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水利发布时间:2014-11-07浏览:次
摘要:在2002年召开的讨论环境与发展的联合国约翰内斯堡峰会上,水问题被列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五大问题之一,全球范围的水资源短缺、洪水威胁和饮水安全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为解决这些难题,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计划建设部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但是,在不少国家,当某一项水利工程计划一旦提出,立即面临来自以环保组织为核心的非政府组织等强大的社会压力。主要反对意见是认为水利工程破坏了环境,改变了生态系统。在世界范围的频频发生的这种社会现象,不能不引起水利工程界的反思。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公众的社会参与程度会越来越高,新建水利工程的建设,有可能面临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
在面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批评,与其被动地解释说明水利工程的效益,不如主动地扩展与更新水利工程自身的工程理念,吸收来自环保、生物界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讲,时至今日,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学需要革新,或者说在水利工程学的基础上,吸收、融合生态学的理论,建立和发展新的工程学科,即生态水工学。
在欧美已经提出“自然设计方法”日、韩等国提出“与自然亲近的治河工程”理念,中国台湾也开发“生态工法”技术。世界各国一些示范性工程正在建设,一些河流生态工程咨询与技术开发公司也应运而生,他们提供技术咨询和产品。这些局部的进展,说明在国际上水利工程结合生态建设可谓是方兴未艾,渐成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预计,生态水工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可能更为系统、更为科学地得到发展。
渠道或改造过得河道断面、江河堤防迎水坡面采用硬质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使得植物难以生长,进而有影响到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而这些动物有是鸟类的食物,于是食物链就此中断。
人们为争取土地,江河两岸堤防间距缩窄,使得河流失去浅滩和湿地。浅滩具有曝气作用,使水净化,又增加氧气供给,为无脊椎动物生存提供方便,浅滩还为鱼类产卵提供栖息地。
治河工程常对河流形态的多样化重视不足。自然状态的河流多呈弯曲形状,也有不少自然状态的河流处于分岔散乱状态。在自然界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河流的河势也处于演变之中,使得弯曲与裁弯两种作用交替发生,但是弯曲或微弯是河流的主要形态。当人们为了防洪需要或对河流进行开发时,为了水流流动平段,不阻水,往往将散乱状态的河流集中成一条主流。对于弯曲的河流未经充分论证而实施裁弯取直工程,把河流自然状态的弯曲形状改变成直线或折线。
在自然河流的横断面上,浅滩与深槽相间,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改造过的河床常用输水性能好有便于施工的梯形断面等规则断面,使得水流流速均一化。另外,河道疏浚工程,往往忽视原有河道断面的生态合理性,也使得河道断面出现均一化倾向。这些都可能使生物群落失去栖息生长的条件。
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路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
水利工程学结合生态学规律,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践上,要根据我国国情逐步实施,特别是依据国家的经济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步实施。生态水工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需要水利工程界与环保界、生物界的密切合作,通过科学研究、典型设计、工程师范、总结经验和制定技术规范从而得到发展完善。
“负载定额”规律,即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大致的负载(承受)能力。上限包括一定的生物生产能力、吸收消化污染物的能力,忍受一定程度的外部冲击的能力。当生态系统所供养的生物超过它的生物生产力时,它就会萎缩乃至解体;当向生态系统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它的自净能力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污染进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当对生态系统施加的外界冲击的周期短于它的自我恢复周期时,生态系统也将因不能自我恢复而被破坏。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水利工程论文探讨如何建设水利生态学管理制度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shuili/17804.html