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策略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数学发布时间:2014-07-21浏览: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知识。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会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我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旦产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愿学、爱学、乐学数学。而且会学得活、学得好、获得较大的成功。从而,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一个人如果做他感兴趣的事,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是十分疲倦和辛劳,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去想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反之,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效果就差,甚至可能产生“厌学”的情绪。由此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对问题的探究,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些可爱的小动物。一天它们要举行一场自行车比赛。只见小熊猫骑的自行车轮子是椭圆形的,大黑熊骑的自行车轮子是圆形的,小山羊骑的自行车轮子是长方形的,梅花鹿骑的自行车轮子是正方形的。比赛开始了,这些小动物都使出浑身力气奋力向前骑着,场上加油声此起彼伏,气氛极为热烈。同学们也都一个个睁大了眼睛注视着画面。比赛结束了,老师问;“为什么大黑熊取得这次比赛的胜利呢?学生说:“因为大黑熊自行车车轮是圆形的,只有做成圆形的车轮我们骑起来的感觉才会平稳又舒适,骑的才会更快。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而且也拉进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又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点击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创设这样一个情境:1)中山公园的张师傅要在这样的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上铺草皮。已知这块平行四边形的地的底是14米,高是3米(点击出示底、高的长度),你能帮助张师傅算一算需要多少平方米的草皮吗?

  指名口答:14×3=42(平方米)

  答:需要42平方米的草皮。

  创设情境2:还要在这样的一块地上也铺草皮。(点击课件,出示一个三角形)

  提问:这是一块什么形状的地?(三角形)

  请你认真地观察这两块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底相同,高也相同。)

  老师说:“当张师傅把这两块形状不相同的地上铺完草皮之后,他发现这块三角形地所用的草皮正好是平行四边形这块地所用草皮的一半。咦,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进入今天研究的内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又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再如学习“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时,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做的:板书,求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之后我抛出一个问题的情境是 “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然后分组进行讨论。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便热火朝天地讨论了起来。最后进行小组汇报。其中第一组的同学用列举法找出了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36。第三组的组长站起来说:“老师,我们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12=2×2×3 18=2×3×3,把12和18公有的质因数2和3各取一个,再乘12和18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就得到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36了。”这时班里的中队长站了起来(他是班中一个最好问问题的学生了)他问:“为什么公有的质因数要各取一个呢?”我看到三组组长沉思了一会儿说:“这个问题我没有想过,我也不知道怎样回答你?”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我先表扬了他肯于思考、敢于表达并进行适时引导说:“他提出的问题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我环视四周,见没有人发言。于是我又说:“刚才同学们用列举法找到了12和18的公倍数是36和72,现在请各小组把36和72进行分解质因数,然后观察分析36和72的质因数与12和18 的质因数有什么关系?”通过讨论有的学生说:“我们小组发现36和72的质因数既包含了12的全部质因数,又包含了18的全部质因数。也就是说求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就要把12和18的公有的质因数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相乘起来。”“多好的回答啊!”我一边带头为他鼓掌,一边鼓励学生都要像他学习,遇到问题肯于动脑筋的好习惯。权威期刊 www.qwqk.cn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二、巧妙安排游戏,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只能连续集中注意15分钟左右,所以在教学中,如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如:学习完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我们就可以安排一个“小动物找家”的游戏。老师事先做好小鸡、小狗小白兔、小鹿等一些图片,图片上分别有不同的算式,有连加的,有乘法的。另外还分别画出他们各自家的图片,上面写出相应的乘法和连枷算式。上课时,老师让同学们帮助小动物找家,看谁找得最快,然后让学生说出是怎样帮助小动物找到家的。同学们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课堂上呈现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局面。

  兴趣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所学知识掌握得迅速而牢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关。因此我们要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寓学习于游戏之中,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

  三、实际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俗语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双手的动作对于人的智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分一分,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让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在引导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诱发学生求知欲望,启发思维。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做的:课前让学生准备全一样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两类)、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小片子、水彩笔、剪刀这些学具,说:“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学具,你们能不能利用手中的学具和我们前边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试着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与同组的同学共同探究。”几分钟后学生汇报并都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的安排学生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又如在教学“米、分米、厘米的认识” 时,为了使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学会在实践中运用这些长度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课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每个小组的组长到老师这儿来抽签,抽到什么内容就回去与同学进行测量亲自动手实践。有的组拿皮尺去量教室的长和宽;有的组拿卷尺去量黑板的长和宽;有的组拿米尺去量课桌的长和宽;有的组测量同学的身高;有的组测量盒子的长宽高;还有的组测量地砖的长和宽。各小组测量后再把结果在全班进行汇报。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测量的方法,也学会了正确地使用长度单位,更重要的是自己亲自动手去测量,所以兴趣会更高,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同学们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与同学们分享着成功后的喜悦。

  我认为,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创新。培养学生兴趣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把金钥匙。人在满怀兴趣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且牢固。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因素孕育于童年时期,潜藏于兴趣之中。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不仅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内在动机。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策略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shuxue/14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