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技能课程教学探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学前教育发布时间:2021-05-27浏览:

  【摘 要】本文阐明学前教育专业开展普通话教学的必要性,分析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的现状,提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普通话 教学策略

学前教育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19 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普通话是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社交的必要工具,因此我们要重视普通话的普及与提升。但我国属于多民族多语系国家,方言对人们说普通话影响较大,这也成为人们有效沟通的阻碍。人们要想顺畅地交流与传情达意,就得依赖语言信息。语言交流影响办事效率,也会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因此,要努力构建和谐语言环境,形成以普通话为主体、多语言和谐并存、良性互动的语言态势,并大力推广普通话,学好普通话,用好普通话,加强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促进社会进步。

  一、学前教育专业开展普通话教学的必要性

  为了提高全民的语言素质,国家将每年 9 月的第三周定为普通话宣传周。学校、幼儿园作为普通话推广的重要基地,在宣传和推广普通话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幼儿园管理条例》规定,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个条例规范了幼儿教师的语言要求。要改变我国语言教学的现状,应从幼儿教育开始着手,从小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2 岁是口头语言发展期,4-5 岁是学习书面语言期。学前儿童具有很强的语言模仿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语音学习上。学前儿童的发音器官非常灵敏,耳朵能辨别语音、语调上的细微差别,口舌能准确地模仿各种声音。由此可见,普通话应用能力是幼儿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标准规范的语言意识是教师必备的意识。教师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口齿清晰、语速适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规范学前儿童的语言标准,发音准确、简洁、流畅、有条理,使学前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标准的普通话。幼儿语言发展的好坏高低将由教师的语言能力所决定,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应该肩负语言引领的重任,通过有声语言对幼儿传递信息,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幼儿说标准的普通话。要想让幼儿准确、清晰地表达,就要让幼儿掌握语音标准,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使用标准普通话,促进学前儿童有效理解及表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禁止使用不标准语音或方言,避免理解的障碍,使信息得到有效交流。

  二、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普通话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核心技能课程,幼儿语言教育是普通话推广的基础课程。从教学总时长来看,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普通话课程课时较短,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为例,普通话课程通常情况下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总学时仅有一个学期。而学生绝大部分为广西区内各市县初中毕业生,普通话水平普遍不高,语言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广西有 12 个世居民族,除回族、汉族使用居住地的汉语方言外,其他各民族均有自己的本族语言,分别是壮语、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回族语、京语、彝语、水语、仡佬语,其中,壮语、汉语、瑶语、苗语还各有自己的方言土语。壮语分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每个地区的方言特点、语言环境以及语言习惯不一,对普通话发音标准影响不同,大致有几类:一是平舌音与翘舌音不分,把“zhi”“chi”均读平舌音;二是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比如,把“bīng”读成“bīn”、把“xīng”读成“xīn”等;三是“b”“p”不分,把“piàn”读成“biàn”、把“péng”读成“béng”等;四是“sh”“x”不分,是“shī”读成“xī”等;五是“r”“l”不分,把“rén”读成“lén”等;六是“g”“k”不分,把“kǔ”读成“gǔ”等。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给普通话水平的提升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出现夹壮现象,如“难受、想哭”说成“蓝瘦、香菇”,再如“風口”说成“疯狗”,等等,受方言影响而产生歧义,造成误解,闹出笑话,有时还会造成尴尬。

  广西学生在入学之前没有接触过普通话课程,大部分地方教育资源匮乏,有的教师因普通话水平有限,平时授课时多采用方言,没有注重普通话的推广,更没有注重发音标准,也不掌握普通话的发音标准,导致学生开口闭口就是方言。这些应用普通话意识薄弱的地方,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普通话了。学生因为对普通话的发音标准和语言规则模糊不清,所以对使用普通话阅读感到困难,平时说话更不会使用普通话。总体而言,学生的普通话层次不一,认知度参差不齐,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二)无法因材施教。当前受学校教师人数、教学时间及教学手段的局限,教学内容同质性较高,针对性较低,教师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为例,2018 级学前教育专业 6 个班级约 350 名学生,普通话课程专任教师1 名,要求 1 名专任教师针对 350 名学生的不同需要制作不同的教学课件是不现实的,加之实践时间也很有限,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比如,一个班级 50 名学生,按照 5∶5(统一讲授∶个人实践)的时间比例授课,也就是说,教师讲授一节课,学生个人实践一节课,那么一节课 40 分钟,教师对每位学生可分配的实践指导时间人均不到 1 分钟,时间短、效果差,无法进行个性化指导,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在进行单人指导时又无法兼顾其他学生的课堂纪律管理,导致课堂教学纪律较差,影响教学质量。

  (三)学生缺乏自主性。语言习惯是后天形成的,每个人的习惯、思维不同,在用普通话表达上也会迥然不同。不同的语言环境出现不同的普通话发音错误,如果没有能及时得到纠正,那么久而久之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定势。一般来说,学生没有明辨的能力,更不知道普通话的发音标准,基本都会盲目地跟从教师的语言习惯和发音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没有讲普通话的意识与习惯,大多数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地区划分团体。受心理影响,学生总认为团体内部使用方言交流更加生动准确,更有亲和力,因此,在日常交流中用方言代替普通话。对于普通话基础薄弱、性格内向的学生而言,方言是他们沟通与交流的首选工具,也是最佳工具,他们不愿意或者害怕开口说普通话,使用普通话的意识薄弱,缺乏使用普通话的自主性,在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自卑与胆怯心理。

  推荐阅读:可以发表学前教育论文的省级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技能课程教学探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ueqianjiaoyu/57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