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实践性培养方案策划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学前教育发布时间:2014-07-12浏览:

  摘 要:《弟子规》作为启蒙类书籍,蕴涵许多中国传统美德,是一部如何正身立人的基础规范,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宽文学知识面,更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对于像《弟子规》之类的传统著作,我们该不该全盘接受,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一年的《弟子规》实践教学成果为例,探讨《弟子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成效,以期对研究者有借鉴参考之用。

  关键词:弟子规;中职语文;实践操作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9-0147-02

  近几年,国学热直线升温,这与道德滑坡、优质文化青黄不接有着莫大关系,所以人们开始从《论语》《道德经》《孝经》等传统国学经典著作中寻求道德“软件”的帮助,其中,像《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蒙类经典也迅速走红,不少父母甚至在幼儿园就为孩子报名参加“国学夏令营”。那么对于传统经典,我们该不该全盘接受?笔者于2011—2012学年对本班学生进行了为期1年的《弟子规》教学,以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为中职语文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现就一年的教学成果略作分析、探讨。

  一、《弟子规》教学时间安排

  中职学生普遍年龄在15-17岁,正值青春期,不同于普通高中学生,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业和升学压力,所以无法在时间上、听课质量上对自己严格把关,在这种背景下将《弟子规》融入语文教学,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国学知识面,更能将《弟子规》在行为规范方面的精华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使他们远离青春期的躁动,促使他们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弟子规》共360句,将四句分为一组,共有90个短句组,2011—2012学年2个学期共有40周课程安排,其中一周语文课4节,所以每学期共安排学习45个短句组,具体时间为课前5—10分钟,即每2节课学习一个短句组,这样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理解、消化,不易造成强压、强记的负面影响。

  二、《弟子规》正面性探索

  《弟子规》中蕴涵许多中国传统美德,这些精华时至今日仍不过时,如《弟子规》讲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时,笔者积极引导学生发言,大部分学生在回答时都能讲到“大爱”的思想,即人都应该具备一颗关怀爱护的心,但是对“天同覆,地同载”却不能解释周全。为此,笔者引导学生与《论语》进行比较联系,《论语·颜渊》中写道“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应了“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的道理,对于大众要有关怀爱护的心,就如同苍天和大地,他们在对待好人、坏人、聪明、愚笨时都是给予一样的爱心,没有半分私心,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天下大同。希特勒曾在他的自传《我的奋斗》里说过这样一句话:“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人种”,他有权主宰地球、支配世界,为了替“最优秀人种”扩大生存空间,“第三帝国要沿着武士条顿的道路前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开路”,于是作为“雅利安最大的对立面”——犹太人,被纳粹德国投进集中营。“二战”的悲剧就这样开始了,为了自己的存在而奴役他人,这就不是“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就严重违背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思想,最终,纳粹德国被扫进历史的垃圾箱。通过案例的穿插讲解,学生普遍对该短句有了比较直观、清晰的了解。

  另外,《弟子规》中还有言:“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这是一条道德底线,却也是一般人常犯的毛病。用别人东西,一定要事先征得对方同意,如果问都不问就直接拿去用,那就是偷。这是一条基本的道德规范,道理学生都能掌握,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从生活中挖掘事例,在层层深入的引导下,个别同学甚至以北方沙尘暴为例,谈到人类从大自然处汲取生活、生产资料,以粗放的发展方式获得经济效益,但最终获得的是环境的破坏,人类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这就是“借人物”不及时还的下场,取用无度,不思偿还,最终只能自食其果。

  《弟子规》涵盖了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应有的规范,细节处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可谓是一部生活宝典,一部为人的基础规范,该书虽以启蒙为目的,但部分观点时至今日,仍极具价值,颇为经典。对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帮助,如稍加引导,极易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三、《弟子规》反面性讨论

  任何事物都不能一面断之,有精华必有其糟粕,《弟子规》也不例外。它最大的问题,便是旨在打造唯家长是从的封建奴化人格,所以不宜将《弟子规》视作灵丹妙药,全盘照搬,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辨析、学会思考,在判断中择优除劣,达到培养辩证思维的目的。

  《弟子规》中写道:“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学生在理解这句话时,都能谈到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不能随便处理,事无巨细,都要认真对待。这句话乍看之下没错,孩子年纪小,缺乏社会经验,遇到事情请教家长,有错吗?但仔细思考,顺承父母的同时,是否阻塞了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所以笔者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分两批进行讨论,部分学生谈到“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总是对自己负责,所以按父母之言办事不会出错。但另一部分学生则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果司马光当时恪守“勿擅为”的规矩,先去问父母,讨主意,那小朋友早就没命了,所以“事虽小”不应全部“勿擅为”。综合学生的讨论,笔者做了总结,“事虽小,勿擅为”应当辩证分析,网络中曾报道过三个新闻,第一个是在美国的珍珠港,那里的垃圾桶上都有一条汉字标语“垃圾桶在此”;第二个是在泰姬陵,厕所里也有一条中文标语“便后请冲水”;第三个则发生在巴黎圣母院,同样也可以看到一条汉字标语“请保持安静”。虽说这些都是小事,但三件小事汇集在一起已然成为一件大事,中国人的脸已经被这些小动作丢到全世界去了,所以“事虽小,勿擅为”的积极含义正是要教会大家“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同时,也要看到任何事情不分对错,完全听命父母“勿擅为”并不客观,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悲剧并不鲜见,所以咨询长辈意见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完全抛弃个人主见,听之任之;同样,一意孤行,无法听进长辈、友人的意见,显然也不是成熟、明理的行为。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教师要注意倾听,积极引导,鼓励多元思维的碰撞,促使学生培养辩证性思维,推动个人独立思考。

  四、结束语

  经过一年的摸索教学,笔者深有感触,将《弟子规》融入中职语文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分析、对比、探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在思考问题时能更周全、更细致,让语文教学跳出字词句赏析的旧思维,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再上新台阶,让德育工作更具实践操作性。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辩证思维实践性培养方案策划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ueqianjiaoyu/14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