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电视摄像在新闻传播作用文学发表范文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新闻传播发布时间:2014-05-22浏览:

  摘要:电视摄像是指运用电视摄像机拍摄电视画面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要求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又要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即通过实习过程,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并把理论用于实践操作。文章发表在《图书馆界》上,是艺术职称论文发表范文,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电视摄像,新闻传播

  一条新闻专题片,通常需要记者、摄像、后期编辑等人员通力合作方能完成。依据岗位性质,电视摄像的首要任务就是用镜头记录新闻事件所需的画面。电视摄像从业者除了要具有拍好画面的技巧和能力外,还需要不断地增强编导意识,善于观察以及尊重新闻原生态,在艺术领域敢于创新,这样令拍摄的画面更加富有表现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新闻作品的内涵,提升新闻作品的含金量。

  一、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增强新闻采编播时效

  以上所指的沟通,广义来说指的是两方面对象:与记者沟通和当事人沟通。

  当我们在赶赴新闻现场的路上,摄像与记者之间有了良好沟通,使得摄像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后,围绕记者设定的主题,捕捉画面,收集信息,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另外,在现场拍摄时,与当事人沟通,或许能了解到更多未知的信息,将这些信息用镜头记录下来,及时提供给记者,记者根据摄像拍摄的画面组织材料,编写文稿。

  二、善于观察,尊重新闻原生态

  若把新闻事件的核心称之为“新闻源”,那么,信息将会以“新闻源”为中心,源源不断地向四周辐射。因此,新闻摄像师则需要有洞察能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特定的时间内,果断按下录制按钮,用镜头记录新闻原生态素材,这需要勇气和胆识。

  我们常说“真实最动人”,摄像师在工作中要善于观察,用镜头去记录“接地气”的画面。因为这些真实的画面,最具有打动人心的感染力,最为广大电视观众所接受。

  “求真最可贵”,在报道新闻时,我们应尊重新闻事件的原生态,做到不修饰,不摆布。当新闻呈现在电视屏幕时,可能会出现一个长镜头摇得不均匀,或是记者的同期声收音不那么清晰等问题,但这种瑕疵,并不能改变这种原生态的电视作品的味道。

  《新闻调查》——《双城的创伤》,主要讲述发生在甘肃武威数名小学生相继自杀事件,央视记者柴静负责调查事件背后的真相。影片的结尾部分,是柴静和苗苗的同学小孙的交流场景,他们在一个十几米高的土台子上交流的画面。柴静问小孙:“你把那个药都吃了,身体难受吗?”小孙回答“难受”。

  柴静接着问小孙:“哪里难受?”小孙沉默了许久,没有回答,而是起身离开,往土台子下方跑远。摄像机没有因为小孙的离开,而终止拍摄,广角全景的景别跟随小孙,看到小孙滑下土台子,走向远处,直至消失在画面之中,此时镜头再次摇到柴静那里,停了一会,柴静即兴说:“在这样的谈话中,看着孩子离开,你知道他的内心世界里还有许多谜没有解开,还有很多话很难说出来给我们听,我们只知道在这些孩子的内心深处,有很多从来没有被人了解到的东西,这些东西也许就是他们后来相继服毒的原因。

  其实在整个双城少年服毒的事件调查过程中,到最后我们才发现最大的谜其实就是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怎么样去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每当看完这部新闻专题片,总能触动我,文字直击内心深处,影像让这些感受具体化,别有一番味道,尤其是片尾的一个长镜头的画面:

  “两人交流、一人离开、即兴出镜”,感觉意犹未尽。如果我们将一个长镜头分切三部分,或者为了除掉那些瑕疵而采用摆拍,甚至不厌其烦“NG”下苦工,那都是徒劳的,因为它没有保留这种现场的原生态特性,也就没有作品原汁原味的清香。

  三、电视摄像既要负责记录。还要懂得艺术创作

  电视摄像在拍摄之前,必须去了解怎么处理好镜头表现力:涉及到机位的角度、运动的方式、运动的快慢程度的掌控、思考怎样进行光线和色彩选择,以及后期剪辑时镜头的组接对整体画面节奏的影响等。

  1、镜头角度的选择。一般来说,角度分为水平角度(正、侧、背、斜)和垂直角度(平、俯、仰)两大类:正面拍摄易表现被摄对象的基本特征,利于人物与观众的交流;斜、侧方拍摄则增强被摄对象的立体感;而平摄合乎日常生活视觉习惯,画面真实;仰摄则可表达崇敬心情等等。

  2、运动方式的选择。镜头的运动形式包括推、拉、摇、移、跟及其综合运用。电视画面能够直接表现运动主体富有变化的运动姿态,包括运动的速度、节奏以至运动的全过程;还可以通过电视特技手段和特殊的拍摄方法,表现运动主体瞬间的运动状态,如一朵鲜花在几秒钟盛开。

  3、光线和色彩的选择。光是画面造型的主要元素之一。外景多用早晨和傍晚的自然光,拍出老人在家的生活的温暖感,惬意感。

  4、选择客观合理的画面景别组接。考察摄像师的创作思维水平和叙事能力,通常看其对景别选择正确与否,是否能合理地组接好。对于叙事镜头,应注重景别上的变化,使其对视觉产生一定的刺激,形成视觉流节奏,否则就没有了空间概念。例如,田径中的百米比赛,如果全部使用全景,节奏就紧张不起来,但若加上几个近景、特写,进行人物表情的细节描写,运动场上你追我赶的紧张气氛就会骤然加剧,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因此能受到强烈的感染;反之,我们都使用全景的镜头,观众就不会有这种强烈的参与感受。

  四、整合采编播资源,利用先进的设备,做精彩节目

  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栏目,受到全国电视观众的喜爱,收视率节节攀升,在娱乐节目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它能一枝独秀,就是凭借着电视节目内容,以及先进的电子设备在栏目中的应用。要是没有先进的录播设备、以及电脑组控的灯光等等硬件条件支撑,“内容为王”将会是一句空话。

  总之,在日常的新闻采编工作中,电视摄像师应该以编导意识去组织拍摄画面,善于观察,多思考、多发问,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努力从记录者向创作者转变,利用好现有资源,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创作出更优秀的电视作品。

  文学职称期刊投稿:《图书馆界》于1980年创刊,1986年正式在国内公开发行,2010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国际大16开。办刊多年来,在全国图书情报界的关心和支持下,本刊逐步形成了严谨的学术刊物的特色,在全国图书馆学专业刊物中有一定影响。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探究电视摄像在新闻传播作用文学发表范文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wcb/13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