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学前教育发布时间:2021-10-19浏览:次
一、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与其相近学科体系课程的关系
第一,媒介素养教育与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关系。媒介素养教育与广播电视新闻学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是培养对象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而广播电视新闻学更多的侧重媒介特质、媒介技能从而使学习者具备运用媒介制作媒介内容的能力。但二者也有着必然的联系,都要理解和运用媒介表现思想,体现观点,解决问题。
第二,媒介素养教育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学是媒介素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一。教育学侧重于理论研究,而媒介素养教育更多的是利用教育学相关理论与技能着力于实践。二者既有交叉也有差异。
第三,媒介素养教育与媒体信息技术的关系。
媒介素养教育是利用教育学和传播学相关理论分析和传授相关知识,以促进学习者对媒介的理论和运用能力。而媒体信息技术则是通过学习媒体在信息传播等方面的技术手段来传播信息。二者都与教育有关,但区别很大。
二、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八个方面。一是媒介素养教育导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对象、意义的论述;二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从比较的视角以及横断的考察两个方面梳理媒介教育的历史,将世界各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的思想史较为全面地加以展现;三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从传播学以及教育学理论及其相关理论人手,系统论述并形成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理论;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从了解媒介信息内容与符号特征、媒介再现思辨、反思、分析等方面加以阐述;尤为关注新媒介背景下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与内容;五是媒介素养教育学,从教育哲学、教学目的与教学技术等三个方面建构媒介素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六是媒介素养教学策略,从文本分析、脉络分析、个案研究以及多种策略整合等方面论述媒介素养的教学策略;七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与国家课程目标的关系,与语文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德育、美育等相关领域的关系以及融合途径,综合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实施等具体的实践模式与路径;八是媒介素养教育学研究,从研究范式、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研究趋势等方面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所涉及的基本问题,为学科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上述八个方面的内容至少实现下属四种目标。
一是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二是发展关于媒介的思想,三是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四是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在此基础上,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划分为媒介基础知识教育、媒介信息教育、媒介基本技术教育和媒介伦理道德教育。具体内容可划分为:技术和应用层面;语言、语义、美学和价值观层面;媒介环境层面。
规范的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使得媒介素养教育不再神秘和不可操作。
三、长江大学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模式
第一,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体系的建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制定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必须突破的领域。我们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借鉴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关于人的素质结构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按照传统教育的特点,从“媒介基本知识”、“媒介能力”、“媒介基本技能”、“媒介审美”、“媒介道德”和“媒介意识”六个方面,建立起媒介素养教育的三级目标体系,即“媒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阶段”、“媒介批判、反思阶段”、“媒介使用与表达阶段”。并对每一目标体系包括的内容进行解析。
第二,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型的内涵建构。我们希望建构的课程模型是中国媒介素养教育CTL(文化一理念一语言)课程模型。CTL课程模型是针对中国的媒介环境和教育环境而提出的,主要适用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规划。C代表“文化”(Culture),指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设计应在中国先进文化的背景下或基于中国先进文化进行,既不是囿于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照搬西方文化。T代表“理念”(Thinking),包括主流意识(Ma—instream Awareness)、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建设性表达(Constructive Expression)。L代表“语言”(Language),通过符号学理论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使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式有了立足点,也就是媒介语言。
第三,媒介素养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建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精神品质应该是批’
判性思维能力。在本课程体系中,媒介素养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倡导师生在媒介素养课堂上本着平等对话、民主开放、思维批判、实效互动的原则,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呈现专题式的教学内容,辅以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创作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学会批判分析媒介文本的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发地思辨媒体、反省现状的思维习惯和人文素养。
第四,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方法论体系。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朝着多元化、人性化的趋势发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以下六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惯例,改为以启发学生探究为主;说教式的填鸭教学向交互式的对话教学转变;各门学科独立定时教学向多学科交叉的问题解决式教学转变;抹杀个性的集体学习行为向个性多样化的合作学习行为转变;教师作为舸识的权威和垄断者的形象被颠覆,平等民主的引导者形象更受学生欢迎;考查学生知识点的熟练程度将被以能力和素养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所取代。
第五,媒介素养教育评估体系。无论我们选择哪一种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也无论有多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规划,都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评估鉴定制度,驱动并监督媒介素养教育组织或机构实现课程规划的目标。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体系主要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性进行检测,以确保媒介素养教育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我们评估体系的内容包括: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模式、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过程、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项目、评估工作对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价值。
四、进一步提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质量的保证措施媒介素养教育要真正成为培养、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建立规范机制,加大过程管理。总体上,通过建立规范机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上,通过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培养制度,使学生的学习更具自主性,在规范的同时,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使教学过程更加多维化和综合化。同时,加强考核体系,加大中期检查等过程管理的力度,使学生能够在可控、循序、科学的培养下逐步进步。
创新培养计划,与国际接轨。强化课程建设,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保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积极组织学生观摩国外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和国内的双语课程等优质课程。聘请有经验的双师型专家到课堂上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重视实践教学,力争学以致用。贴近媒介素养教育实际,大力创新实践培养体系,单列重要实验课程;增加专业实验课时;实践教学贯穿专业历时培养始终,形成一至三年级的专业观摩— — 见习一一专项实训—— 毕业实习的实践培养体系。同时,开辟第二课堂,组织专业技能兴趣小组,建设“模拟媒介素养教育中心”,各类创新性实验项目等。规范实践培养体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验课程做到规范始终;实习环节做到校内外双重严格管理,材料齐备;第二课堂有计划、有指导、有汇报、有总结、有表彰。
建立地市县媒体圈,为地方培养急用人才。为更好地培养服务于地市县一线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应用性人才,本专业积极拓展地市、县市传媒实践平台,目前已在荆州、荆门、宜昌、潜江、天门等20个地市县媒体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初步形成本专业实践教学的“地市县媒体圈”。本专业研究生在三年中将积极参与到这一区域的媒介教育实践中去,同时,在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中,也将征求这一媒体圈的意见,改进人才培养计划,为地方培养急用媒介素养教育专业人才。
强化论文要求,积极推广研究成果。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中,对论文选题、编写提纲和可能的创新进行严格评审,达不到要求的不能进人论文编写阶段。同时,鉴于本专业的运用性较强,业界对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理论需求的迫切性,将利用专业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圈效应”,积极推广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构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ueqianjiaoyu/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