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的千里之行当始于汉字教育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学前教育发布时间:2020-04-13浏览:

  关键词:国学;文化;汉字;教育

  摘要:汉字是中国文化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元素,也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推展国学教育的千里之行,当始于汉字教育。

教育界

  推荐阅读:教育界期刊发表教师论文认可吗

  .1. 引言

  近些年,国学教育成为热门话题。什么是国学?国学包括哪些内容?国学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国学教育应如何推展?这是我们讨论国学和国学教育问题需要首先明确的。

  对于什么是国学?国学包括哪些内容?各家说法很多。所谓的国学,简单地说就是中国文化之学或中华文化之学。国学包括哪些内容呢?应该包括中国古往今来的思想、哲学、政治、经济、礼制、历史、地理、汉语、汉字、文学、医学、科学技术及书画、音乐、艺术、民俗等诸多方面。有精神层面的内容,也有物质层面的内容;有人文科学内容,也有自然科学内容;既包括古代的内容,也应该包括现当代的内容。中国文化之学,以文字形式集中保存在经史子集文献之中;以物质形态保存在遍布中华大地及海外的名胜古迹之中,保存在先人遗留下来的古董物件之中;以意识形态反映在国人及海外侨胞生活的思想言行之中。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宝贵财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她可以给我们经验,给我们智慧,给我们力量。中国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伟大贡献,在世界已如此国际化的今天,她可以为和谐世界的建立,提供经验和智慧。

  国学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国学教育应如何推展?我对此很关心,很感兴趣,但缺少深入研究。这里仅从汉字和汉字教学角度,为国学教育奉献一孔之见,供有关方面参考。

  2. 汉字是中国文化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元素

  我们说国学教育的千里之行当始于汉字教育,是因为汉字是中国文化最重要最有特色的元素。文字是判断某种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没有文字的文明是很难想象的。汉字作为世界上古老的并仍在广泛使用的意音文字体系,不仅记载了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也以其独特的形式,反映了上古社会的文化形态,体现了汉民族认识事物的特定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国学大师陈寅恪在1935年给沈兼士先生的信中曾说:“依照今日训沽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1] 。有人把汉字形象地比喻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很有道理的。

  汉字文化无处不在,遍布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沉积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活跃在我们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融化在我们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近十数年间,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先生在多个场合对此发表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色“首先是汉字文化” [2] ,“汉字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基础” [3]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魂,“中国人应该把汉字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国人没有了汉字就像人没有魂一样” [4] 。他主张把汉字列为中国文化的第一支柱 [5] 。

  在普通国人的心目中,汉字也是非常神圣的。六七十年前,“敬惜字纸”还是妇孺皆知的规矩。在历经文字改革、文革和改革开放之后,“汉语/汉字”依然能成为中国大学生心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6] 。

  在外国人的眼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许多留学生,是因为对汉字着迷,才选择学习汉语。法国汉语教学首任总督学白乐桑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白乐桑说:“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最美的” [7] ,“如果没有汉字,我就不会选择学汉语” [7] 。在外国发行的邮票中,大凡与中国有关,都会使用汉字,如:联合国发行的邮票上,经常出现“联合国”三个字。美国为纪念“中国抗战五周年”而发行的邮票上,印有“民族、民权、民生”及“抗战建国”十个汉字 [8] 。

  汉字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开展国学教育,弘扬中国文化,能不从汉字教育开始吗?

