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学前教育发布时间:2016-01-14浏览:次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阅读经典读物,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味,学到更多的知识。本篇教师论文发表关于如何引导小学生从阅读经典读物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体悟。作者认为,阅读经典应当让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品味词句,通过多种方式感受经典的魅力,让学生自己讨论思考加以点拨,让学习语文变得轻松起来。
推荐期刊:《小学教学参考》杂志由成立于1962年的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主办,广西教育学院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广西社科优秀期刊。以小学语文、数学两科为主,兼顾其他各科的教辅类刊物(设有语文版、数学版、综合版)。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刊物一本教师专业成长的必备读物。特别欢迎黑龙江、甘肃、河南、四川、新疆、内蒙古、辽宁等地区老师的来稿,只要内容合适,并有一定的质量,将优先录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经典阅读教学;学情
一、解读文本,融入经典,教者须先有所悟
(一)设计教学要抛开无形的功利之手
季羡林大师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篇文章。一次参加赛课,指定上这一篇文章。在解读文本时,教学应该关注什么?——关注学生,关注学情,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因为学生才是主体。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笔者调整思路如下:
读完这篇文章,你的疑问是什么?这样一问,就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学生意识到:我是学习的主人。也能让老师自己当好自己的角色:教者,传道、授业、解惑。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了,纷纷质疑,问题五花八门:为什么自己的花要给别人看?什么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这样一来,学生其实也把老师准备要问的都问完了,那剩下的问题不就简单了吗?释疑。接下来,老师和学生一起共读共悟,上课进行得很顺畅。
由此,笔者领悟到,教师不应该在学文之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抛出十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只会限制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其结果只能是老师满头大汗,学生也不知所措,不知道哪个答案才能令你满意。而是应该学会放手,让学生真正自由地去感悟,语文课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而言并不是问题本身太难,而是你提问的方式是否适合学生。
(二)放大细节,品词酌句,多种方式感受经典的魅力
笔者在初读《窃读记》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儿时,也许是从前读过此篇的原文,有再读的喜悦,然而可能受第一印象是原著的影响,笔者总觉得删掉后的课文显得太概括了,没有了细节,品起来就少了很多滋味。两篇一对比,才知道课文缺的是人情味儿。你瞧,在课文中,描编写者找未读完的一本书,到“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就戛然而止。而在原著中,有相当长的一个段落描写了被店主驱赶的经历: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
生动的叙述,详尽的心理描写把一个渴望读书的穷学生的自尊心、羞辱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一双巨掌、那一句冷笑把“窃读”的滋味写得入木三分,正因有了这样的段落,我们更能入情入境地理解那一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滋味,怎一个“怕”字了得!怎一个“乐”字了得!
因为有共鸣,所以品读原著感觉很带劲儿,于是很想把原著作为课文带着学生一起学习,然而这个想法是不现实的,首先,篇幅太长,只适合阅读,不适合讲读、感悟;其次,如今的学生少有窃读的体验,能否理解到位是个问题。于是笔者通过朗读再次阅读了一篇课本,从而整理出一套思路:(1)由课题入手,让学生用换词的方法理解“窃”的意思,用朗读的语气表现出“偷偷地”应该怎样读。(2)化繁为简,围绕“窃读的滋味”这一大主题来教,联系作者当时的环境和自己的生活来学。
二、注重交流使经典阅读教学呈现对话状态
