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晖与卢勤对话“挫折教育”之我见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体育教育发布时间:2014-06-24浏览:

  "挫折是最好的大学"

  6月1日,讲述郭晖感人事迹的新书《摇着轮椅上北大》与读者见面了。6月2日,记者再次见到了来石出席《摇着轮椅上北大》一书出版座谈会的郭晖。

  据新华社援引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近几年来,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自杀在全人口死因中列第五位,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死因中居首位。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在加剧,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百姓来说,如何面对竞争带来的挫折和失败,无疑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命题。

  眼前这位纤细瘦弱的女子,扛住命运的打击,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却从来不肯向命运低头。她的故事,无疑给这一命题最有力的回答。

  应记者的请求,郭晖和为《摇着轮椅上北大》一书作序的“知心姐姐”卢勤一起分享了她们对“挫折”的人生感悟。

  人物名片

  卢勤:高级编辑,现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辑。长期主持《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被广大少年儿童及父母称为“知心姐姐”。她致力于对少年儿童及家长心理健康的研究。曾获中国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韬奋新闻奖”、“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联合国颁发的“支持儿童杰出成就奖”,并获“全国优秀少年儿童工作者”等称号。

  郭晖:女,1970年出生于邯郸,12岁时因为误诊导致高位截瘫。到1988年底,郭晖自学完成了初、高中的课程。之后相继完成英语自学专科、本科课程。2002年获山东大学英语硕士学位。2003年考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北京大学百年历史上第一个残疾人女博士。

  1、郭晖:挫折使我不畏惧困难//卢勤:学会自我调节最重要

  在郭晖36岁的人生道路上,无疑有三次挫折对她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但正是这三次巨大的考验,使郭晖完成了三个优美的“跳跃”,人生跃上了新的境界。

  在“知心姐姐”卢勤看来,人们面对挫折时,如果都能像郭晖这样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那么就一定能战胜挫折,正如郭晖所言“挫折就是最好的大学”。

  ■第一跳:目标的力量

  [新闻回放]1982年10月的一天,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郭晖突然发起了高烧,连续不退。三天后的一个夜里,昏迷中的她突然问陪床的母亲:“妈,我的身子呢?我的腿呢?”妈妈摸着她的双腿,惊奇地说:“不是在这里吗?”“没有啊,我感觉不到呀!”郭晖用手狠命地拧着自己的腹部和双腿,竟一丝儿痛感也没有。那一刻她明白了:自己已经彻底瘫痪了!

  此前她曾经用那双弹跳如簧的腿为自己织就过一个舞蹈的梦。但一系列的误诊将她的梦击得粉碎。

  肉体的痛苦无法抹杀精神的快乐,有了知识就意味着获得一切,就冲破了病痛的牢笼。

  郭晖:躺在病床上,我感受到了肢体的痛苦和精神的空落。我不学习的话,就经常会感到内心空落落的。而当我自学后就发现生活有了一个目标。目标太重要了。虽然走路到北京和坐车到北京不是一个概念,但是有了北京这个目标,你就相信不管走上一年、两年,你终会到达。而且一旦到达,你会发现既然可以走到北京,为什么不能走的更远一点。

  卢勤:一旦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郭晖选择了自学这个目标,就从旧我中解脱出来。志不高者,智不达。人之所以会在黑暗中迷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方向。目标可以使身处逆境的人激发出无穷的勇气,去战胜困难,超越逆境。

  ■第二跳:太好了!我又多了一次锻炼的机会

  [新闻回放]1998年,已经通过了日语第二外语考试的郭晖,在取得硕士学位前,突然被要求重新考第二外语,而她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考法语。当时在学习班里,法语的通过率是最低的,如果四次没有通过,她将与硕士学位无缘。

  郭晖:因为我日语已经考过,如果再去考的话,我就会想到,我考过了,为什么还让我重考,心里就会很抵触。而学习法语就不同了,当时我想,太好了,我已经买了法语书,有一个考试的话,带来些压力,我会学得更加仔细。

  卢勤:正是有了这种良好的心态,所以郭晖可以笑对挫折。

  郭晖:有一天我对我父母说,真的不是说你想怎样就怎样,就像我瘫痪这个事情也一样,无论你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事实已经摆在这里了,你只有学会如何面对。

  卢勤:人有两种心理网络。一种是恶性网络,遇到任何困难,心理上都是反应“太糟了”“糟透了”“真倒霉”。另一种就是良性网络,遇到什么困难,都抱有积极的态度,认为“太好了!我又多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其实快乐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内心的感受。积极的人,常常能把负效变成正效,由弱势变成强势,把坏事变成好事,永远有一种成功感。郭晖就是后者。

  ■第三跳:我能行

  [新闻回放]拿到硕士学位后,当郭晖求职时,有人以她身体残疾,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而拒绝了她。

  虽然求职受挫,但是郭晖报考了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向新的高峰发起冲击。

  2003年,郭晖成为了北京大学历史上首位残疾女博士生。

  郭晖:当时求职被拒绝我确实有些生气。我是有肢体上的残疾,但是残疾不是把我整个人都毁掉了,我还有自己的优点。虽然我肢体残疾了,但是我的智力还可以。我可以学习,我学了以后还可以教给别人,这就是我的优长,我应该想办法去发掘自己的优点。

  考博士生前,我妈对我说,一次考不上就要考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但我想我要一次通过。当时我每次考试都特别费劲,父母都老了,于是哥哥就要负责把我从一楼背到考场,另外我母亲要负责帮助我上卫生间。所以每次去考试,人家都是一个人,而我要三个人。算这经济账,我考一次相当于别人考三次。

  卢勤: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两扇大门,一扇门叫“我能行”,另一扇门叫“我不行”。走进“我能行”大门的人,在“我能行”先生的引导下,个个都充满自信,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能够抬起头大胆地往前走,有勇气迎接风雨,乐于在困难中微笑。

  而走进“我不行”大门的人,在“我不行”先生的引导下,对自己没有信心,总是自卑地低着头走路,遇到一点困难他们就想往后退缩,即使成功的机会到来,他们也抓不住。

  2、郭晖:父母的亲情为我导航//卢勤:让孩子在困境中奋起

  无疑对于身处逆境的人来说,亲人的关爱是重要的。

  在病床上的郭晖曾经对父母说,活着真没有意思!“我母亲对我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最痛苦的时候我们都过来了。而我父亲总是笑着对我说,你就是不想活,你怎么自杀,如果你割手腕,割不好还失去一只手;绝食,饿晕了要打吊针,智力又下降;跳楼你根本就爬不上窗台!好死不如赖活着。”几句质朴的话语,小郭晖破涕为笑。后来郭晖明白了将生命弄坏,很容易,而将受伤的生命修好,更需要勇气。

  在卢勤看来,面对挫折和失败,家长应该给孩子分析原因,找到应对的办法,慢慢锻炼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坦然面对生活,使孩子明白,做任何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挫折,重要的是应该如何面对。

  同时父母在帮助孩子尽快摆脱失败打击的同时,还要给孩子创造下一次成功的机会。

  郭晖得病以后,父母经常会给她提一个问题,“父母将来会老的,现在你瘫痪了,你的将来怎么办?”提出这个问题以后,郭晖没有马上回答他们,但的确在想:“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呀!”于是就有了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不是什么坏事情。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一天天长大,我不想就真的这么靠父母养着。”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郭晖与卢勤对话“挫折教育”之我见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tiyujiaoyu/13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