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体育教育发布时间:2020-09-24浏览:次
摘 要:高校篮球课程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系统、专业的篮球运动知识。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进一步了解篮球课程的训练效果,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找出学生掌握篮球技战术中存在防守战术变换不灵活、进攻战术单一、心理素质水平较低、基本功应用困难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推进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方法,重视心理训练,完善比赛制度,以“赛”促“教”。
关键词:高校 篮球课程 篮球技战术 训练效果
近年来我国篮球运动蓬勃发展,但依然和世界篮球水平有着较大差距。为缩小我国篮球水平与世界篮球水平的差距,中国篮协正不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篮球发展道路。目前中国篮协大力推广“小篮球”比赛,培养篮球人口,为更高层次的篮球运动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打通大学生篮球向职业篮球输送人才通道,健全我国篮球运动发展体制。由此可见,大学生篮球运动是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的重要环节。高校篮球运动水平离不开篮球课程的教学与训练。因此,通过梳理高校篮球比赛存在问题,提高篮球课程教学与训练效果,进一步推进高校篮球运动发展。
1 存在的问题
1.1 防守战术变换不灵活
靠进攻赢得比赛,靠防守赢得冠军,防守是篮球运动中重要的个人技术之一。通过个人的积极移动、抢球等方法,阻碍进攻队员顺利得分。防守战术是多个防守人员通过相互配合,集中优势力量阻碍进攻队员得分的重要手段。主要分为两种:人盯人防守战术和区域联防战术。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优秀的篮球运动员,特别是投射能力优秀的运动员。为了更好地防守这类运动员,通常采用人盯人防守战术。然而,高校篮球水平与职业篮球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防守通常采用人盯人防守与区域联防相互转化的戰术配合。然而,在遇到千变万化的临场情况时,高校篮球运动员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导致人盯人防守与区域联防的转化不及时、人盯人防守换防不及时、区域联防补防不到位等问题,防守战术水平相对较低。
1.2 进攻战术单一,随意性强
随着现代篮球的发展,进攻战术千变万化。主要根据篮球运动员的突出特点,安排各个队员之间相互配合,创造更加合理、高效的得分机会。其中主要包括掩护、突分、传切、策应四大基础配合。高校篮球进攻战术一般由一到两个基础配合组成,但是在实际比赛中,因无法有效完成战术意图,往往会出现中断战术路径、随意变更进攻意图等现象。尽管篮球进攻是通过防守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往往因为随意变更影响球员形成正确的战术意识,制约篮球运动水平进一步提高。如高校篮球比赛中常常出现的“肉搏战”,单纯地依靠队员的速度、力量、高度强行进攻,体力损耗过大,进攻效率大大降低。
1.3 心理素质水平较低
在篮球比赛中,经常会承受来自观众、队友、教练员的压力。恰当地处理好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是每一个篮球运动员面临的巨大挑战。优秀的篮球运动员能够正确地面对压力,不断挑战自己,转化成更好的进攻能力。然而,高校篮球运动员水平参差不齐,接触篮球运动的时间长短不一,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心理素质训练是影响高校篮球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深入了解,高校篮球运动员基本没有经历相关心理素质训练,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消极、逃避的思想态度,行为上出现失误、动作变形等现象,心理素质水平较低。
1.4 基本功应用困难,失误较多
篮球基本功主要有运球、传球、投篮等方面。在日常教学训练中,大部分球员都能够很好地完成运球、传球、投篮等技术动作。但在比赛进攻地过程中,增加了激烈对抗的防守,很多球员基本功应用效果与训练中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运球生疏、传球失误、投篮动作变形等问题,特别是比赛关键时期,运动员心理承受巨大的压力,失误率显著提高。另外,高校女子篮球队员表现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运球变向失误率高、进攻绕躲防守、害怕接球等现象,与实际训练水平差距较大。
2 产生的原因
2.1 教学与实践结合不充分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篮球教学也是如此。机械地学习篮球运动技能,尽管能够很好地掌握,但实际比赛过程中就会出现诸多问题。因此,篮球教学必须紧密地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比赛。通过深入了解,高校篮球教学都能清楚地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用比赛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篮球运动。但在一般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往往有所忽视,学生只是简单地重复了某项基本技术,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并未加入实践训练环节,教学与实践结合不充分,教学质量不高。
2.2 适应性心理训练缺乏
在篮球比赛过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需要快速做出选择,心理素质较差的球员会做出简单、自然应激反应,而这些反应往往会造成自己的进攻失误或防守失位。通过心理训练能够使球员正确应对自己的紧张、焦虑情绪,将场上的压力转化成正向的驱动力,更好地投入比赛当中。然而,高校的篮球教学多以技战术训练为主,常规化训练很少涉及心理训练,缺乏对球员的心理疏导,导致他们适应性差、失误多等现象。目前,高校篮球心理训练多以语言鼓励的方式引导队员,缺乏对实际场景的模拟训练,球员不能很好地适应比赛氛围。
2.3 学习积极性缺乏
课程考核是每一名学生最关切的项目,只有通过考试,学生才能顺利拿到学分。高校篮球课程考核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面对众多的课程考核,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必须做好课程学习时间安排,让每一门课程都顺利拿到学分。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只要能通过考试,成绩的高低并不重要,只追求掌握篮球技术动作,不求熟练应用,积极性受到很大限制。
3 提升课程训练效果的对策
3.1 推进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方法
随着高校应用型转型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必须注重时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体育课程改革,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一是面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蜻蜓点水”到“下马观花”,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单纯地依靠技能考核,结合比赛营造更高的训练要求,用兴趣引导学习积极投入学习和训练中。二是完善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法,以篮球明星的技术动作提升学生的主观认识,营造良好的篮球文化氛围。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教师不断学习前沿的教学理念、方法,增加教师培训交流机会,探索高效、可行的課程改革思路。
3.2 重视心理训练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内心不断成熟,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对于如何提高心理素质,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第一,以长期心理训练为主、短期心理训练为辅的训练方式,注重学生日常的心理积累,在遇到重要比赛或重大问题时对单个学生进行逐一指导训练。第二,丰富心理训练方法,运用知觉训练、注意力训练、意志训练、念动训练、生物反馈训练、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模拟训练等方法,探索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训练方法加以推广和巩固。
3.3 完善比赛制度,以“赛”促“教”
比赛是篮球运动的精髓所在,是检验篮球教学效果最全面的方法,也是学生展现自我的重要平台。运用好比赛教学法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提升。同时,开展比赛也存在各式各样的困难,如比赛运营经费问题、课内或课外时间安排问题等,高校应根据自身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发展实情,建立完善的比赛制度,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扣龙.高校篮球队员心理素质现状及训练情况调查[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10):96-98.
[2] 曲文彬,冯志源.青少年篮球训练中的战术意识培养与心理状态训练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7):73-74.
[3] 时国兴.新时期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思路[J].智库时代,2019(29):94,97.
[4] 李宗烈,侯安琪,刘维韬.我国高校篮球课教学发展现状及其优化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5):68-69.
[5] 冉志钢.高校篮球运动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11):105-106.
[6] 许朝洲.“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篮球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究[J].科技资讯,2019,17(26):162-163.
[7] 谢向阳,提升高校篮球教学训练效果的途径研究[J].休闲,2018,(11)88-89.[1] 2
推荐阅读:体育论文投稿方法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高校篮球课程训练效果分析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tiyujiaoyu/53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