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学前教育发布时间:2015-12-23浏览:次
虽然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可是对于现在农村教学上的管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关当下农村教学改革上应该做到哪些呢?本文是一篇小学教育论文呢。我们对现在农村小学教育做了研究,很多的农村小学语文老师贯彻的是熟能生巧的学习方法,给本来就已经有学业负担的学生布置大量的语文作业。大量枯燥没有趣味的作业让小学生更加讨厌语文,甚至是对语文产生厌恶的情绪,再加上课文中大量的固定条文和段落文字,会在小学生的心里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和阴影。
摘 要:农村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受到大众的重视。农村教育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应当受到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对学生情感要正确培养,人格塑造要齐全,这些都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职责。文中对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一线经验作了一些举例和反思。
关键词:教育;小学语文;误区,小学教育论文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误区
1.模式化教学,用提问贯穿课堂
学生在没有问题意识的时候,不会独立思考也不会创新。在语文课堂内,教师通常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常常整堂都是提问,这些提问都是统一的模式,这类形象化的问题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基本不需要过多地考虑。一些教师将教科书上的程序在课堂上重复地进行,将学生的思维全部定格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中。这种方式造成了学生的自懂,课程结束了,学生的思维也就结束了,不必思考,也就不会有问题。这种看似无事的结果,其实才是最令人担心的问题,这是农村语文教育中经常出现的误区,很多农村的学生都在思维方面有着缺失。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教育》是教育部主管,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国家一级教育专业期刊。本刊以探寻本真理念、关照教育实践、引导改革潮流、推动教育创新为宗旨,为理论研究和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农村语文教育要走出这种误区,就要转变自身的观念,懂得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给学生思考空间。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地回答,也可以顺着这一条线索去指引学生留下思考的种子。在一个比较开放的气氛中课堂会很活跃,提问变多了可以不在当堂就解决,可以将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教师也可以借此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库,进而使学生和自己开阔视野。
2.考试评估,鼓励学生套用作文编写题材
很多调查显示,对于班级中的同一个作文题目,大量的学生会将自己的题材写得雷同,用的格式一样。由于受到考试的影响,产生了大量套题和模式化的现象,学生将最真实的内心活动隐藏起来。农村小学的升学压力还不算大,但是教师的评估标准还是要通过考试来进行,这就使得一些经典的作文成为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或抄袭或套用,将学生最真实的感觉掩盖住,这也是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一大误区。
要走出这种误区就要进行良好的改革,要让学生真正了解生活,用真实的体验来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领悟力,使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要加强,教师要习惯去指导学生欣赏和发挥想象,自己领悟和讲述文中的情景和事件。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反思
对于布置家庭作业这点,需要所有农村教育者认真思考,要深入考虑以下几点,汉字具有自身的特色,所以在记忆的时候,其实是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来帮助学生记忆的。这种方式对其他的语文知识也同样有用,心理学中关于记忆有很多的研究,虽然记忆需要大量的重复,但这些重复的数量是有条理可循的,超出了这些数量,就是一种过度记忆,产生过度记忆之后,对记忆是有负面的影响的。农村教师要在这些基础上做一些实验,研究一个合适的练习数量和间隔。如果可以找到只要进行少量的复习,就可以让学生有深刻记忆的规律方式,在之后的教学中就可以进行推广,这样可以给学生减负,将那些没有意义的作业减掉,这样也是将教育中提倡的减负落到真正的实处。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这些隐藏起来的问题就会由家长接管,那些不放心自己孩子成绩的家长就会积极寻找那些手段来给学生增负。依靠行政手段来减负很容易将教育引上极端的情况,对于家庭作业是否取缔也受到多方的争议,很多家长觉得农村教育本就不如城市,若减负,对孩子的耽误就更大了。第三点是要对作业和学生语文兴趣大小做研究,对作业的安排应既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些研究都对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需要农村小学教师精心研究。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要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了解,做到不同年龄段和课时的准确掌握,在工具性作用落实的同时,还要将语文蕴含的人文性承载下来。农村的教育比城市的教育要落后很多,在语文教育中难免有问题产生,在教学中就要不断思考和改进,以走出农村语文教育的误区。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农村小学教育新改革管理制度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ueqianjiaoyu/35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