  3. 汉字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我们说国学教育的千里之行当始于汉字教育,因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重要载体。说到汉字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集中保存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史、子、集。这些无比珍贵典籍文献,都是用汉字记载下来的。以仓颉为首的睿智的先贤,创造完善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方言、超时空的汉字体系,让我们中华儿女得以世代享用这些凝结着先人智慧、经验的典籍文献,从中获得教益。

  众所周知,经、史、子、集中的典籍文献,使用的是古代汉语。一般来说,在古代汉语具体语言环境中,一个字记录的就是一个词,字就是词,词就是字。如果一定要拿现代语言学术语表述的话,就是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比如:天、地、乾、坤、日、月、阴、阳、山、川、湖、海、草、木、虫、鱼、春、夏、秋、冬、雨、雪、风、霜、生、老、病、死、身、体、发、肤、口、鼻、耳、目、喜、怒、哀、乐、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君、臣、文、武、士、农、工、商、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古代汉语中有复音词,但所占比例较少。而且除了极少数联绵词、译音词以外,也都是构词字形音义的有机组合。如果构词字是已经学过的,许多合成词可以无师自通。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育,大体上是先识字写字,再读书背书,再后作文章。以宋元以来语文教育为例,在启蒙阶段,先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本书合称“三百千”)。学完这三本识字教材,就可以掌握不重复常用汉字大约1500个 [9] 1。学会这1500字,就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词汇,就可以逐步转入对书面语阅读理解为主的读书背书阶段,内容出入于以儒家经典为主的经、史、子、集之中。学生在阅读背诵经典文章诗词过程中,一方面巩固已学汉字,扩大识字量;一方面熟悉如何表情达意,了解抒情、叙事、说理等不同文章的行文技巧。最后进入高级阶段,学习对对子、作诗、作文章。大体形成“识字写字(输入)→读书背书(输入)→作文章(输出)”的语文教育程序。从这个教学程序可知,阅读经典是以大量识字为基础的。

  我们要推展国学教育,必然要引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文献。国学经典文献都是用汉字书写的,学不好汉字怎么能学好国学经典文献呢?

  4. 汉字教育现状堪忧

  我们说国学教育的千里之行当始于汉字教育,因为当今汉字教育的现状令人忧虑。

  王蒙先生曾以非常失望的口吻说:“可惜的是,当下在青年人中,对于汉字的识读写用,有黄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的趋势。一是错别字到处出现。一是成语熟语的乱用误用” [2] 。《重庆晨报》为此提供了一则典型事例:大学毕业的小蔡,因为一份手写的简历,而丢掉即将到手的工作。原来,小蔡“在400字简历里,竟写了24个错别字” [10] 。有媒体认为“400字简历24个错字,折射汉字危机” [11] 。

  近十多年,关于国民特别是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呼声不绝于耳。光明网进行的一次“汉字书写调查”结果显示:“85.29%的人认同全民汉字手写水平在下降” [12]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也指出:“学生的汉语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在退化,需要引起注意” [13] 。

  国民特别是在校学生错别字多、书写能力差等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2011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河南电视台的“汉字英雄”、央视的“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火爆,不少学校开展“汉字听写大赛”活动,社会上的“书法课外班”不断增加。至于错别字多、书写能力差的原因,社会舆论多归结于电脑、手机的使用或书法教育缺乏。也有人认为是二三十年以来外语教学挤占了母语语文教育时间。电脑手机键盘的使用、书法教育的缺乏、外语被长时间有失恰当地强调,的确是国民特别是学生汉字应用水平下降的原因,但恐怕都算不上根本原因。而且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效果也有限。加强书法教育主要是促进学生把汉字写得好看一点,对学生汉字应用整体水平作用不大。“汉字英雄”、“汉字听写大会”、“汉字听写大赛”创意不错,对国民特别是在校学生的汉字学习肯定有一些促进。但对于少数参加者来说,归根结底还是个“秀”;对于开发者来说,是一种有文化意识的商业行为。且能走多远也难以预知。电脑手机键盘更多地使用是大势所趋,大家对此基本上是无可奈何。

  国民特别是在校学生的汉语能力、汉字能力下降,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基础语文教育中的汉字教育薄弱低迷所致。从前文“识字写字(输入)→读书背书(输入)→作文章(输出)”的教学程序可以看出,传统语文教育是以汉字为出发点和首要重点的,抓住了汉语的根本。亘古不变的传统,必有其根深蒂固的合理性,是应该好好继承的。但是,我们现当代基础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西方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理论为指导的,走上了与传统语文教育完全不同的道路。这就不能不给汉字教育带来极大的影响。

