同的语言文字有关。截止到2008年底,新疆锡伯族人口为四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地区、乌鲁木齐市和塔城地区,乌鲁木齐市的锡伯族人呈散居状况,其他两地则呈现出大聚居,小杂居状态。
新疆察县锡伯族人口为两万余人,是锡伯语言文字保存最好的地区,我们以察县为调查重点,考察该县建国以后的各民族人口分布情况[3](P117-118):汉、维吾尔、哈萨克、锡伯、回五个民族的人口构成了察县的人口主体。新中国成立以来,察县总人口增长了4.9倍,维吾尔族增长了3.75倍,汉族增长了151.2倍,哈萨克族增长了2.73倍,锡伯族增长了2.21倍,回族增长了22.86倍,其中汉族人口增长最快,其次是回族人口———这两个民族均操用汉语,为了和周边民众实现顺利交流,以便于工作和生活,学习使用汉语成为每一个锡伯族人必须要做好的事,我们认为这也是造成锡伯语书面语濒危,口语衰退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专业机构认定的锡伯语文正字法式微
目前,在察县工作生活的锡伯族,除了三十位左右在职的从事与锡伯语言文字有关的工作人员认识锡伯语言文字外,绝大多数是锡伯语书面语文盲,不懂锡伯语书面语。尽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非常重视锡伯语言文字的传承工作,曾专门召开会议讨论此事,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锡伯语专家也制定出了几部正字法词典,由于广大的锡伯族群众大部分不认识锡伯语书面语文字,也就无从起规范作用。锡伯语口语由于没有锡伯语书面语的规范,呈无序变化状态。
(四)族际婚的增加加速了锡伯语的濒危
伴随着锡伯族锡伯语水平的不断下降和汉语使用水平的不断提高,锡伯族和汉族的文化生活习俗非常接近,受汉文化各方面影响比较强烈,和汉族人通婚也可以扩大择偶的范围,锡伯族和汉族通婚已成一种普遍现象,但和其他民族族际婚的现象比较少。据我们对八个乡500户的调查,农村锡伯族人口比较集中的牛录,汉锡通婚率为32.6%,乡镇为53.1%,县城为65.3%,伊宁市为77.5%(伊宁市经济开发区居委会),汉锡通婚对锡伯语的传承与保护是非常不利的。
在农村家庭,锡伯族相对集中的地区,汉锡通婚,家庭内部夫妻双方汉锡语言都会使用,随时可进行语码转换,孩子可听懂父母双方交流的内容,但孩子和父母沟通,汉语要多于锡伯语;在乡镇,夫妻双方交流,一般情况下,汉语使用的频率与范围要多于锡伯语,孩子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汉语;在伊宁市等其他城市,夫妻双方以汉语为主要交流工具,孩子只会说一些非常简单的锡伯语词语,如亲属称呼等简单的生活用语。个别家庭为了锡伯语的传承,夫妻双方使用锡伯语交流,为的是给孩子灌一些耳音,不忘记祖先的语言文化,但其效果非常有限。当前,锡伯语口语的保存情况是,农村要好于乡镇,乡镇要好于城市,但活力日衰。
(五)锡伯语口语系统的衰变特征
口语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和关联性特点,受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年龄越小的锡伯族使用的锡伯语受汉语的影响越大,尤其是在伊宁市及其他城市生活的锡伯族,使用的锡伯语“汉腔汉调”很重,已经没有了锡伯语的原味,只是形似而已。在锡伯语词汇的使用中,会夹杂大量的汉语词汇,在锡伯语的口语句式中会混杂大量的汉语句式,有的复杂的锡伯语句式已经消失,有的在快速衰变。
(六)锡伯语文图书出版的濒危
1954—1963年,新疆人民出版社锡文编译室出版发行图书126150册,181种,这对当时人口仅为两万多人的锡伯族来说,成绩相当不错。这也说明锡伯语言文字保存相当完好,广大的锡伯族群众对锡文图书有着广泛的需求。1982—1990年,出版图书81440册,114种,这是锡伯文恢复出版以后的高潮。这说明了在锡伯语言文字出版中断二十年后,广大锡伯族群众对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和眷恋,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把文字传承下去的决心。
1991年以后,渐趋萎缩,国家图书出版补贴款项逐年减少,图书出版品种仅为2—4种。2000—2007年,共出版17种图书,其中综合6种,艺术3种,文学2种,社科2种,历史1种,古籍2种,语言文字1种,这些图书发行量不大,多的有一千多册,少的仅300册。这说明锡伯语书面语言文字濒危已经形成。
三、锡伯语言文字使用衰变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从以上所列举的六个方面来看,造成锡伯语言濒危的原因我们认为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
(一)外部因素
