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刊发研究当前边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管理制度及意义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体育教育发布时间:2015-05-22浏览:

  摘要:边缘化大学生作为一类独特的社会群体存在,他们具有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其社会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边缘人”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不断变化,边缘化大学生不仅日渐成为矛盾突出的一种教育现象,而且还是一个隐性的社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会直接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边缘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锻炼

  大学生处在生理的特殊时期和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节点。因此,大学生边缘化问题结构复杂、个性差异明显。以前,关于大学生边缘化干预主要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进行。本研究的创新是:一、边缘化是一种教育问题,我们假设学生都不想被边缘化,没有谁想主动地走向边缘位置;二、体育功能在独立学院“边缘化”大学生中如何发挥作用;三、设计体育干预方式。我们通过个体调查、了解、沟通,针对学生个体边缘化成因及性质,设计体育锻炼运动处方,以体育运动特有的魅力为切入点,并在运动处方的执行过程中,渗透心理干预与情感感化,以动辅静,以静促心,动静结合,解决问题。在大汗淋漓中尽情宣泄、在妙趣横生的运动中愉悦身心、在悠闲的放松中静心交流。以体育特有的形式对边缘化大学生实行有效干预和矫治。

  1.1本项目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

  目前高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他们或沉溺于网络,或沉溺于恋爱交友,或长期旷课或养成其他不良行为,轻者在大学中学无所获混沌度日,重者拿不到学位或者无法正常毕业,更有一部分学生不得不中途退学。从现今接触到的大学生及媒体报道,可见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近几年则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学生游走于学生生活边缘,他们一般被称为“边缘化”学生或“问题学生”。 “边缘化”学生的存在,一方面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和家庭的经济资源,浪费了学生个人的青春资源,也污染了大学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如处理不当,将对社会、家庭及其本人产生诸多潜在的隐患。因此,如何解决这一学生群体的边缘化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独立学院边缘化大学生作为一类独特的社会群体存在,他们具有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其社会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边缘人”的特征。所以,准确把握独立学院边缘化大学生的概念内涵和产生原因,并根据这些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施加体育锻炼干预以及体育教育的心理导向,方能取得比较理想的心理矫正效果。鉴于当下研究边缘化大学生的成果有限,基于本源性的边缘化大学生的研究还有待继续,课题组有关运动处方干预学生心理健康及边缘化行为纠正等领域的研究也处在初级实验和论证阶段,因而希望借此项目研究的平台,进一步深入此领域研究,已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边缘化理论认为,“边缘化”是一种多方位现象,“边缘化”通常出现在向现代化过渡的进程中,出现过渡的不同步或不平衡,因为一般社会中共同存在着传统的和现代化的两种价值观、信念、行为、体制和社会范畴。国外对边缘化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派别,其一为“二元论”派,他们认为边缘化是一种多方位现象,其产生源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均衡所导致的,“社会参与不足”是边缘化主要特征;其二为“结构主义”派,他们认为“边缘化”是外国资本控制的工业化进程的产物,而“社会一体化和社会参与”的特殊方式是其主要特征。由于教育价值观、信念、行为、体制等的改变导致教育变迁不平衡,使部分学生在教育生存方式上难以或者不能实现教育参与一体化,导致他们趋向边缘或者远离教育主流中心,从而形成了一类特殊群体———边缘化学生群体。所谓边缘化学生是指在教育系统中,在一个具体班级组织下,因为教育价值判断与规范的依赖性,导致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逐渐游离于教育价值观规范下的主流教育活动之外或被受教育者主动忽视而排除在主流教育活动之外的教育对象。对于学生边缘化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通过社会、家庭及学校多方合作,实施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正。

