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应重拾德育教育的精髓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学前教育发布时间:2016-01-12浏览:

  初中语文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知识,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将语文的德育功能弱化了。本篇教育论文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重拾德育内容,在教学中拓展语文外延,创设情境课堂,注重人物分析,将德育渗透在方方面面,唤起初中学生对人生的追求,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推荐期刊:《中学语文教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中学语文教学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中学语文教学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初中阶段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一个基础阶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律己向善是初中教育的重要责任。初中语文教材里涵盖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它能唤起初中学生对人生的追求。但由于受到长久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正在慢慢消失,教育的功利性把德育的价值弱化了,加上社会的现实性把德育的说服力削弱了,致使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面临巨大挑战,所以急需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加以改进和强化。

  一、拓展语文外延,丰富学生德育教育内容

  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课堂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语文课堂自然就成为实施德育教育的地方。[1]144为突破课堂的局限性,初中语文教师应拓展语文外延,尝试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及时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例如,《陈涉世家》是一篇人物传记,教师在课堂上可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补充相关的历史事件,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秦朝的暴虐统治,秦始皇大规模兴建陵墓、宫殿,穷奢极欲,耗费大量财力、人力,百姓的徭役与赋税负担很重。同时,秦始皇还制定了严酷的刑法,百姓困疲不堪,陷入深重的苦难。在此背景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轰轰烈烈地爆发了,这就是陈胜和吴广所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如此,教师就能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陈胜、吴广起义所包含的伟大的历史意义,并更深刻地认识历史人物陈胜,他在年轻时就有远大的抱负,有鸿鹄之志,不甘于被压迫和剥削,这种精神也是当代学生不可或缺的,从而把学生对古代农民起义的崇敬之情激发出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立志。

  当然,当今社会不乏一些负面新闻,教师可利用语文教材所展现的高尚的情操把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从而把课外负面新闻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消除掉。如当今社会涌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侵害着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讲解《陋室铭》一文时,可引导学生对刘禹锡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的高尚道德情操进行感受,指导学生学习刘禹锡那高贵的安贫乐道、不贪慕荣利的品质。千百年来,刘禹锡一直受到人们的赞颂,那些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泥潭的人跟他比起来实在受人唾弃。教师为学生适当补充一些各地贪官纷纷落马的时事新闻,对落马贪官与刘禹锡进行比较学习,联系课外生活实施德育教育,从而帮助初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创设课堂情境,加深学生爱国情感体验

  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是实施德育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2]47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可通过语言、音乐、图画等媒介为学生创设适应教材教学内容的情境,因为情境不仅是发生事件的环境,还是人物活动的场景,也是人物行为的依托,是呈现人物情感的方式。所以情感体验只能在情境里展开,需要教师首先深入文本血肉,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并逐渐将文本情感内化成思想情感,再为学生适当展现。

  例如,在《最后一课》的课堂里,由于该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说,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加深爱国情感体验。但此时学生并没有在历史学科里学习抗日战争的知识,爱国情感较肤浅,加上课文的背景是法国,对学生而言较陌生,德育的实施面临难度,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克服时空的课堂情境。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首先问学生是否看过抗战剧,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来。接着,教师需刻意提醒学生:抗日战争是异常艰苦的,并不是电视剧里演的抗战英雄们那样能轻易战胜日本侵略者。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用一分钟时间对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暴行进行联想,学生慢慢沉默,课堂氛围变得肃穆、沉静,爱憎情感慢慢滋生。此时,教师对学生说道:同学们,如果我们回到了那个时代,我们的家园已被侵略者攻占,这是我们最后一堂语文课,因为明天学校就要统一教日语课。学生变得更加静默,脸上流露出难过、愤怒的表情,教师此时顺其自然地引入课文,把文本内容与课堂情境联系起来。在整节课里,学生们变得很认真、积极,仿佛这就是他们最后一堂语文课。当然,这样的情境对学生而言相当残酷,需要教师适时把学生从悲痛中唤醒,给他们希望,使他们对爱国情感的体验更加深刻。

  同样,我们在教学《土地的誓言》《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课文时,也可采用此种课堂情境创设来培养和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注重人物分析,帮助学生创造人格魅力

  在初中语文教材里包含很多文质兼美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作者塑造了很多特色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源于真实生活,但与真实生活又存在差异性,是作者倾注了自己的主观情志与灵魂而创造的。[3]85现实生活中充满了真假、善恶、美丑,任何消极因素都会损害、破坏艺术形象,如果创作者本身的情志是虚伪的、平庸的,那么他创造的人物形象也不可能真实、高大。[4]55-56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课文里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接受榜样力量,帮助他们创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例如,在蒲松龄的《狼》一文中,教师首先应为学生介绍蒲松龄及他的著作《聊斋志异》。蒲松龄用自己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用自己的经历阐释了 “有志者,事竟成”的真正含义。郭沫若是这样评价蒲松龄的: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确如此,蒲松龄笔下的花妖狐鬼比真实人物还生动,甚至拥有真人都缺乏的善良和美好,把他追求美善、批判丑恶的情志反映出来。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蒲松龄进行恰当的评判,并鼓励学生多搜集一些与蒲松龄相关的资料,进一步认识作者。如此,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还使自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得到加深,潜移默化地创造自己爱憎分明的人格魅力。

  又如课文《羚羊木雕》里真诚善良的、对朋友有情有义的万芳,《背影》里对儿子充满父爱的伟大父亲等人物形象,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些人物形象,就能帮助塑造人格魅力。当然,语文课文中也有丑恶的人物形象,如《范进中举》一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范进在中举前后发生的变化,深刻感受范进的丑恶嘴脸,这样的人物形象具备鲜明的对比性,能使学生在对比美与丑、善与恶中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深化初中语文德育效果。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而初中语文是教育的独特方面之一,自然能承担德育任务。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需进一步尝试和探索,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改革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一有效平台,与时俱进、有的放矢,把德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自觉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为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屈雅洁.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J].电子制作,2014(15).

  [2]吴惠枚.论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责任与践行途径[J].学周刊,2014(25).

  [3]刘英杰.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开展[J].高考(综合版),2013(12).

  [4]王仙华.简析初中语文课堂的感性与个性教学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6).

  初中语文教学论题拓展: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说,语文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从宏观上说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但语文并不等以生活的全部,从微观上说语文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是对文化的传承。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这样一门把语文的宏观性和微观性联结起来的课程。这就要求在实施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既要重视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又不能忽视课程的语文性,要坚持大语文观和语文观的有机统一。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初中语文教学应重拾德育教育的精髓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ueqianjiaoyu/35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