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数学发布时间:2013-09-17浏览:次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通过深入分析小学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途径,以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引言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既是一项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很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课堂数学环境变得轻松自如.
课堂提问作为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历来是教学研讨的一个焦点. 阮彩霞(2007)通过分析中、美两国两个典型的科学课课堂教学案例,对中美两国之间课堂提问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姚丽霞(2011)、杨清(2011)等分别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吴国军、张莹、李文涛、郭燕花等(2012)从责任分散效应的角度对大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集体沉默”现象进行了探讨.
除此之外,针对课堂提问的探讨还比较多,但主要涉及高中课堂和大学课堂,以及专门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探讨还比较少. 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一言堂”式的教学理念在许多数学教师中依然存在,使得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存在随意性、缺乏合理性,导致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并不高. 所以,加强这方面的探讨还是比较有现实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模式中存
在的问题
1. 教师课堂提问多,而学生主动提问少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以教师提问方式为主,而学生主动提问得过少,所以课堂提问基本由教师主宰,缺乏师生“对话式”“互动式”的问答行为. 无学生主动提问这一现象在目前的课堂提问中相当普遍,小学生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的情况比较突出.
2. 教师提问的频率偏高
现在普遍存在教师提问频率过高、无效性提问过多的现象. 由于问题多、答案死板,且部分学生思考时间不足,所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回答的状态. 有些教师总是担心小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从而总是频繁地重复问题,导致学生对问题重要性的误导性理解;有些教师甚至借助重复问题来拖延时间. 这种无效性提问,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会让学生误认为这些问题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其他问题的关注.
3. 教师存在偏向部分学生答题的现象
教师提问的难度无法兼顾全部学生,难以依据问题的难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 为了保证课堂问答的顺利,相对于不举手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偏向于选择举手的学生来回答问题;相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偏向于成绩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 同时,要求齐声回答的比重偏高,这些情况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养成“混水摸鱼”的思维习惯.
4. 教师对学生答题的评价过于单一、平淡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基本上分为判断性评价、鼓励性评价、启发性评价和消极性反馈等四种情况. 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能给予判断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但是课堂评价的语言缺乏针对性,常常使用了一些如“对”“错”“很好”“非常好”和“棒极了”等语意带有模糊性的词汇,显得有些简单.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追问,延伸性和扩展性不足,不利于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提高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
策略
1. 选择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 如教学“直线”时,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种不同层次的思维,对于直线概念需有相应的不同提问方式:
(1)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吗?
(2)你会画直线吗?能说说画直线的步骤吗?
(3)可以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吗?
(4)下面的图画中,哪幅图表示一条直线?
(5)不用尺子你怎样画出一条直线?
(6)以下这些线条中,哪些是曲线?哪些是直线?
上述6种不同的提问方式,可引起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 当然,提问后别忘了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问题类型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应尽量减少. 问题首先要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较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其次,问题应当指向明确,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3. 根据学习进程,适时使用探询性问题
探询性问题是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 使用探询性问题对教师来说具有较高的难度,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度有恰当的把握. 探询性问题的使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绪方式、诱发新的学习兴趣.
在快节奏的活跃课堂里,那些简短而含糊的回答有可能会掩饰部分正确答案. 当不能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背后,意味着有多大程度的理解时,应使用探询性问题来加以澄清,通过追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当得到部分正确的回答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回答之后,使用探询性问题可以诱发新的学习信息. 使用探询性问题也可以使思维转向新的方向,为后续学习设定新的情境.
4. 尽量使提问内容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兴趣
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平平淡淡,那么就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的趣味性. 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会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并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5. 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提问存在一个问题——最佳时间的选择,在一个完整的教学时间内,只有少数几个瞬间时刻是提问的最佳时间. 教师必须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抓住这些最佳时刻.
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 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且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问题还应问到点子上.
如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趋向活跃的状态,这时可多提一些回忆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多提一些说明性、分析性和评价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容,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当学生思维处在由高潮转入低潮阶段时,可多提一些强调性、巩固性和非教学性问题,这时,可以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 合理统筹提问对象,尽量兼顾所有学生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别差异,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在此基础上应针对不同问题和每个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答问对象,安排答问顺序.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先提名再提问,或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不要形成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总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也不能总叫“差生”回答,这样会花去很多时间,也会使教学节奏松弛.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先叫中等成绩的学生回答,并提醒全班学生尤其是“差生”要认真听,等中等生回答得差不多了,可以让好的学生补充回答,也可以试着叫“差生”回答,让他们逐步提高. 教师应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把提问的机会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 有效处理问答结果
对于教师的提问,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不能粗暴地让学生罚站、坐下、换人,而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因为尊重学生的回答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回答错了,应当善待学生的错误,允许学生尝试错误(可称之为“美丽”的错误),不能误解为对学生学习中出现错误的容忍,而应当对错误的性质和程度进行甄别,引导学生发现错误中的合理成分和发生错误的症结.
教师不应过分关注错误本身,应更多分析错误产生的过程,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和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走向结论;如果学生回答正确了,教师不应简单地重复学生的答案,而应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分析,把学生低层次的回答提升一个层次. 许多名师的课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他们能有效地、风趣地、恰当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探析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shuxue/9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