  目前国内对边缘化学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王术刚(1999)是国内较早对边缘化学生进行研究的学者,其成果主要是探讨边缘化学生成因和优化策略;随后,吴亮奎(2006)对边缘化学生特点、生活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如何降低边缘化学生产生的方法进行了论述;汪昌华(2003)曾在他的研究中指出:边缘化学生作为班级主流文化的相背者,是被攻击和冷落的对象,他们往往会感到低人一等,而出现不适应感、挫折感、孤独感等现象,导致他们避开同学,孤独退缩,甚至自暴自弃,从而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另外,有关班级归属感方面的研究从不同视角对边缘化现象进行了探讨,如汪丽丽(2009)、鞠艳(2009)等学者就初中学生班级归属感进行调查,他们认为归属感是理解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当一个学生感到他被群体接受和需要,他不仅会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而且会产生积极的合作态度;而当他不被班级所接受和认同时,便会导致其对班级产生敌意,进而发展为“问题学生”进而逐步被边缘化。作为一种已经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国内对大学生边缘化群体的理论研究尚非常薄弱,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对边缘化大学生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就如何通过干预手段(如体育干预、心理干预等)改变他们的边缘化状况,使之早日回归主流学生群体之中的相关文献可见尚少。

  2.1 研究内容

  2.1.1 独立学院学生边缘化成因调查研究

  2.1.2 独立学院学生边缘化行为及心理状况调查研究

  2.1.3 体育锻炼干预独立学院边缘化学生心理健康的机制和原理研究

  2.1.4 体育锻炼干预独立学院边缘化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环境研究

  2.1.5 干预独立学院边缘化学生心理健康的运动处方设计

  2.2 重要观点

  2.2.1 搞清造成学生边缘化的内因与外因条件,是有效实施干预的前提条件

  2.2.2 解决边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生的“脱边缘化”的主要途径。

  2.2.3 “边缘化”学生的“脱边缘化”的愿望是成功干预的基本条件

  2.2.4 能否获得“边缘化”个体的信任是决定干预工作是否有效的决定因素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3.1 我国独立学院的产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一个新生事物,独立学院办学模式、办学目标、办学特色、文化积淀、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等等方面都与传统高校有较大的差别,有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本课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独立学院学生“边缘化”特点是什么?和其他高校大学生边缘化有什么区别?

  2.3.2 阳光是永远照不进没有窗户的房间的。学生的边缘化行为是由学生边缘化心理决定的,而人的内心世界恰恰是最难把握的。如何取得边缘化学生信任而使其敞开心扉,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课题第二个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独立学院边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矫治的切入点问题。

  2.3.3 学生的边缘化是一个复杂的多条件综合的过程和结果,如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社会大环境及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家庭教育失败、青春期逆反、交友不慎、网络成瘾、感情挫折等等都是造成学生边缘化的因素。但不管单独事件影响还是多元因素造成,学生边缘化特征都有其共性和独特的个性。因此,本课题第三个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根据“边缘化”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体育运动处方。

  2.3.4 “边缘化”学生心理干预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体育锻炼干预只是一种学生“脱边缘化”的矫治平台,是一种手段、方法和途径。它需要长期坚持,同时也必须融入系统而发挥作用。因此,本课题第四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运动处方实施过程中,将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甚至是个人情感的投入贯穿其中,使学生的身心皆得到锻炼与干预。

  参考文献:

  [1] Helen Todd.Why Children Work:The Child’s Answer[J].Mc-CLure’s Magazine,1913,(4).

  [2] 谭新莉,李伟峰.“边缘化”大学生的体育干预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11.(5).

  [3] 郭守华,杨晴,张帆等.“边缘化”大学生个体成因、预防与矫治的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3).

  [4] 陈玉萍,李协吉,李伟峰等.独立学院体育专业边缘化大学生德育教育探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1.(12).

  [5] 吴亮奎.育价值的功利取向对边缘化学生的影响及教学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7(1):.

  [6] 张梅芬.对高校“问题学生”教育管理预警机制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0(3).

  [7]李伟峰.边缘化学生的概念界定与成因解读[J].中国特殊教育,2010,(2).

  [8]王术刚.“边缘生”的成因及优化策略[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9,(3).

  [9]吴亮奎.角色重构:让边缘化学生回归课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4).

  [10]江时学.边缘化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2(9).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论文刊发研究当前边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管理制度及意义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tiyujiaoyu/30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