  一是改“先识字再读书后作文”为“边读书边识字边作文”。先识字再读书,可以让学习者在积累1500个基本字词基础上,顺利进入典范书面语文献的阅读。边读书边识字,只有到高级阶段才有可能阅读典范书面语文献。识字、读书是语言的输入,作文是语言的输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先识字再读书后作文,有了字词的足够储备,阅读了大量典范书面语文献,接下来的作文,自然是轻松愉快的、有模有样的。边读书边作文,要求学生在不识多少字、没读几篇正经文章的时候作文,不似无米之炊才怪。写出来的文章,或言之无物、缺少文采,或错字频出,字迹难看,不是很正常的吗?

  二是忽视“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 [14] [15] 的事实,轻汉字,重句法,重词法。传统语文教育以字为本,用扎扎实实的汉字学习带动复音词和句子的学习,顺理成章,事半而功倍,正所谓“振本而末从” [16] 。现当代语文教育颠倒了字和复音词、句子学习的本末关系,以句带动复音词学习,以复音词带动字的学习。这种重末轻本的语文教育架构中,汉字教育怎么能不薄弱低迷呢?

  三是改“集中识字”为“分散识字”。集中识字,可以从独体到合体逐步展开,可以利用表义偏旁和表音偏旁系联合体字,有系统地推展汉字教学,减轻教学难度。分散识字,无法按汉字自身特点和规律去进行教学,教学难度大,效率低。

  四是以语文知识灌输代替语文能力的培养。传统语文教育致力的是识字写字、阅读理解书面语言、撰写文章、吟诗作对。现当代语文教育却在句法、词法知识方面下了许多功夫。以致胡明扬先生曾痛心地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完全违背了我们祖先几千年的经验,把重点放到似乎很有学问的语言知识上去,结果也只能‘误尽天下苍生’” [17] 。

  在现行的语文教育体系中,汉字教育薄弱低迷的问题,是很难得到根本性改变的,这是让人十分忧虑的。

  此外,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汉字水平和汉字教学水平也是令人忧虑的。王宁先生《汉字构形学讲座·前言》中有这样一则信息:“1999年,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汉字学基础知识的问卷在540位中小学教师中进行调查,内容都是非常简单的属于‘小儿科’的问题,结果回答的错误率占到68%,有的问题错误率占到92%” [18] 。教师缺少必要的汉字学基础知识,是没办法把汉字形音义讲清楚的。教师讲不清楚,学生自然也就掌握不好。由于教师缺少必要的汉字学基础知识,不讲理据、不用动脑筋的“部件分析法”就大行其道,用“俗文字学”妄解文字的也屡见不鲜,这怎么能教好汉字呢?

  5. 结语

  汉字教育是整个国学教育的基础,汉字是国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未能得其正道,受伤害最大的就是汉字教育。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办法,是拨乱反正,构建以汉字教育为龙头的语文教育体系。不过,这可能需要漫长的时间。国学教育是事关民族前途的大事,为了推展国学教育,无论如何,我们得在汉字教育方面做一些补偏救弊的事情。比如在现行语文教育体系中,设法增加汉字教育的内容;通过培训或业务进修等形式,为在职的中小学语文教师补上普通汉字学的基本知识;在各师范院校的教育中加强普通汉字学的教学和汉字教育研究等。

  参考文献

  NOTES

  1此前人们一般采用张志公先生《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的说法,认为“三百千”共用不重复的单字约2000字。但据同济大学李海燕采用现代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统计,“三百千”用字总量为2708字次,字种数为1474个。本文依据后者的统计数据。有关数据统计详情,请参阅李海燕《关于“三百千”的用字问题》。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国学教育的千里之行当始于汉字教育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ueqianjiaoyu/51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