1.从1938年锡伯营解散起,锡伯族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纯屯垦戍边的军民变成了和周边民族一样的边民,要解决诸多的生存问题,不可避免地和其他民族发生密切接触,哪个民族的人口多,语言使用的广泛,语言在国家生活中的权威高,哪种语言就会成为锡伯族人民首选学习的语言。
2.锡伯族人民在和全国人民一起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接受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扬弃一些不适合本民族自身发展的一些因素,努力适应时刊发展的需要:转变观念、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周边民族一起发展……,这些变革首先都要落实在语言生活上,就不可避免地对锡伯语造成了冲击。
3.察县的锡伯族生活在祖国西北边陲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人口总体数量少,锡伯语对周围其他民族的生活影响非常有限,尤其是在工作、生活、学习、就业上,会一些基本锡伯语口语以加强各民族的感情、方便彼此的生活是可以理解的,但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精通另外一个民族的书面语、口语是不太可能的。
(二)内部因素
1.每种语言文字都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文化基础深厚的语言生命力就要强一些,反之,则要弱一些。满语言文字是1599年努尔哈赤任用额尔德尼等人,依照蒙古字母和满语语音创制的。这对满族形成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认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满族的形成较晚,传统的文学都是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而且数量不多,也未形成书面语创作的作品。
满文文献绝大多数是典章案牍等应用性的文字,作为本民族文化载体的作用并不明显。满语文进入中原在和汉语文大面积、多层次的频繁接触中,很快就被汉语取代。而继承了满语文的锡伯族,也基于基本相似的原因,逐渐转用汉语。
2.锡伯语口语和锡伯语书面语发音差别较大。会锡伯语口语的人读出来同样内容的锡伯语书面语很多人听不懂,这也影响了一些人学习锡伯语言文字的信心。
3.缺乏鲜活的锡伯语言读物。锡伯族小学1—3年级的锡伯族小学生每周上四节锡伯语文课,三年之后,会锡伯语字母和简单的拼读。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锡伯语文读物,学会的锡伯语言文字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锡伯语言文字的传承就成了空中楼阁,无以为继。国家民委连续多年在察县开办锡伯语言文字扫盲班,广大的锡伯族群众也很有学习的热情,但基于上述和锡伯族小学生同样的原因,收效甚微。
四、结语
锡伯语是锡伯族的重要文化标志之一,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遗产,每一个锡伯儿女都希望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够传承下去,限于种种条件,未能尽如人意。实际上,政府对锡伯语的保护也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的,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曾派人来考察,在察县五乡重建了锡伯族民族文化村,国家民委曾设立专项资金连续五年到察县扫盲,国家立项各级各类课题来资助锡伯语文的研究保护传承工作,但都没有挡住锡伯语文活力渐渐衰退的趋势。
我们认为,语言的本质是其工具符号性,其次才是语言的文化传承性。在现代由于各民族之间交往的频度、密度、关联度都要远远大于以往,语言的工具作用凸显,在互动的整体场域下,锡伯族民众自然就会从交往的成本和需要来选择符合自己表达习惯的语言符号,尤其是在和平、安宁的生活状态下,很自然地放弃排斥心理,选择一种适合自己使用的语言工具。
文学职称期刊投稿杂志:《艺术教育》杂志系由中华人民共艺术教育(1张)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国家一级艺术教育类大型期刊,每月一期。创办于1977年,2003年1月改版,印刷精美、品位高雅,集学术性、思想性、知识性为一体。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论析锡伯族双语转化社会文化新闻传播期刊发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wcb/13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