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体育教育发布时间:2022-03-07浏览:次
摘要:随着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不断上升,乡村体育培养事业的改革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研究的热点。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农村初中学生体育行为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剖析和整理,进一步推动乡村体育事业指导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 初中学生 体育行为
乡村是一个以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和人文社会风貌为特征的地域综合体。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盘大棋,更是培养扎根农村群众应用型人才的关键。2021年教育部在《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指出巩固中小学生控辍保学和体育培养条件成果,完善农村儿童体育关爱工作,推进乡村振兴育人工作。《意见》为乡村体育发展提供契机。
农村学生大部分以留守儿童为主,城乡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呈现下降趋势,医疗保健体系尚不完善、学生亚健康现象越发严重等问题已严重阻碍农村脱贫致富的道路。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现实当中的贫富差距、设施设备资源匮乏、体育锻炼行为意识淡薄等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刺激了农村学校学生体育健康行为的引导和干预的提速。将体育行为贯彻到农村体育培养事业当中,是时代发展的诉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抓好学校体育工作,解决学生体育不良行为问题,助力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终身体育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体育行为概念界定
体育行为是从终身体育的角度,剖析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终身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身体健康管理技能的掌握,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期望。体育行为作为健康行为的一个关键组成要素,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在2017年课程标准中提出体育行为的概念,认为体育行为是借助体育锻炼,增强学生骨骼的生长发育,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表现,其包括锻炼方法与管理、情绪管理与表达、生活方式与能力三个核心方面。这体现了体育锻炼的全体性与科学性,与杜威理论的“学习即生活”观点相符,将体育融入生活,并将体育行为与学生实际情况和生活方式相联系,不仅能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还能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
2、国内研究现状
2.1、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价值
习近平同志多次在各地考察中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要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对“三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民作为“三农”要素之一,深受乡村文化的洗礼,而优秀文化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群众的交往行為和思维方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体育健康行为与乡村文化振兴有直接关联性,优秀的乡村文化能在校园体育环境中通过思想和行为的引导,提高群众对健康的认知、增强自我能动性、预防疾病、还能促进农民富裕富足,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奋斗。
李斌(2021)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是满足民族精神需求的核心工作,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出台不仅为扎根在农村的群众带来机遇,还为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资源融合创新带来宝贵的“东风”,为新一代农村人才的崛起绽放光芒。胡晶晶(2020)以乡村旅游的角度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认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是提高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乡村振兴战略打开了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的大门,提高了农民的就业率,降低群众贫困指数。提出构建合理的乡村扶贫项目,提高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旅游事业的现代化创新的策略。龙静云(2019)认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和光辉,主要凸显在提升农民自主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只有农民发展能力的提升才能彻底告别贫困。提出在乡村振兴中要注重农业农村和农民个体的关系,强化政府服务性和农民积极性的关系,才能有条不紊的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美好幸福生活的乡村梦。王露璐(2019)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农民为本的发展理论,其价值指引和伦理根基均紧跟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进行规整。提出构建以农民为本的战略理论重要性,这是保证农民在共建共享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个体荣誉感和幸福感的有效路径。赵丽娜(2018)从反思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剖析,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继承农耕文明的关键,需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人才,改善农村精神风貌。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意蕴和政策取向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充分认可和支持,乡村振兴成效的受益主体是解决目前群众精神之需和贫富差距矛盾的有力“武器”,是为人民群众纾困解难的“法宝”,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发展能力和美好生活需求迫切需要该政策的落实实效,因此,政策在有效破解农村贫困瓶颈时,应抓好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和落实能力,通过体育锻炼、乡村汇演、特色小镇等项目提升农民的就业率和精神风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2.2、乡村振兴在农村体育领域的研究
乡村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落实路径,乡村振兴和乡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的关系。乡村振兴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农村体育事业建设增强驱动力,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
周阳、戚晓明(2021)认为乡村振兴是新社会转型的关键,影响着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提出乡村振兴结合本土化优势和文化传承的需求,进一步带动农村传统体育的公共服务和统筹治理。冯支波等(2021)认为广西少数民族体育在融合乡村振兴战略时面临了群众体育理念偏差、认知能力不足、缺少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匮乏等困境。面对体育项目休克式现象,提出体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提高群众体育理念、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来守住家乡文化特色和内核。邓朝友(2021)认为新时代农村人口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有效促进体育健康事业的发展。提出在落实农村体育事业的过程中应识别农村体育发展的普遍规律,科学引导,大力发展文化底蕴的民族体育项目,改善体育健身条件,推动农村体育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路径。贾云鹏(2020)认为农村区域是实现全面健身计划的短板,通过乡村振兴,能大力推动现代化农村发展进程,丰富农民业余生活,提高群众身体素质和地域文化色彩,推动乡村振兴与农村体育协调发展。耿迪等(2010)认为体育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激发贫困农民对健康富裕美好生活的向度。但是,体育扶贫工作中出现了扶贫方式和价值理念的矛盾,提出以“大扶贫”理念引导实践,农民为中心有效对接群众发展需求,健全体育扶贫工作机制的治理方针。
推荐阅读: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初中生体育行为研究综述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tiyujiaoyu/6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