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学前教育发布时间:2018-09-03浏览:次
【摘 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看,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构建和发展的世纪,而今天的婴幼儿将是承担这一任务的主力军。因此,引进生态观以深化幼儿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确,我们迫切需要树立生态观,形成生态意识,并落实到我们的教育行为中去。
【关键词】幼儿的不恰当行为;观念变化;综合教育改革;儿童发展观
观念的更新是一个持续发展逐渐提高的过程。当今世界关于婴幼儿身心发展和保健、教育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异常丰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而不需要从头做起。然而,学习和借鉴是为了提高,这就必须通过实践,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意识。这就是说要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之路。实际上,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经历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开始从幼教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借鉴有关理论来解决实践问题,促进改革向前发展。然而,每前进一步都会出现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又促使我们去寻找相应的理论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运用理论的能力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运用理论的能力越来越高,改革的效果也越来越好。今天,我国幼教领域出现了异常丰富的前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观念更新”不是一般地从理论上提出一个新观点,而是从我们的幼教改革实践中升华而形成新观念,这种观念应该成为我们自己思想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向前发展而持续深化更新。
一、以“综合教育”改革为例来回顾在实践中观念更新的过程
80年代初,有些幼儿园老师向我们理论工作者提出要求:改革分科教学,把几门学科综合起来教学,以减轻教师和幼儿的负担。当时,我们找到并运用了系统论的一个观点:系统是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整体,其效果将大于各部分相加之和,从而提出教育内容的综合、手段的综合、过程的综合,并据此建立起主题系列。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改革缺乏对教育目标的研究。因此,在1987年开始的“农村学前一年综合教育课程”的探索中,我们首先对教育目标进行了反复研究,从而使综合课程的结构得到了改进。同时,我们认真研究了陶行知、陈鹤琴当年创办农村幼儿园的理论和经验,并以此指导我们的课程设计。从那时开始,我们意识到在课程研究的理论指导方面,继承与发扬我国幼教先驱者的思想和引进西方理论都是必要的,而且两者要尽量相互结合,从而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观念。所未有的创新成果就是明证。也是从那时起,我们开始接触到人类发展生态学,并提出了“重视社会生态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利用生态变迁促进幼儿发展”的观点。关于前一点,我们积极提倡充分利用农村的各种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但对后一点“利用生态变迁促进幼儿发展”,直到1993年开始探索“2至3岁儿童综合教育课程”时才有所思考,思考的重点是如何使孩子顺利地过好入园关的问题。
上述观念更新的过程实际上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吸收有关信息进行加工,一方面互相交流共同研讨。可以说,这种观念的更新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對当今幼儿合理的不恰当的行为思考
当今世界,幼儿因为特定的年龄、特定的心理需求会选择特定的行为方式,不论这个行为表面上看是对是错,是适当或不适当,它都有特有的意义,都是在帮助幼儿实现自己某一方面的愿望。不适当行为可界定为与年龄的适切性有所偏异的行为,它显著地妨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以及他人的生活。如幼儿将好好的玩具拆得支离破碎;无身体疾病的感到全身痒痒等。但幼儿的不适当行为中,往往有着特殊的意义,或是代表幼儿与成人之间的关系,或是幼儿对成人发出一种要求信息,都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如幼儿拆开玩具是想知道玩具里的小鼓为什么会发出响声;幼儿感到浑身痒痒是希望引起父母注意,得到关心等。幼儿的后天行为基本是“成人”(包括家长与教师)培养的结果。
合理的不适当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发展局限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幼儿自身的“过错”。因此,作为成人,在发现这些不适当行为时,应及时分析不适当行为中的合理性,同时做些什么来帮助幼儿。目前,面对幼儿的不适当行为,家长经常陷入帮助的误区:第一,责问。责问的结果往往令成人更加气愤,因为幼儿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第二,动武。家长在劝告无效后就会采用“动武”的暴力手段,这样仅仅让幼儿记住了“以后不能做”,却无法让幼儿了解处理事情正确方法。第三,监控。在一旁监视幼儿的一切行为,往往限制了幼儿的主动性。教师对此常用的方法、惯用的态度通常是正面说服教育,或是严厉的批评,也有的不闻不问。教师和家长的忽视,以及方法上的简单,经验缺乏科学的验证,没有控制的具体要点,处理的很模糊。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的合理的不适当行为得不到成人的正确引导,这 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父母教师进一步对幼儿的沟通和教育。我们认为,应该理解幼儿合理的不适当行为,分析了解幼儿不适当行为的原因,进行适当方式的引导,以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
三、合理的不适当行为的分类
(一)好奇 有限的知识——“不适当”行为
孩子渴望了解世界,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希望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希望用某些方式进行探索,但因为有限的知识和能力,而只可能做出简单的、模仿的、“荒唐的”、顾此失彼的尝试。探索的过程激励着孩子,他们对于成人世界的行为准则(诸如:科学、理性、经济等)知之甚少,又怎能像成人一样行为呢?