上段分析对比了课本《窃读记》与原著的区别,笔者通过朗读整理出一套思路,直接进入课堂。首先把第一个问题一抛出来,学生就兴奋了:要读得神秘一点,有点像做贼似的感觉。三五个学生读完后,全班同学的情绪也跟着上来了,齐读时语气还真有神秘劲儿。对文章有了兴趣后,初读课文时他们很卖力,也很快找到了表现窃读滋味的段落。读到“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时,我问:作者惧怕什么?答案不难找到:怕被老板驱赶。“老板可能会怎样赶她?可能会说什么?可能会怎么做?”“可能会推她”“穷鬼,滚!”“从来就没见过你买书,不要再看了!”“看你也买不起!”“听到这些,作者是什么感受?” “难过、伤心、觉得很受侮辱”接下来我欲扬先抑:我觉得这个地方作者写得很矛盾,如此屈辱,哪有快乐可言呢?我觉得作者在说假话,你认为呢?于是,学生找出因读书而快乐的段落,纷纷推翻我的说法,最后得出了自己的观点:从书中得到的乐趣远远超过自己忍受的饥饿、侮辱。花了这么多心思才能读完一本书,作者都不愿放弃,是因为她很爱看书,懂得读书的重要性,正如最后一句话所说“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至此,最后一句话也就不难理解了。在这堂课中,笔者说得很少,只是有时候插进几句话点拨一下,他们所感悟到的大部分是他们自己经过讨论、品读、思考得出来的,我只是帮他们做了归纳和总结,整堂课我们都很愉快。最后上课外阅读课时,笔者从图书馆借来《新语文读本》,推荐他们读完整的《窃读记》。教室里静静的,我没再说什么,对于我来说,带着学生读书、和学生一起感悟的时光就是心灵与心灵对话的时刻……
三、整体感知看似俗套实则必须
如果把初读当成走过场,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完,那么文章的障碍没有扫除,接下来的再读再悟就是一句空话。教书时间越长,越发现初读的重要性。上二年级上册课文《丑小鸭》时,笔者先布置学生初读,主要让学生达到三个要求:1.标出自然段;2.划出不认识的字,认识它;3.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不加字、不减字、不读错、不读破)。以前上课总想求新、求异。于是用看录像、听录音、看动画等等方式代替初读,然而教书时间越长,越发现初读的重要性。学生一定要对文本亲身的阅读体验,《丑小鸭》一课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篇幅有点长,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在此前已接触过这篇童话,加上初读后,接下来学文就变得很轻松了。
四、品味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感悟人性之美
要让学生体会到文字的妙处,教师自己应首先解读,文字之所以具有感染力,在于作者反复斟酌此处为何用此词不用彼词,还在于我们对文字的品味和揣摩。
笔者的经验是,在上课之前,如果先自己朗读一遍,就能够较快地抓住文章的“眼”。抓住了“文眼”,设计就由此展开,一节课围绕着文眼学习,整节课就不会太松散,至少可以搭好大体的架子。但有时候也会不得要领,这时可以去琢磨课题,优秀的作品通常会有一个恰如其分的题目,对我们来说,有时候把课题琢磨透就成功一半了。
如“丑小鸭”的“丑”字,可以衍生出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什么说它“丑”?“美”小鸭是什么样?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就是丑吗?并不一定要让学生把这些命题完全弄明白,但老师自己首先要有深刻的理解,我们都知道用美鸭子的标准来看天鹅,那天鹅就是丑的,因为它跟鸭子不一样,也没法一样。万事万物皆有特点,物以类聚。但随着社会的自由程度越来越高,对于不喜欢的人或事可以选择不予理睬,却不能不尊重。正像老师有自己的好恶,老师可以不喜欢某个孩子,但绝对要尊重每个孩子。这正像《丑小鸭》传递给我们的含义。要给别人以尊重,孩子也应懂得这一点。
有一句话说得好: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让生命在经典阅读的濡染和熏陶中,变得简单而纯粹,绵远而悠长。人们总在追求丰富与华丽,但朴素永远是最纯净的美,拥有了经典阅读,便可以缔造理想的精神世界,拥有自己的人生哲学。
【参考文献】
[1]刘小梅.在小学低年级开展经典诵读的误区与对策[J].教育观察,2012(10).
[2]滕梅.论经典诵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体现[J].文学教育(下),2012(12).
教师论题拓展: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中,“读”是基础,听说和编写能力的提高需要借助于阅读。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语文学习的目的和未来对国民的语言要求所决定的,书读多了,知识面宽,语文素养自然会有所提高。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落实于“读”,以“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提高,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小学语文中经典篇章的品味解读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ueqianjiaoyu/35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