(二)“心结” 误导——“不适当”行为
孩子有着特定的成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又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就会成为“心结”,既而影响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如果成人不了解孩子内在的需要,只简单地评判他们的外在行为而采用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如:训斥、责骂、棒打、限制等),就可能反而强化了“不适当”行为。(案例见“小伟变懒了”)
(三)“难言之隐“ 合理化——“不适当”行为
当孩子有了“难言之隐”的时候,也会想办法去解决,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对策。如果他们能为此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他们就会给“难言之隐”改头换面,使之合理化的蒙蔽成人。这种“不适当 ”行为表面上看是毫无不适当的,而且是非常合理的。最常见的就是“体化症”,用身体上的不适来达到满足!当然,“合理化”的过程。有的是孩子能够意识到的,而有的则是无意识的。
四、以儿童观的发展回顾观念更新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受建构论(由蒙台梭利和皮亚杰先后提出)的影响,认识到“儿童的认知是由他自身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结构”,因此开始重视为儿童提供操作的机会,强调变灌输知识为发展智力,提倡将发挥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后来我们认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哲学的主体发展观,把我们的教育目标定在“使幼儿的身体、认知、个性、社会性情感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全面发展的、轻松自由的环境,使他们摆脱人为的束缚,得到科学的发挥,促进他们的主动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课程改革方面,广大教师就开发幼儿的潜能、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进行了多方面探索。近年来,老师们又开始通过直接观察来认识和了解孩子的潜能和发展需要,并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而不是单纯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更强调从儿童发展的实际出发制订教育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儿童观的一大进步。从上述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幼教观念的变化是广大幼教工作者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研究自己面对的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的现状而得以实践的。
第一,要提倡用生态观来研究幼教发展的规律。生态观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可持续发展,幼儿教育要在生态文明中发挥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就必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积极主动地自我发展。
第二,幼儿教育怎样做到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应根据生态观把幼儿园建成教育生态系统,具体地说,将课程教育与园务管理结合起来,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产生整体效益。教育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能随时有选择地接纳外界的信息并使之成为自我发展的营养。这里并不提倡大家套用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而是建议每个幼儿园,小至几个班的园所,大至十几、几十个园的集团,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总结办园经验,努力建构园本课程,把课程教育与园务管理融为一个整体,使园务管理更有效地为课程教育服务。
第三,怎样建立教育生态系统?我们认为,应认真研究本园课程和园务管理工作,把研究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日常保教及行政管理当作研究工作来做。实践证明,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了研究,就会产生一种发展的能量,形成自我发展机制,从而促进幼儿园产生一种不断追求新发展的内在需要。这一点说明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转和发展能量来自系统中的集体智慧。
第四,在构建教育生态系统时要重视创立幼儿园文化。因为幼儿园文化是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幼儿园的品牌形象。幼儿园文化是由幼儿园的全体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和习惯传统等凝聚而成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文化在幼儿园内部对全体员工和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陶治作用,能增强凝聚力,提高教育效果;在幼儿园外部能对幼儿家长及所在社区以及整体社会产生感染作用。实际上,幼儿园文化的各要素是在幼儿园的创办和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现在的任务是要自觉地加以构建和发展。由于集体保教在我国婴幼儿保教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幼儿园承担着对家庭保教和社会保教的引导和促进任务,因此构建幼儿园文化,发展幼儿园品牌形象的作用,尤为重要。
幼儿园教育生态系统以幼儿为主体、教育为中心。近年来,人们对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问题,作了不少探讨。我们可以进一步用幼儿园教育的生态观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对环境的作用,对幼儿、教师、家长三个角色群体的各自作用,各个角色群体的不同活动特点,人际互动作用等进行探讨。
五、建议
20世纪90年代初,幼教改革成果日益增多,使得有些幼儿园因忙于“追新”陷入困惑;另一方面,辦特色园的风气盛行一时,使得有些幼儿园忙于标新立异,脱离了本园实际。面对改革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提供从本园实际出发,通过总结自己的办园经验,研究自己的日常保教工作,构建园要课程,先形成框架,再逐渐充实。已有的经验证明,在建立园本课程的过程中,保教质量和师资水平可以相互促进促进共同提高。由于从本园实际出发,对他人的理论、他园的经验有一个选择的过程,不会盲目搬用。构建初期,要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内容、合理的活动、有效的评价这样的结构来进行,宜着重研究目标经过内容和活动向幼儿发展的转换。园本课程初步建成后,要通过评价从实践中提取新的观念以促使园本课程的不断发展。
上述观念是不是能适应21世纪幼教的持续发展,还有什么重要观念我们没有意识到,怎样使这些观念落实到我们的教育行为中去,从而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在幼教实践中继续探索和思考。
作者简介:乔尚(1993-),女,回族,江苏高邮人,中央民族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
参考文献:
[1]周念丽,方俊明.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20):79-84.
[2]雷江华,方俊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9(04):9-13.
[3]刘璐.浅谈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发展现状[J].商,2013(16):279.
[4]关金艳.辩证唯物主义与儿童心理学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49-50.
[5]黄琼.陈鹤琴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03):7-10.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据当今幼儿合理的不恰当行为论幼儿教育观念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ueqianjiaoyu/45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